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成了大明勳戚 >181 三足鼎立 (二合一)
    王振爲何能做到宦官專權,力壓羣臣?

    除去皇權支持這一因素外,首先得去掉人品這個選項。且不說王振人品本來不怎麼樣,就算他高潔如聖人,只要還是個太監,文官就不可能被他以禮服人。

    接着得去掉學識這個選項,舉人在宦官裏面自然算超高學歷,但在文官集團裏面,連入門級別都夠不上,沒個進士功名你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人品學識俱不行,光靠美貌估計很難打動滿朝文武……

    所以王振真正的核心技能,就在於他對人心的把控!

    無論是先帝明宣宗,還是後來的明英宗跟三楊,甚至早期太皇太后張氏都不例外。數代大明王朝的最高權利核心,都被王振給服侍的妥妥帖帖,把他視爲心腹重臣。

    明宣宗朱瞻基是這樣評價王振的:“振小心敬慎,秉性忠良,委以內書堂教學,授宮人書。”

    看到沒有,就算拋開明英宗亦師亦父的感情不論,在明宣宗眼中王振也是個謹小慎微,恭敬忠誠的親近心腹,讓他去教導太監宮人們讀書。

    去教書就意味着能獲得“老師”的名分,從後世某光頭死活不放棄黃埔軍校的“校長”頭銜,就能理解這個任命重要性,這也是王振在宮廷中掌權的起點。

    另外早期太皇太后張氏信佛,經常前往京師功德寺供奉,而且一去還留宿好幾晚,引發了朝野內外非常大的不滿跟非議。

    王振好歹也是舉人出身,同樣認爲后妃流連於寺廟,不是什麼好事情。以訛傳訛之下,甚至會有損皇家名聲,必須得想辦法阻止。

    他不像文官羣體那樣,光靠一張嘴巴去說大道理勸阻。而是令人按照功德寺的佛像規格,仿製了一尊放在後宮之中,並且還讓中書舍人用金粉抄寫經書放置於兩側。

    能用行動去解決問題,王振其實就已經超越常人了。但他最聰明的一點還在於不攬功,做完這一切後讓小皇帝朱祁鎮去向太皇太后張氏進言。

    “母后大德,子無以報,已命裝佛一堂,請致功德寺後宮,以酬厚德。”

    佛像到底是誰打造的,以太皇太后的權勢能不知道嗎?

    恰恰王振這“低調”的做法,既照顧了太皇太后的顏面,又壓制住了後宮在外留宿的非議,更增進了太皇太后跟皇帝的親情。

    有這麼一個貼心的太監服侍辦事,不被重視才奇怪了。

    至於最後的“三楊”,別的不多說,宦官進入內閣這個先例,就是他們給王振開的!

    對於人心的極致掌控,只要不存在無法調和的利益衝突,王振往往都會讓對方感覺如沐春風,受益良多,甚至心中引以爲知己。

    就好比對待沈憶宸,從最開始的殿試狀元,到如今的掌軍封爵。每一份籌碼都卡在關鍵的時間點,如同雪中送炭一般及時,沒有長久的敏銳揣測是做不到的。

    更重要王振還情商手段拉滿,被沈憶宸拒絕後以他的權勢地位硬是忍住沒翻臉。相反還曲意逢迎,時不時出手相助一把,打造利益捆綁的既成事實。

    如果沈憶宸沒有歷史的上帝視角,不知道他是個奸臣,將與朱祁鎮一起葬送大明王朝的國運。

    陡然間遇到這麼個權閹“貼心”幫扶,還禮遇有加能達成自己目標,就真的沒有一點心動跟感激嗎?

    說實話,此刻沈憶宸是有些心動的。

    他心動的原因不是爲了什麼高官厚祿,一門兩爵。而是明明知道歷史走向,想要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卻無人問津!

    冒着革官問罪的風險,去闡述麓川、瓦刺的威脅,結果皇帝不信,羣臣鄙夷。甚至誇張一點說,當面告訴瓦刺部也先,他日後將俘虜大明皇帝,估計就連也先本人也不信。

    這就是歷史的慣性,短時間內很難扭轉局勢。

    如果直接依附於王振,靠着他的權勢防備麓川死灰復燃,壓制瓦刺部落崛起,相對來說會輕鬆簡單許多。

    但同樣沈憶宸很清楚,王振是個極端狂熱的主戰派。無論之前麓川還是未來土木堡,都是王振力排衆議與皇帝達成共識,堅決要征戰四方。

    一旦依附於他,沈憶宸可以想象在建功立業野心的刺激下,王振絕對會往窮兵黷武的方向發展,想着短時間內徹底剿滅蒙古諸部,達成青史留名的成就。

    以大漢、大唐的武德充沛,剿滅匈奴、突厥都是靠着數代皇帝不斷分化,才獲得最終的勝利。如今蒙古諸部都快要統一了,大明拿什麼去剿滅瓦刺部也先?

    明太祖、明成祖都辦不到的事情,靠“大明戰神”明英宗嗎?

    這樣的話,就相當於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最壞的結果就是王振不死,明英宗也沒被俘,邊疆陷入戰爭泥潭,朝野提前黨爭內鬥,天下百姓民不聊生!

    到了這一刻,沈憶宸有種如履薄冰的感覺,自己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有可能大幅度的改變歷史。

    並且他還沒有絲毫把握,歷史是朝着更好的方向轉變,還是更壞的方向。

    看着沈憶宸久久沒有回答,王山臉上浮現出一抹輕視笑容。也不知叔父到底看重這小子哪點,連封爵的籌碼都拋出來了,這下恐怕是把書呆子給嚇傻了吧?

    “狀元公,考慮的如何,可別讓叔父失望。”

    王山半催促半威脅的說了一句,他心中其實已經認定沈憶宸會答應了。

    “還望王同知告知王公公,他老人家的厚愛,晚輩感激不盡。但鄙人才疏學淺,恐不堪重任,此番好意心領了。”

    在王山詫異的眼神中,沈憶宸終究還是拒絕了。

    除了投靠王振本身的弊端外,沈憶宸還要維繫着朝堂的平衡。

    因爲在外界百官眼中,他如今不僅僅代表着自己,還代表着背後的成國公朱勇,以及泰寧侯陳瀛!

    土木堡戰役之所以能成爲大明王朝的轉折點,其實軍事上的失利,不足以成爲決定性因素。後續瓦刺部內亂崩潰,直到萬曆帝都保持着軍事上的優勢,打仗完全不成問題。

    這與明末薩爾滸之戰後,明朝軍事力量大幅崩潰,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真正原因在於朝堂三足鼎立平衡被打破,代表武將的勳戚集團垮臺,宦官集團被清算,從此文官集團一家獨大。

    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危害衆所周知,明朝歷史已經親身演繹了一遍。但這並不意味着,讓宦官集團一家獨大就沒問題。

    任何勢力不受制約,不管它本質是好是壞,最終結果一定是絕對的權利,滋生絕對的腐敗。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