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成了大明勳戚 >194 吾往矣!(二合一)
    沈憶宸的下跪謝恩,自然也是帶動了羣臣高呼皇帝聖明,就在所有人認爲此事塵埃落定的時候,王振卻突然開口說道。

    “萬歲爺,大司徒(戶部尚書)所言河南、山東兩地流民失所,讓奴婢不由想起了之前的山東水患。”

    “山東萬民苦黃河氾濫久矣,卻無像於少司馬這樣的能臣幹吏賑災濟民,奴婢也是出身貧苦,對百姓之艱難感同身受。還望萬歲爺天恩福澤,一同體恤山東子民!”

    說罷,王振就跪了下來,紅着眼眶一副欲落淚的模樣。此等對百姓的“真情意切”模樣,遠超之前沈憶宸的大義凜然,更能打動人心!

    只是很可惜,能參與廷議的官員,都是在官場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油條,想要讓他們觸動是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像閣部級別的大員,還從中嗅到了一股危機感!

    因爲王振哪怕說的再委婉,表現的再卑微,他的這番言語跟舉動,實際上也是公然干政了!

    雖然王振宦官專權,大家都很清楚,但背後利用批紅權欺上瞞下,與朝堂之上公然發表政見,還是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一旦突破了這條紅線,就意味着王振打算撕下遮羞布,以後連裝都懶得再裝了,全面的獨斷朝綱。

    如此下去,恐怕國將不國!

    伴隨着擔憂而來的,還有着一絲疑惑不解。王振在太皇太后張氏崩逝後,蟄伏隱忍了數年,爲何會選擇在今日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冒着風險去公開干涉政事?

    要知道就算朱祁鎮視王振爲師爲父,但身爲一名皇帝,也不可能容忍宦官公然干政。

    王振就這般自信,自己越權後能平安無事?m.biqmgè

    閣部大臣的心中疑問,很快就有了答案,而且還可以用“瞠目結舌”四字來形容。

    朱祁鎮不但沒有在意王振言語有干政的嫌疑,反而趕忙從龍椅上起身,親手把跪在身側的王振給扶了起來。

    並且滿心感慨的回道:“先生憂國憂民之心,讓朕爲之汗顏,山東治水之事工部也商議半月有餘,確實不能再讓黎民百姓久等下去!”

    說罷,朱祁鎮把目光看向了工部尚書王巹問道:“王愛卿,可有商議結果?”

    那日徐珵上表治水策後,朱祁鎮就把山東治水之事,交給了主管部門工部去商議。現在也過了半個來月,總得提交一個可行的計劃出來了吧。

    面對朱祁鎮的點名,工部尚書王巹面露難色。山東黃河水患不是沒人治過,歷朝歷代幾百年下來無數能臣幹吏,都沒能把這條地上懸河給束縛住。

    相反隨着黃土高坡水土流失愈發嚴重,黃河的河道已高出平原數丈,徐珵的這一篇治水策,到底有沒有用誰也不敢保證,光靠紙上談兵如何能制定出方案計劃?

    所以王巹只能硬着頭皮回道:“啓稟陛下,徐編修的治水策臣等商議過,認爲可行。”

    “只不過山東治水之事情況複雜,各方因素盤根錯節,需要一個統領之人去掌控大局,臣等還未決定好擔此大任之人。”

    山東布政司呈遞上來的決堤奏章,王巹自然也是看過。治黃河水患除了本身難度頗高之外,還有着人禍的因素存在,這纔是工部遲遲沒有提交方案的根本原因。

    光治標不治本,明年山東依然會發大水,到時候派出去的這名治水官員,鐵定要背黑鍋。

    可以說這就是個死局,工部上下官員都很清楚,沒人願意去跳坑。

    王巹身爲工部老大,也不願意做這種得罪人的事情,他本打算等待大常朝日啓奏,讓皇帝來決斷派誰,沒想到今天提前被問及此事。

    “那諸位愛卿,可有心儀之人?”

    朱祁鎮開口問了一句,期望羣臣給些建議。

    結果詭異的一幕有出現了,不單單是王巹不想得罪人,其他廷議官員,同樣不願意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再次全場沉默。

    一次也就罷了,接連出現兩次無人應答,這下朱祁鎮真的有些怒意上來了。

    今天這場廷議到底什麼情況,羣臣都變成了啞巴嗎?

    “王愛卿,你來給朕推薦一名治水能臣!”

    既然無人願意應答,朱祁鎮乾脆把矛頭指向了吏部尚書王直。身爲六部之首大冢宰,理應對各官員能力有所瞭解,他還裝聾作啞就不合適了。

    “回稟陛下,臣認爲這封治水策既然乃徐檢修所寫,那他自然要比旁人更熟悉,可謂當仁不讓。”

    當日徐珵的越級上疏,讓王直看到了他眼中的慾望跟野心。現在沒有人願意接下這樁差事,而徐珵又想博個出頭機會,乾脆成人之美,也可一舉兩得。

    聽到王直的推薦,朱祁鎮覺得言之有理,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就在他準備欽定徐珵治水的時候,工部侍郎王佑站了出來奏事道:“啓稟陛下,徐檢修久居翰林院,且官銜較低,恐無法服衆!”

    “臣心中有更爲合適的人選!”

    工部侍郎王佑的言語,讓在場羣臣都倍感意外,工部尚書王巹不是才說過還未決定好推薦之人,他這樣跳出來不是相當於打部門老大的臉?

    但很快就有人回味過來,王佑可是鐵桿閹黨,王振公開收的義子。他這般舉動肯定不可能是自己的意思,必然是王振的授意,那他們到底想要推薦誰去?

    “王卿家,說說看你推選之人。”

    “臣認爲翰林院沈修撰,乃最合適之人選!”

    此言一出,全場譁然。

    明朝“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潛規則,很多人都知道。但其實明朝還有一條潛規則,那就是“外官不得入中樞”!

    終明一朝接近兩百名閣臣,由地方進入到京師權利中樞的可謂是屈指而數,內閣首輔更無一人是由布政使、巡撫、總督等外官擔任。

    沈憶宸乃狀元及第,現在更是入了東閣進學,仕途的青雲梯都已經搭建好了,只需要熬熬資歷成爲閣部大臣,簡直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他一旦出任外官,就算有着京官翰林的底子,不至於全然無希望入內閣。但經歷過這麼一番外派,再入權利中樞的難度將會倍增,甚至是從零開始!

    所以在明朝流傳着這麼一句話:“進士初選美官,則惟循資而可立登要地。一除外職,則雖有才而或終滯下僚。”

    意思就是進士選拔成爲翰林美官,只要循規蹈矩熬資歷就能登入要害部門。而一旦去了外職,哪怕有才仕途也將停滯不前,終成職位低微的官吏!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