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雙面太子爺 > 第328章 巡視廟島
    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左都督楊國棟奉旨鼎建擴修。

    崇禎元年(1628),朝鮮冬至、聖節使團路經廟島時,書狀官申悅道在九月初九的日記中也記載:“

    顯應宮。位於廟島村北部,前後傍山,左右鄰海,共佔地90畝。宋宣和四年(1122年)建,俗稱娘娘廟、媽祖廟等。

    廟島顯應宮位於廟島東北部,距長島縣城2.5海里,佔地90多畝。它南北傍山,東西臨海,四周有諸島環衛,系海上太平灣——廟島塘裏的一顆古老璀璨的明珠。

    享有“北庭天妃”之譽,與福建湄洲祖廟並稱爲“南北祖庭”。

    長島顯應宮是北方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媽祖廟,始建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明宗禎元年,崇禎皇帝御賜廟額“顯應宮”。長島漁民祖祖輩輩敬稱“海神娘娘廟”,船隻在此避風休整,人們到廟上祈拜娘娘保佑一路風平浪靜,賜佑平安,無一不得到靈驗,幾百年來這裏香客不絕,香火繚繞,被喻爲“北方第一海神宅院”。顯應宮大殿是全廟最大的建築,爲硬山式結構。殿內,媽祖坐像居正中神龕龍墩之上,大殿兩側有14尊站班,其中有4尊武將分別是千里眼、順風耳、黃蜂兵帥和白馬將軍;8尊文官有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龍王等;另有老少兩尊站班。殿外兩側房內存有碑、碣、匾200餘塊和歷代船模300餘艘。

    後宮建築風格爲歇山式,保留了明代的特點。宮內殿正位神臺有銅鑄鍍金天后聖母像及2米高的9花青銅穿衣鏡一面,各種服飾用品及牀帳、擺設應有盡有。2002年10月,臺灣信衆護送一黑臉媽祖在顯應宮落戶。這裏常年香火不斷,每年的元宵節和娘娘生日,顯應宮便有萬餘人朝拜。顯應宮之所以建於廟島,是因爲廟島形若鳳凰,其身北的燒餅島形如太陽,兩島相映,狀若“丹鳳朝陽”,屬上上風水寶地。1969年文革期間原廟被毀,僅存一象一鏡。1983年重修,1985年對遊人開放。廟島東北部,距長島縣城2.5海里,佔地90多畝。它南北傍山,東西臨海,四周有諸島環衛,系海上太平灣——廟島塘裏的一顆古老璀璨的明珠。長島顯應宮是北方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媽祖廟,始建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明宗禎元年,崇禎皇帝御賜廟額“顯應宮”。長島漁民祖祖輩輩敬稱“海神娘娘廟”,船隻在此避風休整,人們到廟上祈拜娘娘保佑一路風平浪靜,賜佑平安,無一不得到靈驗,幾百年來這裏香客不絕,香火繚繞,被喻爲“北方第一海神宅院”。

    顯應宮大殿是全廟最大的建築,爲硬山式結構。殿內,媽祖坐像居正中神龕龍墩之上,大殿兩側有14尊站班,其中有4尊武將分別是千里眼、順風耳、黃蜂兵帥和白馬將軍;8尊文官有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龍王等;另有老少兩尊站班。殿外兩側房內存有碑、碣、匾200餘塊和歷代船模300餘艘。後宮建築風格爲歇山式,保留了明代的特點。

    宮內殿正位神臺有銅鑄鍍金天后聖母像及2米高的9花青銅穿衣鏡一面,各種服飾用品及牀帳、擺設應有盡有。2002年10月,臺灣信衆護送一黑臉媽祖在顯應宮落戶。這裏常年香火不斷,每年的元宵節和娘娘生日,顯應宮便有萬餘人朝拜。

    明崇禎元年(1628年)擴修成一個具有戲樓、山門、前殿、大殿和後殿等的古建築羣。元明時期,廟島成爲重要航海驛站,南北往來船隻日多。顯應宮香火甚盛,成爲中國北方最大的媽祖廟。

    顯應宮爲磚木石結構,建築風格古樸典雅。前院由前殿及山門、鐘鼓二樓組成,大琉璃瓦磚砌築。前殿3間,山門3洞,正面嵌“顯應宮”三字,山門外築28級臺階,東西兩側各有一涼亭,鐘鼓樓山脊獸吻懸挑。

    中院由大殿、東西兩廊組成,大殿爲廟羣中最大的建築物,大屋頂,黑筒瓦,綠琉璃瓦苫蓋,脊瓦壓梢,塑有獸器,檐口斗拱懸挑,飛椽卷檐,內部圓木頂撐,方磚鋪地,爲硬山式結構。

    廟後院由後殿及串廊組成。後殿3間,爲歇山式,內有寢宮。戲樓前臺上覆重檐弓字脊,屋檐起翹,琉璃瓦苫蓋,四周12條龍探首怒視,有凌空欲飛之勢。

    閣樓斗拱彩繪,檐周圍刻有龍、鳳、鳥、獸、花卉等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戲樓後臺形同古老宮殿,雕樑畫棟,色彩豔麗,門前正上方,有咸豐皇帝親筆題的"神功濟運"匾額.海神娘娘銅像即正居暖閣之內的龍墩上,暖閣裏,4尊侍女;暖閣外,4尊妃女;還有12尊巨大的站班.這些塑像多是宋期的作品.此外,還有碑碣、銅鼎、壁畫、船模等,是研究我國航海史的重要資料.由大殿到後官組成的後院,二者之間有串廊聯結,後宮內塑像與大殿的大體相同,但這裏有巨大的銅像,2米多高的青銅穿衣鏡及爵、鼎等銅製用品.收宗了不少文物,如鄧世昌當年在致遠艦上用過的大鐵錨,有數百年前的纜繩等,成了長島縣航海歷史博物館了.

    始建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我國北方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媽祖廟,長島漁民祖祖輩輩敬稱“海神娘娘”廟。明宗禎元年,崇禎皇帝御賜廟額“顯應宮”。

    顯應宮大殿是全廟最大的建築,爲硬山式結構。殿內,媽祖坐像居正中神龕龍墩上。殿兩側有14尊站班,其中有4尊武將分別是千里眼、順風耳、黃峯兵帥和白馬將軍;8尊文官有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龍王等;另有老少兩尊站班。殿外兩側房內存有碑、碣、匾200餘塊和歷史船模300餘艘。後宮建築風格爲歇山式,保留了明代的特點。宮內殿正位神臺有銅鑄鍍金天后聖母像及2米高的9花青銅穿衣鏡一面,各種服飾用品及牀帳、擺設應有盡有。2002年10月,臺灣信衆護送一黑臉媽祖在顯應宮落戶。這裏常年香火不斷,每年的元宵節和娘娘生日,顯應宮便有萬餘人朝拜。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