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成了大明勳戚 >331 土木之變 (二合一)
    “太后,遭逢陛下危難,臣願領軍前往土木堡馳援!”

    孫太后跟滿朝文武還在震驚之際,沈憶宸就已經緩和了心境,轉身拱手請命。

    土木堡不僅僅是明朝國運的轉折點,更是朝廷勢力格局的洗牌點。

    不管是爲了宣大跟親征軍數十萬將士,還是爲了九邊重鎮數百萬百姓,甚至是爲了自己以後掌控朝局,沈憶宸都不可能錯過這個歷史節點。

    讓沈憶宸領兵馳援?

    皇太后孫氏聽到這個請命,哪怕此刻內心已經慌亂不已,依舊沒有立馬答應下來。

    後宮女子就算沒有攝政經歷,終究還是能耳濡目染點朝廷權勢紛爭。一旦答應讓沈憶宸領兵馳援,就相當於正式承認了他領軍赴京的舉動,並且還在官方層面授予了他統帥權!

    別說孫太后對沈憶宸並不放心,認爲此子有謀逆犯上之舉。就算是個絕對信任的忠臣,五六萬大軍交付到他手上,還是在京師要害腹地,恐怕都不敢輕易做出決定。

    孫太后無法當機立斷,自然有人幫她下定決心。

    “太后,土木堡乃高嶺,一旦宣府烽燧防線被韃虜攻佔,此地就變相成爲了絕境,爲了陛下安危還請迅速調兵馳援!”

    一直默不作聲的內閣大臣陳循,此刻終於站了出來發聲。

    內閣首輔曹鼐隨軍出征,那就意味着陳循不管有沒有足夠的資歷,他就是目前紫禁城排在首位的閣老,代表着明朝內閣的站隊。

    皇太后不喜沈憶宸也好,閹黨想要問罪沈憶宸也罷,宮廷之爭不能影響到天下大勢!

    現如今皇帝塞外被圍,如果出現了什麼三長兩短,對於明帝國是個無比沉重的打擊,嚴重甚至會讓整個北方防線崩潰,重蹈當年趙宋衣冠南渡的覆轍。

    當務之急是要想辦法馳援解圍,而最近跟最有實力的援軍,便是沈憶宸率領的福建跟山東兵馬!

    “陳中堂所言甚是。”

    前面同樣保持着旁觀姿態的禮部尚書胡濙,出列贊同的陳循的建議。

    當年明宣宗託孤五大臣,還活在世上的僅剩下英國公張輔跟禮部尚書胡濙。

    英國公隨軍親征後,胡濙的資歷跟地位在朝堂上無出其右,他纔是真正的定海神針。

    “成國公部兵敗,代表着陛下的親征軍喪失了機動力量,沒有外部兵馬馳援的話,很容易被瓦刺騎兵一路追殺。”

    “家國爲重,望太后主持大局。”

    胡濙沒有點明讓誰去馳援,但這種局勢下就是默認沈憶宸領軍。

    明朝前中期的派系鬥爭,與明朝末期的黨爭本質區別就在於,哪怕鬥得再怎麼厲害,家國天下還是被放在了底線之上。

    諸如王振這樣的閹黨得勢,都沒有大肆打擊文官集團跟勳戚集團,僅僅是保持着自己的優勢地位。

    而後期什麼楚黨、浙黨、東林黨,是真正的黨同伐異,不允許政治對手在朝堂上有任何的生存空間。

    聽着閣部大臣的進言,皇太后孫氏心中依舊猶豫不決,她擔心自己兒子會出意外,同樣擔憂沈憶宸這種人會趁勢而起。

    “太后,國難當頭,還請早下決斷!”

    于謙等了一會兒見到孫太后沒有出聲,於是站了出來催促一句。

    京師剩餘守備軍,加上各府衙役都不足兩萬,你不讓沈憶宸率軍馳援,難道還想等着外地班軍赴京嗎?

    “太后,請早下決斷!”

    “太后,事情從急,分秒必爭啊!”

    文武大臣紛紛出列勸說,就連郕王朱祁鈺,此刻都站起身來進言道:“母后,皇兄身處險境,當以社稷爲重。”

    衆意難違,孫太后緩緩站起身來,掀開面前的珠簾目光死死望着沈憶宸道:“哀家命你即刻率軍馳援宣府,別忘了皇帝曾經對你的天恩聖眷!”

    不知道爲什麼,可能是女人的直覺告訴孫太后,自己下達這道懿旨之後,大明江山將在未來會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沈憶宸此子將權傾天下!

    但大勢所趨,皇太后孫氏此刻沒得選擇,她只希望沈憶宸能銘記皇帝的恩情,恪守自己的臣子本分!

    “臣,領命!”

    沈憶宸躬身領命後,就告退走出華蓋殿,快速奔向宮外準備召集大沽口的兵馬。

    土木堡大概距離京師七十公里,大沽口到達京師的距離是一百三十公里左右,加起來換算成古代計量單位就是四百華里。

    根據明清史料記載,明末農民軍的日急行軍速度都能達到七十五華里,而正規軍保持基本隊形,並且在抵達目標點後還有戰鬥力情況下,能一日強行軍百里,差不多就達到了極限。

    大沽口到通州這段路程,有運河相連可以走水運,速度相比較陸地行軍要更快速些。

    但哪怕如此,沈憶宸率領大軍最快抵達土木堡的時間,不會低於三日。

    而歷史上朱祁鎮親征軍崩潰的時間,僅僅只有兩日!

    沈憶宸沒有什麼君爲臣綱的想法,可以不在乎朱祁鎮是否前去瓦刺留學。但二十多萬明朝大軍葬身漠北,加上九邊烽燧防線被摧毀,對於大明王朝的打擊跟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比如朝廷三足鼎立政治格局的崩壞,對於漠北遼東的掌控力下降,以及大明軍政力量出現斷層等等。

    如果說上面這些問題僅是戰術上的失敗,那麼土木堡真正導致的戰略上失敗,是喪失了一個民族的勇武!

    土木堡之後,明帝國的戰略從進攻全面轉爲防守,真正對應了“天子守國門”那句話,再也見不到馬踏漠北的盛況,只剩下一次次消極防守跟被迫反擊。

    另外勳戚子弟跟武將集團大量陣亡,以及宦官集團背鍋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文官集團跟士族鄉紳聯合上位統治朝局。

    極端的重文輕武,消亡了漢民族的尚武精神,從最初的一漢抵五胡,到後來淪爲下等的奴才,荼毒甚至延伸到了百年之後。

    可能這一切原因,並不能單純的歸咎於土木堡戰敗,但歷史只看最終結果,沒有那麼多假如可言。

    這就是爲什麼,沈憶宸多年來步步爲營,處處謀略。無論有多大的誤解跟風險,始終想要扭轉土木堡之變帶來的後患。

    沈憶宸想要拯救的並不是一朝一帝,他想要拯救的是整個歷史大勢跟民族走向!

    望着沈憶宸的背影遠去,孫太后並沒有直接宣佈退朝,而是朝着于謙吩咐道:“少司馬,即刻下令徵調北直隸衛所軍,河南的備操軍,以及山東備倭兵入京。”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