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聽明白,請玄奘法師,再講講啊!”

    “如何判斷某一業力屬於定業或不定業呢?”

    西門飄雪說道。

    “那我就再再講講啊?”玄奘法師說道。

    首先,根據行爲動機判斷,考量這一行爲是否故意造作。

    若是有心爲之,便屬於定業。

    若是無心造作,如無意間傷害到其他衆生,雖也造下業力,多屬不定業,將來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報;可能報得重,也可能報得輕。

    其次,根據對治情況判斷。

    若是造業之後立即以懺悔進行對治,即使所造是定業,也可能因此產生變化,成爲不定業。

    就像做了錯事之後,若能誠懇地向對方道歉並補償,可能扭轉原有矛盾,化解原有問題。

    反之,非但不求懺悔,甚至爲自己的所作所爲自鳴得意,可能加深對方的仇視,加重未來的報應。

    佛教特別提倡懺悔法門,以此消除業障和違緣。

    所謂共業,指相同行爲形成的業因,將會感得同樣的果報。

    所謂別業,是指個別不同的業因。

    對於每個人來說,身體有強健、衰弱的不同,容貌有端莊、醜陋的不同,生活條件有富裕、貧困的不同,這些都屬於別業所感。

    共業,取決於衆生共同的行爲,或是有共同利害關係的行爲。

    比如同在屠宰場工作,並不是每個人都直接參與宰殺。

    雖然他們沒有直接造作殺業,但只要處在這個利益集團中,收入中包含因屠宰而產生的利潤,就不能脫離與殺業的關係。將來招感果報時,自然也要承擔相應的罪業。

    就像法律在懲處犯罪集團時,其中某些人雖然未直接參與殺人、搶劫或詐騙,身處犯罪集團,參與其他相關事務,並從犯罪所得中獲利,那麼,同樣會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我們所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都是共業所感。

    我到過玄靈大路多次,那裏風調雨順,少有災害,環境非常和諧。

    生活其間的人,對自然懷有真誠的關愛之心,不會隨意踐踏一草一木,更不會隨意傷害動物,哪怕是微小的動物。

    所以,大自然也呈現出一派寧靜、祥和,讓人們在它的懷抱中得到滋養。

    反之,如果不懂得保護自然、尊重生命,只是不計後果地盲目開發,將生態環境破壞殆盡,那麼,最終的受害者還是人類自己。

    別業,則取決於個體行爲,由此招感屬於個人的業報。

    比如在普遍富裕的國家中,也存在一無所有的赤貧者;在普遍貧窮的地區裏,也存在應有盡有的富貴者。

    又比如,常人所看到的景象,在色盲者眼中,又是另一番景象;常人所聽到的音聲,在重聽患者的耳中,也會有所不同。

    這些,都是別業所感,是由不同業力招感的個別果報。

    所謂引業是業力招感的總體果報。

    有情生命在延續過程中,是上升天道、繼續做人,或是墮落地獄、淪爲畜生,皆由引業決定。

    假若沒有引業作爲動力,生死也就隨之結束了。

    唯識三十論中,有這樣兩句話:“前異熟既盡,復生餘異熟。”

    前面的業力結束,新一輪的業力又繼續產生,然後再次結束、產生。

    無始以來,衆生不斷造業,所以,沒完沒了地流轉生死,循環往復。

    所謂業力無盡,生死無窮。

    所謂滿業是業力招感的差別果報。

    比如同樣生而爲人,有長壽和短命的不同,有貧窮和富貴的不同,有莊嚴和醜陋的不同。同樣淪爲畜生,有的流落街頭,只能從垃圾中覓食充飢,還要隨時面臨被宰殺、殘害的恐懼。而有的卻被主人百般寵愛,精心照料,生活水準甚至超過許多普通百姓。

    所有這些差別,正是由不同的滿業所決定。

    從造業到招感果報,還需要緣的成就。

    如果說業力就像播下的種子,那麼,還須同時具足水分、陽光、泥土等條件,才能紮根發芽、開花結果。

    這些果報,根據因緣的不同,又有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之分。

    有些業力造下後,現世即能招感果報,爲現報;有些業力須待來生方能受報,爲生報;還有些業力則須多生後才能受報,爲後報;至於前面所說的不定業,招感果報尚未決定,爲不定報。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其實不然。

    唯心論所說的心,是作爲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恆且固定不變的精神實體。

    而佛法所說的心並不具有永恆性,更非固定不變的實體。

    此外,唯心論所說的心,能派生萬物,而不從他物所生。

    而佛教則認爲,心是緣起的,不是獨立、單一的存在。

    唯識宗認爲,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意識五緣生,說明心是相互依賴地存在,與唯心論具有不同的性質。

    十善業道經啓示:“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所有這一切,都根源於衆生的心。

    因爲“心想異故”,所以造下善或不善的業力,由此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

    通常,能夠表達出來,並能直接利益或傷害他人的,主要是身業和語業。

    比如爲他人提供幫助或製造障礙,又如對他人進行讚歎或肆意辱罵,都是通過行爲和語言進行表達。

    但意業卻不然,如果內心充滿嗔恨,表面卻僞裝得仁慈和善,就很容易迷惑他人,須行之於身口,纔會對他人構成直接傷害。

    不過,如果經由某些特殊訓練,心力特別強健,也能以意念直接殺人。

    唯識二十論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天竺有位國王,得罪了仙人,令其嗔心大起。仙人一怒之下,以意念下了場冰雹,令國王所在的城市毀於一旦。

    可見,意念同樣具有殺傷力。

    作爲修行人應特別注意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絕不可隨意生起不善心念。

    因爲身、語、意三業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業力。

    總之,由衆生心念的差別,導致行爲的差別,進而導致世界的差別。

    “阿彌陀佛,不知道,各位施主聽明白沒有啊?”

    玄奘法師說道。

    在座的各位,對佛學的研究非常的少,所以,聽着玄奘法師的講解都是一頭的霧水,各個聽得雲裏霧裏的。

    不知道玄奘法師還有講什麼故事呢?

    預知後事如何?下集更精彩。?

    <!--17K::-->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