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這個故事怎麼樣啊!”

    “好,講的好啊!”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啊!”

    “再講一個故事。”李淳風說道。

    範大福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啊!”

    老子說:不固執己見,反能顯明;不自以爲是,反能彰顯;不自己誇耀,反能見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長久。

    老子這幾句話是教導人們不要驕傲自滿,更不要主觀和自以爲是,而是應該寬厚謙虛待人。

    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要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要以古人聖君爲榜樣,“功在天下”,“功在國家”,而且爲人謙虛,覺得自己沒有什麼貢獻似的,這樣的人才真正達到了道德修爲的至高境界,而且衆人雪亮的眼睛也會看到他的才學修爲。

    所以一切就如佛家說的那樣:“我度衆生,衆生亦度我。”

    在華夏國古代,像老子口中的“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人物就有一個很值得我們效法,他就是被尊稱爲“大樹將軍”的馮異。

    馮異,字公孫,是潁川父城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他早年曾爲王莽效力,後來投降劉秀並立下汗馬功勞。

    據史書記載:“異爲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爲整齊。每所止舍,諸將並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士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別擊破鐵脛於北平,又降匈奴於林闟頓王,因從平河北。”

    地皇三年,劉秀起兵,馮異以郡掾的身份監守五縣,跟着父城長苗萌共同守衛城池,抵抗劉秀。

    沒過多久,劉秀就帶着大隊人馬來到潁川,但是攻打幾次父城都沒有成功,便屯兵巾車鄉。

    期間,馮異出巡屬縣時,被劉秀手下的兵士抓住,當時正好他的堂兄馮孝和同鄉丁琳、呂晏都在劉秀手下,在二人的推薦下,劉秀召見了馮異,希望他能留下幫助自己。

    這時,馮異對劉秀說:“異一夫之用,不足爲強弱。有老母在城中,願歸據五城,以效功報德。”劉秀點頭應允,放他回去了。

    馮異一回到父城,就去拜見了苗萌,並對他說:“今諸將皆壯士屈起,多暴橫,獨有劉將軍所到不擄掠。觀其言語舉止,非庸人也,可以歸身。”

    苗萌說:“死生同命,敬從子計”。

    不久,劉秀率領大軍南還宛地,更始帝前後派十幾名將領來攻打父城,馮異都堅守城邑,絕不投降。

    而等到劉秀升任司隸校尉,再過父城時,他則大開城門,獻上牛酒,歡迎他的到來。

    於是,劉秀就任命馮異爲主簿,苗萌爲從事。

    之後,馮異又推薦了自己的同鄉,如銚期、段建、叔壽、左隆等人,劉秀一律任命他們爲掾吏,並把這些人帶回了洛陽。

    後來,更始帝幾次想派劉秀巡行河北,朝中的大臣們都表示反對。

    當時曹竟爲左丞相,他的兒子曹詡任尚書,父子都是朝中的肱股之臣,在朝中的地位很高。

    馮異就勸劉秀跟他們深相結納。

    正是有了曹氏父子的力勸,更始帝才命劉秀持節渡河,鎮撫河北諸郡。

    新莽地皇四年六月,劉秀的兄長被更始帝殺死。

    劉秀表面上不敢表現出傷感之色,但是心裏卻非常難過。

    馮異就單獨拜見他,以便寬慰他,並趁機諫言道:“天下同苦王氏,思漢久矣。今更始諸將從橫暴虐,所至擄掠,百姓失望,無所依戴。今公專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紂之亂,乃見湯武之功;人久飢渴,易爲充飽。宜急分遣官屬,徇行郡縣,理冤結,布惠澤。”

    劉秀正是因爲採納了馮異的建議,纔在日後爲自己網絡了一大批忠心的人才。

    馮異雖然才略俱佳,又很受劉秀的賞識,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凡事都表現得很謙虛,如果他在路上遇見其他的將領,就會主動讓路。

    論功行賞的時候,他總是愛躲在大樹下,不想參與其中,所以軍士們都稱他爲“大樹將軍”,以稱讚他的德行。

    李白曾寫道:“未出土時先有節,已到凌雲仍虛心。”

    看似贊竹實則譽人,而馮異便是這樣一位有氣節、謙虛待人的尚德名士,他以待己之心待人,以度己之心度人,不但成就了一代帝王劉秀,也成就了他自己。

    在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這種“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很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這個故事怎麼樣啊!”

    “好,講的好啊!”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啊!”

    “再講一個故事。”李淳風說道。

    範大福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啊!”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頭豬、一隻綿羊和一頭奶牛,被關在同一個畜生欄裏。

    有一天,主人將豬從畜生欄裏捉了出去。

    這隻豬大聲號叫,強烈反抗。

    綿羊和奶牛非常討厭它的叫聲,就抱怨說:“我們也經常被主人捉去,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的。”

    豬聽了迴應道:“捉你們和捉我能一樣嗎?捉你們,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捉我是要我的命啊!”

    綿羊和奶牛呆呆地望着豬,一臉茫然。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衆生因爲所處的立場與環境不同,彼此之間是很難相互理解的。在這個時候,換位思考正是一條通向理解與溝通的橋樑。

    換位思考提醒我們,理解至上,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

    凡夫常常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肯定,但很少考慮怎樣去理解別人、體恤別人。

    然而,要想與人融洽相處,就需要用一份慈愛之心、寬容之念,來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

    孟子說:“仁者愛人。”

    有慈愛之心的人能夠將心比心,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去做的,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佛教講慈悲,經雲:“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菩薩平等憐念一切衆生,即使是對自己不友善的人,也能放下芥蒂,以德抱怨,平等濟度。

    讓我們在生活中落實換位思考、理解至上,用一顆慈愛豁達的心胸來包容異己,友善待人,和諧共處!

    “所以,這個故事怎麼樣啊!”

    “好,講的好啊!”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啊!”

    “再講一個故事。”李淳風說道。

    範大福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啊!”

    然後,讓玄奘法師來講經說法。

    預知後事如何?下集更精彩。?

    <!--17K::-->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