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鬼眼農女團寵日常 >第1147話、談談前朝與前前朝(一)
    當時的昔成沒有朝廷管,知府便是土皇帝。

    良敏中是,後來的胡含同樣也是。

    只是他們間的差別是,良敏中一心爲的是民,而胡含只想自己得利。

    胡含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原來良敏中定的稅賦之政做了個大清洗式的更改。

    良敏中對於百姓的糧稅是以幫扶爲主,他看到了百姓因地少人多而困苦所受的罪,所以極力的鼓勵老百姓去開荒,從其上任後所頒佈的稅徵就能看出這點。

    稅徵中其中有一條便是開出來的荒地前三年是不用交稅的,而且開出來的荒地歸開荒者所有;三年後開始交稅也是逐漸的遞增式,從頭天的一成,第二年一成半,到第三年的二成,封頂二成稅。

    換句話說就是,百姓只要是肯喫苦,那些無主的荒地你願意賣力氣去開坑它,不花錢你便能擁有不少的田地,前期苦,但是未來嘛,那可是能產糧的田!!

    單這一條就真正的達到了鼓勵百姓去開荒的目的,誰家不想擁有多些屬於自己的土地?

    況且,有着玉米這個似乎哪都能活的作物在,後期的稅賦問題於百姓們來說就變成了不是太可怕的事。

    剛開出來的荒地地質都不大可能會好,往常的知府也並不是沒有支持百姓去開荒的,但他們並沒有玉米這種作物在,再加之在稅賦上也沒有良敏之所定的這麼寬厚,許多百姓是賣了力氣去開了荒地後卻連稅賦都拿不出來,自然也就沒人再會去喫力不討好。

    可有着玉米這作物在,再差的土地多少都是有一點收成的,還有着頭三年不收稅的政策在,許多百姓不說是應付三年後的稅賦問題了,還攢了點於他們來說不算是薄的家底。

    所以,良敏中在任的那十來年裏,昔城及昔城所管轄之地在各地方被足足開墾出來了將近是原來的近十倍之多的地,足達到近五十萬畝。

    當然,與昔城百姓近五十萬人數來比,五十萬畝的地聽着還是有些磕磣。

    可想想良敏中剛到昔城時的當初,那可是四五十萬人只種了不到五萬畝的地,其中還有不少是屬於鄉紳的。

    而且那時昔城的百姓種的還是產量及低,平均畝產都不足百的粟。

    貧困城,實至名歸。

    老百姓其實沒有大的追求,不就圖個喫飽穿暖嘛,自然的就對給他們帶來了能喫飽肚子的良敏中的感恩待德。

    這眼瞅着日子是越過越好,未來也有了盼頭,可好傢伙,來個胡含將良敏中所定的政/策全給一刀切。

    田地統歸官府,老百姓不再自個擁有田地,所有百姓想種地只有兩條路,要麼當官府的佃農,要麼由各個地方爲單位的統管一個地方的田地,到收成時必須按着官府所給的數量上交糧食,有所剩餘的便是‘工錢’,不夠的,自然就得補上。

    然後嘛,胡含在任的那些年時,百姓們種地就從來沒有收成達標過,年年都得補。

    這還只是其中一項,其它的各各方面那也是可勁兒的能剝一削就剝一削。

    也許有人要問,百姓都被欺壓成這樣了,爲啥還不逃?

    這裏面問題就多了,一是早刻入骨血裏的故土難離思想,二呢,是他們就算想逃也逃不掉。

    這就要說到與昔城相鄰的奉城。

    昔城算是建在羣山中,三面環山一面對着大平原,那個大平原,就是正懟着尼爾關。

    也就是說,昔城的人要麼出關離開本國,要麼就只能翻山越嶺。

    話說就算是翻山越嶺也並不是出不去,可問題是,一來道路難行,除了一條不達四米寬還因長年沒有保修而坑坑窪窪的官道外,也就是幾條非經驗豐富的獵戶都不敢走的山道;二來是。。。

    昔城往關內走所相鄰的最近一個城是奉城,也叫墳城,這裏有個淒涼的故事。

    奉城在前朝的前朝是不存在的,前朝的開國皇帝並不是如君氏一樣的本身就是從一大家族出生,有着一定的底蘊,哪怕當初啓明帝並不是舉族一塊的來建國,他也是從家族中帶走了好幾個能力出衆的幫手,並且還帶走了不少的錢財,他登基立國後支撐他們建立新國就離不開那些曾經他從君氏一族裏悄摸帶出來的錢財。

    而前朝開國帝王則是純底層,連農民都不是,其當過乞丐、做過偷兒、甚至幹過土匪。

    當初前前朝末期因各種原因真真是民不聊生,有天災的原因,有君不爲民的原因,有爲官不仁等等等等,所以前朝開國皇帝諸氏一造-反那幾乎是一呼百應,且他那時已是土匪頭子,手裏兵是沒有,但土匪有不少,也算是手裏有了‘兵’。

    那時可不僅只他這一支在造一反,可以說是全國各地但凡能稱得上是城的地方,都有着各式各樣的起一義一軍在,不過是他這支相對着實力強些也更殘一暴。

    但凡是打下一個地方,他們就會殺/光朝廷的人及他們的滿門,也不管那些官是不是髒官,那些衙役與士兵又是否無辜。

    本就已經昏憒的官一場,被這麼一震懾,到了後期幾乎是起一義一軍還沒到,城裏但凡是能和朝廷二字扯上關係的都已經舉家出逃,只留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

    就這麼在不到五年的時間裏,諸氏就領軍從南一路朝京城推進,直達到五城之一的永安城,當年的應城外。

    不過一個朝廷它再腐敗再糟糕,也總會有着忠臣和忠將在,也總會有着心中有國的士兵和百姓們在。

    起一義一軍們一路推到五城外時,終於遇到了他們的剋星,年已七旬的嶽風將軍,和年已六旬的蒙應將軍。

    兩位老將一個領軍守着應城,一個領軍守在現今的永寧城,當初的容城裏。

    當初攻到了五城外的也並不只一支起一義一軍,本就是商量好了一塊攻入京城然後幾分天下的,可誰想到最強的倆支起一義一軍偏就碰到了最強的倆大將,愣是被擋了個舉步艱難。

    不只是他們,另外三城雖說大將不如這倆老將,可在傷亡慘重下也是阻擋住了起一義一軍。

    按說吧,這形式不是很好,但瞅着朝廷還是有一勝之力的,畢竟要說到底蘊,誰的底蘊能比朝廷的底蘊要厚實?!

    可偏在這時,那位末代皇帝做了件至今爲只/只要是看過那段歷史,都會覺得他腦子有問題的事。

    堂堂一代帝王,在五城已經堅守住的情況下,他——跑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