飄天文學 > 死也不離老本行 >第70章 郭守敬的巨大圭表
    但凡初中時期認認真真上過地理課的人都知道,當地球上的某個地區迎來這一天的太陽昇起的時候,該地區剛好就位於晨昏線上,並且陽光是從該地區的東邊照射過來的。

    因此,這個時候的太陽高度角最小,照射物體所產生的影子長度最長,影子剛好指向西方。黃昏時分太陽下山的時候與之類似。

    迎來日落時分的這個地區剛好也位於晨昏線上,並且陽光是從它的西方照射過來的。因此,這個時候的太陽高度角同樣最小,照射物體所產生的影子同樣最長,並且影子剛好指向東方。

    而在每天正午時分,太陽昇到最高點,因此擁有最高高度角的時候,陽光正好直射在該地區所在的這條經線上,於是,當這個地區位於北迴歸線以北,因此不可能被陽光直射的時候,太陽光也就等於是從正南方照過來,讓影子落在了正北方向,並且擁有了最短的日照影長的。

    正是基於這些被總結出來的經驗,日晷纔得到了發明,並且,圭表當中橫趴在地面上的圭,也剛好是按照正南正北的這個方向設置的。於是,只需要觀察一下物體的影子在地面上所指示的方向,手上沒有拿着手錶的人也自然能夠判斷出,當天的時刻到底有沒有來到正午時分。

    由於一回歸年的劃分,完全是根據日影變化的測量而得出的,因此,怎麼樣才能夠讓自身的測量數據儘可能的精確,就是古時候搞天文曆法的人所必須考慮到的問題了。

    郭守敬爲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選擇的做法是放大圭表所擁有的尺寸。

    一根長度爲一米的竹竿,它在一年時間內出現的日影變化,長度範圍也不過就只是在一兩米之間而已。當影子程度的變化長度比較小的時候,想要對其進行精確的測定是很困難的。但是,把儀器的尺寸放大,這就沒有問題了。

    畢竟,一棵蒼天大樹在一年裏所擁有的影長變化,很明顯要遠超過一株小草所擁有的影長變化。因此,郭守敬所組織建造的觀星臺,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被放大了的圭表而已。

    在虛擬空間裏面劃定一塊四四方方的長方形空地,並且儘可能做到讓這片空地的地表維持水平,園冶接下來所做的,是使用青石磚面鋪成的一個“十字架”,將這塊被劃定出來的長方形空地均等地分成四個小的長方形。

    由於這塊長方形空地是以正北正南的方位被設定在地面上的,因此,想也知道,圭表的表,作爲垂直於地面樹立起來的東西,當然只可能位於這片長方形空地的南端。畢竟只有這樣,從南邊照過來的陽光纔會在位於北側的圭上,投下影子。

    “十字架”石磚面當中平行於這塊長方形空地短邊的部分,是幫忙登上觀星臺的道路。而“十字架”石磚面當中平行於長方形空地長邊的部分,則用來安裝石圭。

    如同拿磚塊給一個花壇砌邊沿一樣,建造在地面上的石圭,高度不超過園冶的膝蓋,以一整條的模式,靜靜躺在地面上。石圭表面如同立定跳遠體育考試的時候繪製在地面上的標度一般,直接就有刻度線。

    如此一來,影子落在上面的時候,負責測量的人員就可以直接讀數,而不需要再拿什麼皮尺之類的東西過來進行測量了。

    爲了保證石圭的刻度繪製面是水平的,郭守敬當初在進行設計建造的時候,就直接在這一把大大的“刻度尺”上,鑿出了小小的水槽。

    通過觀察水槽當中的液體液麪與長方形水槽兩條長邊相接觸的位置,就可以判斷出必定維持在水平面上的液麪,是否與水槽的同一深度面相平行,不平行的話完全可以繼續找平,這樣一來,大大的“刻度尺”是否水平,就能夠得到確定了。

    擁有了趴在地上的圭,接下來就需要立起來的表,郭守敬的設計,是直接將其設計成了一座小樓。

    由於十字形相交的兩條由石磚鋪就的小路,長的那條已經用來安置了量天尺,短的那條則作爲能夠登上觀星臺的小道,因此,不用說,這座由磚石結構建造而成的實心體小樓,它只可能會是坐南朝北的模式,且其建築物底端最北側,剛好就和短的石磚小道相接觸。

    實心小樓不論是下底面還是上頂面,全部都是南北朝向的長方形。建築物所擁有的四個側面,都是上小下大的梯形。總結起來,這座小樓其實是一座覆鬥狀的建築物。

    地面上的量天尺,直插入實心體小樓,並且讓這座小樓的北側梯形立面缺損了一部分,使得從正上方向下俯瞰,小樓的平面圖類似於“凹”字,即缺口的那個地方就直接是地面上的量天尺插入的地方。

    小樓頂面,原本是一個非常空曠,只有四面安裝着石頭護欄,沒有其他任何建築物的小平臺。但是,爲了能夠在平臺上面放置儀器,並且保證這些儀器能夠免於風吹日曬,因此,“凹”字形平臺,在缺口兩側突出的地方,各自搭建了一間面闊一間、進深一間的小屋。

    小屋面向量天尺的一面,牆上各自開出了一個小窗。而小屋的門自不用說,自然位於與小窗相對的那一面牆上。兩間小屋東西兩側均不開窗,屋頂也做成了最爲簡單的硬山捲棚頂。只不過,同樣還是爲了能夠遮擋儀器,保證重要儀器免於風吹雨淋,因此,兩間小屋所擁有的屋頂是連成一條線,將“凹”字部分缺損了的那一塊也加以遮擋了的。

    牆體缺損處,直接就是量天尺的“0”刻度線。刻度線正上方,即一左一右兩側小屋中間,沿東西方向、插入牆體,設置了一根金屬橫杆。

    覆蓋在橫杆上面的捲棚式屋頂,爲了得到陽光的照射,因此只有北坡而沒有南坡。這樣一來,每天中午時分,太陽昇到最大高度角的時候,陽光就可以從缺損了的南坡屋頂處照在橫杆上,隨後把它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的量天尺上。

    設置在兩間小屋之間的金屬橫杆作爲圭表的表,距離地面的高度在十米左右。而躺在地面上的量天尺,它的長度在三十米以上。這樣一座足夠巨大的圭表,影長變化清晰可見,相當方面進行測量。

    因此,在擁有了足夠可靠的硬件設備的支持下,郭守敬以及同時期與他共同鑽研天文以及曆法的先人,才得以最終在《授時歷》中記載:一個迴歸年爲365.2425天,即365天5小時49分12秒,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實際時間只差了26秒鐘而已。

    想要能夠爬上這座實心的磚石小樓,登樓的人必須得來到十字形小路的短道上。以小樓“凹”形缺口處所在位置繪製對稱軸,整座小樓位於對稱軸兩側的部分,是能夠沿對稱軸完全重合在一起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