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高萬者,大夏文鼎帝也。

    開國皇帝,高祖武高裏的胞弟。

    幾份密報被拆開,放在桌子上。

    嘉門關的那份戰報,被皇帝拿在手上,看了許久。

    其實對於這場戰爭的勝負本身,他並不那麼在意。

    他在意的是,褚劍鋒的消息。

    雖說事情已過去多年,但皇帝心中多少還是對那一幕有些介懷。

    時間回到三年前

    “先帝殯天,理應迎回皇子,以承繼大統。主持朝中大事,爲何祕不發喪。

    又不知梁王爲何僭越祖制,請太后和梁王給出合理的解釋!”

    禮部尚書率先發難。

    除了宰相及幾位京中皇親,其餘朝臣都是在上朝的時候,才得知這一噩耗,情緒上很是憤懣。

    高祖正值壯年,卻突然暴斃。

    緊接着梁王匆匆上位,這般操作任誰都難免會多想。

    “李大人問得好,本王前日獻禮後,正準備啓程回封地,未曾想逢此驚變。

    太后深夜召見本王,意欲穩定朝局,亦是權宜之計。”

    梁王的表情看上去也十分悲痛。

    畢竟是同胞兄弟,平日裏感情還十分深厚。

    “先帝彌留之際,留口詔傳位於梁王。

    衆位卿家平日裏素知,諸皇子深負帝望,故遲遲未立太子。

    且先帝多次在哀家面前,表露由梁王繼位的態度。

    況兄終弟及,古來也有先例,並不算僭越祖制。

    而今當務之急,是穩住朝局,平定人心,以防小人趁勢作亂。”

    這時褚太后站了出來,一番話大義凜然,卻也有她的私心在其中。

    梁王繼位,她還當她的太后,一切照舊。

    而如若皇子繼位,那她就只能得個太皇太后的名號。

    地位看似更高,但實權卻不可同日而語。

    又有誰會拒絕權利的誘惑呢?

    只說這諸位皇子也着實平庸了些,平日素來不爲先帝所喜。

    未及成年,就封爵調離京城,非年節不得回京。

    反觀梁王,卻深受先帝厚望。

    不斷加官進爵,時常宣詔入京,討論政事,連封地也是離京師最近的。

    這於公於私,就算沒有先帝口詔,褚太后都得扶上一把,確保梁王順利上位。

    “老臣雖已年邁,但卻並不昏聵。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後宮不得干政,古來有之,如今當迎大皇子回京繼位纔是正道!”

    崔御史站出來慷慨陳詞,他還有一個身份,曾是大皇子的師傅。

    “大膽,竟敢和本宮如此說話!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

    梁王與先帝乃同胞骨肉,情誼深厚,此時繼位監國也是合情合理。”

    褚太后這時提出監國,意在緩解羣臣激昂的情緒,也爲下一步行動爭取一些操作空間和時間。

    梁王一派羣臣也在附和,朝堂上亂成了一鍋粥。

    羣臣之間相互指謫,都在爲自己的派系利益而辯駁。

    一時間聲勢和菜市場,也沒啥區別了。

    梁王冷眼看着堂下景象,誰支持,誰反對,此刻心中也已大致明瞭。

    心中暗想,等騰出手來,再慢慢收拾。

    而一旁沉默許久的宰相劉晁終於開口,他一貫是中立面貌示人。只聽命於皇上,因此在朝中頗有威望:

    “先帝殯天已成事實,爲今之計應先穩住朝局,朝中不可先亂,防止各地藩王有異動。

    國不可一日無君,先應太后之意,由梁王監國過渡。

    這期間宜祕不發喪,待時局平穩後,再發布訃聞。

    正如太后所言,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臣附議。”

