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穿越小克虜伯 >第六十四章 戰後思考
    1915年9月4日4時整,布魯西洛夫攻勢開始了,炮擊迅速而猛烈,奧匈帝國精心佈置的鐵絲網被夷爲平地,機槍哨,炮兵陣地,戰地指揮中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隨後炮擊突然停止,幾架飛機掠過天空,地面上的奧匈軍隊迅速開火,地面只有少量俄軍步兵進攻,然而飛機已經完成了航拍。3個小時之後,炮擊又一次開始,這樣的方式重複了3次,奧地利人被迷惑了,他們不知道敵人什麼時候會發動進攻,而自己的陣地工事被摧毀得越來越多,士兵手裏的防禦武器越來越少。

    忽然,哨聲劃破了戰場上的寂靜,俄軍發出了烏拉的怒吼,成批的沿着突破地段衝向奧軍戰壕,他們扔出了一顆顆手榴彈,把奧匈軍隊炸的血肉橫飛。機槍響起,前方的幾個突擊隊員當場陣亡,後面的士兵匍匐移動,隨後一顆手榴彈精準的落到了奧匈士兵的頭頂。俄國士兵繼續往前衝,決戰的時刻來臨了,雙方舉起刺刀,開始在戰壕周圍肉搏。工兵鏟砍在人身上的沉悶聲,刺刀插入人身體的情景,混戰之中無數人的生命在流逝着。戰壕中的水坑被染成了紅色,俄國人的血和奧匈士兵的血混在了一起,流入了烏克蘭的大地。

    契科夫斯基在波蘭戰役中僥倖逃了回來,他很久沒有這樣酣暢淋漓的打過仗了。跟德國人作戰,太不順心,總是失敗。每日每夜都要提防德軍的冷槍、穿插、滲透,進攻德軍陣地總會遇上地雷、水冷機槍、炮火攔截。想痛痛快快打德軍,但好像永遠都抓不住敵人,德軍總是放幾槍就走,逼近了就會遭到德國人的連發手槍掃射,甚至德國的重機槍都處於一直遊動的狀態,打一會兒就換地方,總給人一種有勁兒使不上的感覺。這次對上奧匈帝國軍隊,終於可以堂堂正正的衝鋒,拼刺,最後打敗敵人。

    第8集團軍在21公里寬正面上向盧茨克方向實施主攻,其他各集團軍分別選擇數個突破地段採取行動,以便在480公里寬的戰線上多點突破,使敵軍難以判斷主攻方向,無法向主攻方向輸送兵力。俄軍精銳的近衛軍團加入戰場,這是一支全面現代化的部隊,負責北方的進攻。僅僅46個小時,他們就推進7.2公里,當天俘虜了16,000名奧匈軍人。在北方成功了之後,南方的第七集團軍和第九集團軍在俄軍第11師和第32師的主導下發動突破作戰,當天晚上奧匈的第二道戰壕也被突破了。到了9月20日,奧匈帝國的普特河防線被全面突破,34,000人被俘。鐵路線岌岌可危,一旦鐵路線的主動權丟掉了,他們就必須離開烏克蘭。在不到一個月裏,俄軍突破了250公里的奧軍防線。接下來的一週裏,他們又俘虜了28,000人。近衛軍團向着弗拉迪米爾-沃倫斯基進攻,利刃直達基輔。如果拿下基輔的鐵路樞紐,那麼烏克蘭就可以宣佈成功光復了。在這段時間裏面,擊退了奧匈軍隊的第1,第2,第4集團軍,並且他們消滅了12個師,俘虜208,000名士兵和軍官。

    同盟國也知道如果任由布魯西洛夫攻擊,奧匈帝國將會一戰滅國,在黑海沿岸的三個土耳其集團軍緊急北上,加入反攻。同時北線波羅的海沿岸的德軍,坐火車馳援烏克蘭。雙方在基輔外圍展開了殊死搏殺,土耳其的三個集團軍在半個月內就傷亡35萬人,奧匈帝國傷亡110萬人,部隊被俘40萬,一戰就被打光了家底。好在德國北線部隊利用鐵路及時回防,打退了俄國人的進攻,布魯西洛夫攻勢劃上了句號。

    儘管布魯西洛夫攻勢在戰場上取得了成功,但畢竟俄軍死傷慘重,傷亡約55萬。不過,它解除了北線德軍的威脅,沙皇也向債主英國有了交代,協約國總算暫時喘了一口氣。奧匈帝國就比較慘了,這一次戰役中,它的軍隊幾乎被全部消滅了,整個國力受到嚴重的削弱,國內各民族的反抗勢力蠢蠢欲動。完全是靠着德國,奧匈帝國才堪堪穩住局面。

