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用奇招救大明 >第5章 朝堂論辯
    本來崇禎以爲,火炮也就守城這一個用途了,然而聽太子這麼一說,原來大型火炮還可以安放在船上,沿着海岸線移動,從海上痛擊圍攻的清軍,這令崇禎非常興奮:“皇兒,你這招要是真的可行的話,解錦州之圍就不成問題了。”

    朱慈烺聽出崇禎的語氣中有些不確定:“父皇是不是擔心兒臣的話有誤?”

    “茲事體大,事關衆多將士的生死,更關係到我大明的國運,不能不慎重啊。”崇禎站了起來:“三天後,朕要召集大臣們廷議,皇兒好好準備一下,到時把你的見解跟諸位大臣們講講,看他們怎麼說。”

    朱慈烺連忙拱手道:“兒臣恭送父皇。”

    崇禎走後,朱慈烺長舒了一口氣。自從穿越以來,他時刻擔心自己說錯了什麼話,或者做錯了什麼事,害怕不慎露出馬腳,尤其是在父皇面前,更是一點都不能出錯。

    幸好今天表現不錯,而且還獲得了父皇的嘉許,這讓他感到很欣慰。

    不過,後天必須說服朝臣們同意自己的方略,才能挽救大明的危局,這可並不容易。

    從前世的網絡小說裏,朱慈烺得知,崇禎朝的大臣們黨爭激烈,經常互相掣肘。很多時候,他們考慮問題都不是從大明的利益出發,而是爲了反對而反對。即便他覺得你的方略還不錯,但如果看到朝堂上的死敵支持了你,他就立馬站到你的對立面,想盡辦法挑毛病。

    想到這裏,朱慈烺就感到頭痛。好在還有三天時間,他可以好好捋捋自己的思路,做好充分的準備,以面對朝臣們苛刻的提問。

    三天後,朱慈烺登上了朝堂。

    崇禎來了個開場白:“太子心憂國事,前幾天給朕提了一個方略,朕覺得還不錯。今天特地讓太子過來講一講,諸位愛卿聽後,不妨議一議。”

    大臣們開始交頭接耳:太子一直在東宮讀書,很少露面,今天竟然跑到朝堂上來,不知道會有什麼事情。

    崇禎示意大臣們安靜,朱慈烺會意,將三天前對崇禎提過的那個建議再次講了一遍。

    大殿上一時鴉雀無聲,衆臣都在暗自掂量着這個方略。朱慈烺有些緊張,不知道大臣們會提出些什麼樣的問題。

    打破平靜的是內閣首輔範復粹,只見他眉頭緊蹙:“這個鄭森好像沒聽說過啊,不知道能否擔當此任?”

    崇禎帝發話了:“朕已命錦衣衛調查過,鄭森年方17歲,已取得秀才功名。”

    範復粹聽得直搖頭:“陛下,鄭森太年輕了,恐怕難當重任啊。”

    只聽得一個聲音響起:“自古英雄出少年,鄭芝龍縱橫海上多年,其子想必也對海戰不陌生,怎麼不能擔此重任?”

    大家循聲望去,說話的人原來是周延儒。

    朱慈烺對周延儒有些印象,此人可以說是科舉時代的神童,21歲就中了狀元,37歲當上了內閣首輔,可謂少年得志的典型,自然對範復粹不相信年輕人的話感到不忿。

    其實周延儒對於鄭森也一無所知。自從7年前被溫體仁排擠,被迫下臺後,他一直在謀求再度出任內閣首輔,這就需要先扳倒現任的這位首輔大人。因此,不論範復粹說什麼,他都要反駁一番,倒未必是真的認可鄭森。

    範復粹已逾花甲之年,對於17歲的年輕小輩很不放心:“13萬大軍的糧草補給,一點都馬虎不得,還是要細細挑選一下爲好。”

    朱慈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爭論了半天,焦點都放在鄭森的年輕上了,對於他這個方略的可行性,以及蘊含在其中的重大意義,卻根本沒人關注。

    想到這裏,他忍不住高聲發問:“諸位大人對於這個方略本身,難道就沒有什麼看法嗎?”

    大殿上再次沉寂下來,朱慈烺有些失望:大臣們不發表意見,到底是對這個方略不以爲然呢,還是沒看懂?

    終於,範復粹問道:“太子殿下,從海船上開炮攻擊岸上的清軍,真的可行嗎?”

    朱慈烺正待回答,崇禎帝先說話了:“此事關係重大,必須諮詢一下水師方面,爲此朕特地命人找來了天津水師指揮楊維翰,一問便知。”

    太監大聲傳喚:宣楊維翰進殿!

    水師指揮楊維翰跪倒在大殿上,心情有點緊張。以他的官階,本來是沒有上殿機會的,可是前天宮中太監飛馬找到他,命他赴京,以備皇上問詢,這讓他惴惴不安,不知道朝堂上會問些什麼問題。

    此刻見崇禎發問,楊維翰連忙回答:“陛下,我大明水師的福船,艦首備有大發貢炮1門、千斤佛郎機6門,發炮後射程可達數裏。如果福船沿海而行,確實可以炮擊岸上的清軍騎兵,造成重大殺傷。”

    衆大臣“哦”了一聲:原來太子殿下的這種戰法,還真的具備可行性啊,以前怎麼沒注意到呢?

    火炮的威力,大臣們還是清楚的,範復粹頓時興奮起來:“這不就是移動的大炮麼?如此說來,以後靠水師就足以對付清軍了。”

    周延儒冷笑道:“範大人,您是不是沒聽清楚啊?剛纔楊指揮都說了,射程只有數裏,清軍只要離海邊遠一點就沒事了。”

    範復粹有點尷尬:剛纔光顧着高興了,沒注意到射程的問題。想想也是,自萬曆朝以來,後金就開始鬧騰,朝廷多年爲東北的邊患擔驚受怕,苦無良策,又豈是腦筋一轉,就能找到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

    朱慈烺侃侃而談:“各位大人,正因爲火炮只能覆蓋海岸邊的一小片地域,所以我才說,大軍前往錦州時,千萬不能順着大路前進,而是應該沿着海邊行軍,才能確保安全。”

    原來如此!大臣們紛紛點頭,此時他們纔算對太子的方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如果只是想從水師那裏獲得糧食補給,那麼離海邊不太遠就行,但如果想兼顧作戰的需要,大軍確實應該背靠大海,以便充分發揮水師的優勢。

    應該說,明朝水師具有輝煌的歷史。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堪稱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規模遠航艦隊。而數十年之後,地理大發現時期着名的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人的船隊,都遠遠比不上鄭和船隊。

    然而,明朝後期對水師越來越不重視,水師的作用僅限於沿海防禦,比如對付倭寇、海盜等,像這種主動進攻敵人的情況比較少見,尤其是跟陸地上的人馬聯合作戰,更是聞所未聞。

    但是細細思量,又覺得太子的這個提議不僅是個大膽的創新,而且切實可行,並非空中樓閣。

    範復粹不禁感嘆:“太子殿下如此聰慧,實乃大明之福啊!洪承疇按照這個方略,率部到達錦州,解祖大壽之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