    當朝最有權勢之人,太后和宰相都站在了一條船上,其他人就很難再攪起風浪了。

    看着劉晁,梁王那是一萬個滿意啊,太有眼力勁兒了。

    不愧爲朝中肱股之臣,在心中給他記上一大功。

    至於褚劍鋒,太后的侄子,和自己那也能論兄弟關係,關係歷來不錯。

    剛纔竟然不站自己,反而支持皇子,真真叫人氣惱。

    劉晁的這番話,算是一錘定音。

    這場先帝暴斃引發的朝堂亂象,算是落下了帷幕。

    而後局勢穩定,改朝換代後的洗牌,如期而至。

    機智些的早就以各種理由,選擇離開朝堂,爭取全身而退。

    而一些頭鐵的,卻明裏暗裏選擇繼續和新皇作對,結果可想而知。

    莫須有的罪名就能將你一擼到底,能留條命就算新皇開恩了。

    至於褚劍鋒,看在太后的面子上,也不能太過分。

    封個將軍,丟到邊關,派人盯着,加以限制。

    也算是給自己出了氣了,太后也不能說什麼。

    一聲“太后駕到”,讓皇帝回過神來,趕緊前去迎太后,行了個家禮。

    褚太后回完禮,開口道:

    “聽下人說皇帝近日胃口不佳,哀家特意過來看看。

    帶了些南方進貢的話梅,很是開胃,皇帝不妨試試。”

    皇帝掃了幾個小太監一眼,“謝太后關心,只因這幾日朝事有點多,並無大礙。”

    “那便好,皇帝龍體要緊,不宜操勞過度。下面臣子也該多分憂,食君之祿當忠君之事。”

    “太后說的是,兒臣謹記。”

    不知爲何,皇帝突覺有些煩躁。

    “威國公最近身子愈發不好,哀家聽說嘉門關戰事也平定下來了。

    皇帝能否調劍鋒回京,讓他在牀前多儘儘孝心,畢竟威國公膝下就這麼個獨子。

    這孩子三年裏也沒回來幾次,不知皇帝意下如何?”

    太后也在試探,她怕皇帝對自己那個侄兒還有成見。

    “太后所思兒臣明白,只是現如今邊關初定。待諸事皆平後,再宣褚劍鋒回京,更爲穩妥。

    兒臣會記下,請太后放心,天色不早了,太后請回宮歇息吧。”

    皇帝這是下逐客令了。

    “既如此,哀家先回去了,皇帝保重龍體。”

    雖沒完全達成此行目的,褚太后也只能先行離去了。

    對皇帝,不能逼得太緊。

    歷朝歷代,太后和皇帝之間的關係,都是極其微妙的。

    送走褚太后,皇帝又想到了褚劍鋒。

    這幾年的線報上,褚劍鋒一直都是盡職盡責處理軍務,沒有什麼可疑舉動。

    嘉門關還能在大夏版圖上,他可堪首功。

    說起來他倆之間的糾葛其實並不深,褚劍鋒爲人正直,當時爲皇子說幾句話,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好幾年過去,他的表現也算是忠君愛國的典範。

    也是時候考慮他今後的安排了。

    有這樣的助力在,對各地藩王也能起到一個震懾作用。

    這些個不省心的,動不動就愛起個義,造個反,這誰受得了啊!

    蒼蠅雖小,但噁心人啊!

    剛好明天將此事拿到朝會上,好好商議一番。

    總不能什麼事都我一個當皇帝的全攬下吧。

    “小順子,今天不用翻牌子了,晚上就去慧嬪那裏了。”

    看完剩下幾份塘報,都是各地藩王近期動向,皇帝不得不上心。

    不得不說,藩鎮割據真的是嚴重影響了中央集權的統治。

    得好好想辦法根治這個問題,全國大小藩王十數個。

    想要一鍋端肯定會引起強烈反撲,只能伺機分而除之。

    誰又會是那個幸運兒呢?

    【作者題外話】:關於情節內容,如果有什麼建議意見,歡迎大家提出,感謝!共勉!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