    布魯西洛夫攻勢對手榴彈的集中使用,也給德國軍隊上了一課。以前主要是德國軍隊使用手榴彈炸別人,現在俄國人捱打捱得多了,吸取經驗教訓,創造了大規模集中使用手榴彈的樣板,在實戰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手榴彈用於前沿攻擊,甚至前面的步兵大量攜帶手榴彈衝鋒,發展到後世的志願軍只帶八顆手榴彈衝鋒,越來越發揚光大。

    手榴彈重量輕,是班組就能夠攜帶的拋投(曲射)類爆破武器,作用極大。在缺乏重武器,或者來不及呼叫炮兵支援的戰場上,手榴彈和炸藥包就是步兵手中的大炮。在一戰中,除了德國,其他國家在師級以下編制中都沒有配備火炮,德國也只在團一級配備有山炮,所以手榴彈是各國基層步兵唯一能夠使用的曲射爆炸武器。此戰過後,德國開始研製更好用、產量更大的手榴彈,而手榴彈的戰術運用也成了重點研究方向。

    德軍研究發現:手榴彈在進攻中幾乎無法抵禦,只能用連發槍械進行壓制。對付多人快速移動中(比如衝鋒)使用手榴彈,單發手動步槍就顯得無能爲力,只能使用連發武器持續射擊。而德軍在班組一級中,只裝備了毛瑟C96連發手槍,這種槍的有效射程只有一百多米,而且跳動較大,近距離還好,幾十米外的持續射擊散佈太大,壓制敵人衝鋒效果不好。德軍需要一種能夠在兩百米外持續射擊,而且連發精度較高的單兵武器,纔能有效壓制敵人的手榴彈衝鋒。

    克虜伯把研發新槍的任務交給了勃朗寧,碰巧的是勃朗寧也正在試着發明一種連發的步槍。他採用了導氣式自動原理:在槍管上鑽一個孔,子彈發射時火藥氣體會從這個孔衝出來,利用這些衝出來的火藥氣體,推動槍機完成連續射擊。剛開始的時候,勃朗寧在槍管下方鑽孔,但是火藥氣體從槍管下方小孔衝出來的時候,由於反作用力,加重了槍口上跳,不符合“連發精度較高”的要求。於是勃朗寧把導氣孔開在了槍管上方,抵消了槍口上跳的力量,加上直槍托,這把槍獲得了不錯的連發精度。

    但是第二個問題又出現了——過熱。這個問題,在整個一戰時期都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勃朗寧的自動步槍(連發步槍)連續射擊二三百發就會過熱,不得不停止射擊,等待槍管冷卻。德國軍方認爲,一次戰鬥有可能需要連續發射四五百發子彈,所以必須提高自動步槍的射擊持續性。克虜伯的思想很直接,如果要達到軍方要求的“連續發射四五百發子彈”,那就把發射的火藥量減少一半,自動步槍的連發數量就從二三百發提升到四五百發了。

    勃朗寧被克虜伯這種思想震驚了,他順着克虜伯的提議問了一句:“減少發射火藥,會造成子彈初速下降的,你把發射火藥減少一半,初速會降到每秒六百米以下。”

    克虜伯反問了一句:“那怎樣保證初速不下降?”沒辦法,老闆就是有權力問這些莫名其妙的問題,勃朗寧和一幫槍械研發人員面面相覷。

    “可以把纏距加長,這樣就可以用更少的火藥,保證子彈的出膛速度。”有人試着說:“不過不能把纏距加的太長,要不然子彈在空中飛行時就不穩定了。”

    旋轉的子彈,才能在空中穩定飛行。槍管裏面有螺旋形的膛線,子彈在槍管裏被火藥推進時,也沿着膛線旋轉。而子彈旋轉一圈所前進的距離就叫做纏距,纏距越小,就意味着發射的子彈轉速越高;纏距越長,子彈的轉速就越低,它也就越不穩定。

    “那就找出纏距的臨界點!”克虜伯發話了:“我要的是子彈的初速。”

    “光是增加纏距,可能不足以保證初速。”說話的是一位火藥研發人員。

    克虜伯轉過身,問勃朗寧:“還有什麼辦法在減小裝藥量的前提下,保證子彈的出膛速度?”

    “那就只能減少子彈的重量了。”勃朗寧想了一下,肯定的回答道。

    “有辦法可以減少子彈的重量嗎?”克虜伯問道。

    “可以把一部分彈芯的材質換成低密度的材料,比如:鋁?”勃朗寧看着老闆,他看見克虜伯眉頭一皺,意識到鋁的成本有點兒高,馬上換了一種便宜的材料推薦給老闆:“或者再生紙漿?”

    “再生紙漿?”克虜伯不明白這種東西,怎麼可以填在彈頭裏面。

    勃朗寧很耐心的解釋:“是的,再生紙漿就是廢紙,把回收過來的廢紙打成紙漿,用模具很容易就能做成彈芯的形狀,這樣填在彈頭內部就很方便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