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死也不離老本行 >第77章 舫與橋
    呼朋引伴,邀約他人和自己一同登上畫舫,不管是在上面飲酒作樂,還是在上面吟詩作畫,又或者是在上面吹拉彈唱,隨便哪種都無所謂,畫舫,給人的感覺就是讓富裕人士遊湖享樂,因此才被製作出來的。

    只不過,畫舫歸根結底依舊是船舶,並不是真正的建築物。而只有去掉了前面的那個“畫”字,舫才能成爲園林內部特有的建築物。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園林的水面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型建築物,供人們遊玩設宴、觀賞水景。置身其中,使人有盪漾於碧波之感,且由於其不具備船舶所擁有的移動能力,因此,舫又稱爲不繫舟。

    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寬約丈餘,一般分爲船頭、中艙、尾艙三部分。船頭作成敞棚,供賞景用,且有平橋與岸相連,模仿登船的跳板。

    中艙略低,是主要的休息、宴飲場所,且艙的兩側開有長窗,遊客坐着觀賞時,可擁有寬廣的視野。至於後部的尾艙,一般爲兩層,上層狀似樓閣,四面開窗以便遊人登高遠眺。

    從建築材料上來看,舫有全部由石料建造而成的個例,又稱石舫。不過,按照常規做法,大多數舫的船體部分爲磚石構築,船上的建築使用木或磚木混合結構。

    古舫裝飾華麗,總體造型虛實得宜,錯落有致,輕盈舒展,爲園林中非常重要的觀景、點景建築。在中國江南園林中,蘇州拙政園的“香洲”、怡園的“畫舫齋”是比較典型的實例。北方園林中的舫,最爲着名的則是北京頤和園內的石舫──“清宴舫”。

    由於頤和園所擁有的湖,水面非常開闊,因此,在這樣寬敞的空間當中建造建築物,當然用不着如同蘇州園林一般,追求其小巧精妙。

    清宴舫全長三十米,上部的艙樓原是木結構建築。只不過很可惜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該建築的木料部分毀於戰火,早已無存。於是,在之後進行復原修建的時候,它被改建成西洋建築式樣,且所使用的建築材料也不再是木結構。

    頤和園作爲留存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後,可以成爲皇家園林的代表作的典範,清宴舫的建造自然不是隨意爲之,而是蘊含了設計者的諸多匠心的。

    根據園冶他們當年到頤和園內部去進行實地學習時,教授對他們展開的說法,清宴舫的建造位置選得非常巧妙,從昆明湖上看過去,它很像一艘正從後湖區域開過來的大船,因此在視覺效果上對後湖景區的展開,起着啓示作用。

    “就算你向我介紹說,舫這種建築物在園林景觀當中是相當具有特色的點睛之筆,我也還是不太喜歡它。畢竟,這玩意像船又不是船,完全不知道爲什麼會有人發明這種四不像的東西。”

    對小盤發出的這種質疑表示理解,園冶在當初沒有正式學習之前其實也搞不清楚,爲什麼中國的造園人會弄出這種用石頭建造而成的、根本就無法開動的船。只不過,她所產生的這種疑問,已經在她於學校裏面讀書的那幾年被解開了。

    舫這種建築,在中國園林藝術的意境創造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衆所周知,船在古代的江南,是非常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自莊子說了“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遊,泛不繫之舟”後,泛舟而去就成了古代文人隱逸江湖的象徵。

    仕途失意且對現實生活不滿的文士,常想遁世隱逸,耽樂於山水之間,而他們的逍遙伏遊,多半是買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間。所以,舫在園林中,便擁有了隱居的意思,表示園主掛印而去。

    因此,在自己家的花園水池裏面修建舫這樣的建築物,園主人大多想要藉此表達——“我已經避世隱居,再也不過問政治了。”

    但是,伴隨着這種建築物的普及與推廣,其在不同的場合也逐漸擁有了不同的含意。比如蘇州的獅子林,它原本是佛寺的後花園,所以,園中的舫含有普度衆生之意。

    而頤和園的石舫,解釋起來則需要聯繫那句膾炙人口的古語——“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由於石舫永遠覆不了,畢竟昆明湖所擁有的那點小風小浪,根本就不能夠和海灣的狂風巨浪相提並論,就算百年過去,也不能夠把使用石材料建造而成的清宴舫怎麼樣。所以,這條石舫便傳達着江山永固的意思。

    一邊在虛擬空間當中建造如同耦園一般,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四A或者五A級景區的藝圃,一邊解釋說明舫這種建築物的獨特性,園冶在完成了相對而言比較簡單的這兩個園子之後,接下來就必須得攻堅克難,把注意力集中在剩下四個不管哪一個都不簡單的景區上了。

    “拙政園嗎?哎,它在園區內部所擁有的這座小橋和別的園區的小橋很不一樣啊!”

    “你眼睛倒是挺尖的。還真別說,這一座被稱之爲小飛虹的小橋,確實是蘇州園林那麼多個園子當中非常少見的廊橋,你會因此而注意到這座小橋,還真是一點也不奇怪。”

    “廊橋?”

    既然都已經談到園林內部的橋樑了,那麼自然必須得站在造園者的角度,對橋做一個系統性的介紹,園冶很清楚,按照中國古典園林的方式對橋樑進行分類以及描述,那麼,會出現的名詞基本上只有五個,即拱橋、平橋、曲橋、廊橋、亭橋。

    拱橋,指的是在豎直平面內,以拱作爲建築主要承重構件的橋樑。垂直載荷通過彎拱傳遞給拱臺,不需要在水中立起橋墩,而只需要擁有圓弧狀的橋身就足夠了,拱橋最早並非用於園林造景,而是撇開了美觀性,把重點放在泄洪及橋下通航這兩點上。

    中國的拱橋始建於東漢中後期,及至二十一世紀已經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造型優美、曲線圓潤、富有動態感,是它最大的特徵。

    單拱的,如北京頤和園玉帶橋,橋身用漢白玉建造而成,橋洞呈拋物線形,旁觀形如垂虹臥波。

    至於多孔拱橋,它適於跨度較大的寬廣水面,常見的多爲三、五、七孔,着名的頤和園十七孔橋,長約一百五十米,直接從湖岸邊通往南湖島,美學上豐富了昆明湖的層次,成爲萬壽山的對景。

    說完了拱橋,這個時候再說平橋就簡單多了。

    平橋,顧名思義,就是那種平平整整,整座建築物在垂直方向上並不存在高度差的橋樑。不論是橋面上的哪一個地方,它距離水面所擁有的垂直高度與其他地方距離水面的高度總是相等的,這種平平整整,最爲簡單並且常見的橋,便是平橋。

    並不需要依靠拱形結構來承重,而只需要在水中立上橋墩便可,平橋從半空中向下俯瞰,不管它的朝向是怎樣的,總而言之,整座橋的平面圖呈現“一”字,是非常筆直的一條線。但是,這個時候與如果把“一”字進行彎折,讓它變成類似“弓”字,那麼,這樣的橋便被稱之爲曲橋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