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末一家人 >第一百三十三章 成功
    趙福祥的一句話讓興高采烈的衆人沒了動靜,大家都用一種看傻*逼的眼神看趙福祥,趙志寬更是恨不得上前掐死這個不爭氣的兒子。

    反倒是趙福祥看到衆人用這種眼神看自己,還十分不滿意,趙福祥問道:“怎麼我說的不對嗎?這跟製造槍管有什麼關係?”

    看到爺爺眼神不善,趙恆趕緊拉了拉趙福祥,低聲說道:“爸,剛纔爺爺只是試驗,不用機牀怎麼保證槍管筆直?”

    趙福祥一想也對,也就閉嘴不再說話了。趙志寬瞪了兒子一眼,說道:“拿一根鐵棍來,讓不懂行的看看!”

    趙福祥看到邊上的徒弟這次拿來一根一米二的鐵棍,鐵棍直徑大概在五釐米左右,上面坑坑窪窪,一看就是出自王鐵匠之手。這次還真讓趙福祥猜對了,這跟熟鐵棍還真是王鐵匠昨晚打造的,不過因爲是純手工打製,所以樣子上自然不好看。

    趙志寬將鐵棍夾在夾具上,因爲是手工出品,所以並不是筆直,不過這沒關係,趙志寬拿下來用錘子敲了敲,將彎曲的地方敲直就好了。

    都安裝到位後,徒弟再次將機牀連接到汽輪機上,這次與剛纔車木棍不同,刀頭在鐵棍上發出刺耳的吱吱聲,一圈圈如同鋼絲抹布的鐵屑開始出現。

    看到鐵棍外表被輕易的削去,趙志寬的徒弟們又開始拍馬屁,可是這次沒等馬屁拍完,就聽到一聲巨響,刀頭斷了。

    趙福祥看到這樣子剛要取笑這幫徒弟的手藝不行,但一想這幫徒弟都是自己老爹的命*根子,自己如果取笑他們豈不打自己老爹的臉,所以趕緊閉上了嘴不說話。

    趙志寬帶着徒弟上前看了看,發現刀具已經從根部斷裂,刀頭不知道崩那去了。趙志寬將刀具取下看了看根部,是硬生生的折斷,用手摸了摸刀具,發現十分燙手。

    趙恆上前看了看問道:“爺爺,出現什麼狀況了?”

    趙志寬說道:“可能是溫度出現問題了,不過書上說車鑄鐵等鐵料不用冷卻液,只有車鋼材才需用冷卻,怎麼刀頭斷了呢?”

    其實趙志寬不知道,這根熟鐵棍經過王鐵匠的捶打,內部已經十分緊密,強度接近低碳鋼了。而趙志寬廢了半天勁才磨製出來的刀具,材質雖然是高碳鋼,但明代這種手藝那能生產高品質高碳鋼,所以那刀具內部有氣泡,在加上切削時產生的高溫,刀具斷裂也就成了必然。

    不過趙志寬對這種意外早有準備,吩咐徒弟在換一個刀頭後,又搞了一個臨時的冷卻機構給刀頭降溫。

    這個冷卻機構十分簡單,就是一個裝滿水的葫蘆,在底部打了一個小孔,懸掛在刀頭上滴水給刀頭冷卻,趙福祥看到這個葫蘆好懸沒笑出聲來,但被兒子趙恆眼尖發現,趕緊將趙福祥的嘴捂住,這纔沒讓他發出什麼怪聲。

    雖然趙福祥嘲笑這個冷卻機構簡陋,但確實能解決問題,還有後世機牀冷卻也確實可以使用水,不過那種冷卻水是加硫化物的乳化液,雖然冷卻速度比水強上不少,但原理卻差不多。

    冷卻液的加入,讓機牀的工作順利進行下去,隨着刀頭的移動,一根直徑三釐米,光亮如新的鐵棍出現在衆人面前。

    因爲經過加工,鐵棍十分的熱,趙志寬用水給鐵棍降溫後取了下來,發現品質十分完美,王鐵匠的捶打讓鐵棍內部十分緻密,所以鐵棍內部並沒有氣泡,鐵棍外壁十分光滑。

    大家都在感嘆機牀的工藝,但趙福祥卻看的十分心疼,一根五六釐米粗的鐵棍,經過加工只剩下一半,一會兒還要鑽孔,也就是說大概就四分之三的鐵都浪費了。趙福祥看了看地上切削剩下的鐵屑,說道:“爹,能不能讓王鐵匠將鐵棍打的細些,這也太浪費鐵料了!”

    趙志寬根本拿趙福祥的話當放屁,就像沒聽到一樣,現在大家手法都不熟練,自然要留出餘量。趙志寬又讓徒弟拿了一根鐵棍,這次車成了一釐米的直徑,看到五六釐米粗的鐵棍變成了一釐米,趙福祥的心都在滴血。

    接下來就是最爲重要的鑽孔了,其實轉孔在明代並不是什麼高科技,明代很多火槍都是鑽孔生產的。

    明代武器發明家趙士禎,就在神器譜中詳細記載了明代魯密銃的生產過程,其中就有簡單的鑽牀設計圖。當然明代的工藝不能與後世相比,但原理都是差不多,利用高碳鋼將鐵棍鑽出深孔。

    明代中前期火槍槍管都是鐵皮卷制,通過鐵匠鍛打將兩邊緊密結合。雖然生產的三眼銃威力也比較大,但怎麼說也不如鑽孔射程高。

    趙士禎在觀看土耳其生產的魯密銃後,發明了鑽孔技術,鑽孔雖然費時費力,但好處很多,增加槍管強度的同時,還避免了炸膛的發生。以前使用卷制槍管的時候,因爲工匠工藝不同,炸膛事件時有發生,但使用鑽孔後槍管就可以進行鍛造,金屬內部的沙眼氣泡被擠出來,這樣就不會發生炸膛了。

    不過因爲明代鑽牀都是使用人力,所以生產速度一直跟不上,每年生產出來的魯密銃只有一千多支,都裝備給了邊軍,海南這種窮鄉僻壤自然沒有裝備這種利器。

    趙志寬當然不會搞那種落後的鑽牀,而是利用手中這個c618機牀,稍微改動一下就成了臨時的深孔牀。

    趙志寬將昨天打磨出來的鑽頭,也就是後世用來打孔的麻花鑽裝到了那個一釐米直徑的鐵棍上。

    昨天趙志寬用趙福祥運回來的高碳鋼搞出了十幾個鑽頭,除了常用的外圓刀與螺紋刀外,還製作了專門鑽孔的麻花鑽頭,當然其他一些刀具因爲加工難度太大,目前還搞不出來。

    這其中最難加工的就是麻花鑽頭,倒不是鑽頭對材質有什麼要求,而是這種麻花形狀十分難以加工,最後還是趙志寬用砂輪一點點磨出來的麻花形狀,這纔算完成任務。因爲麻花鑽頭十分難以加工,所以只製作了兩個,趙志寬現在誰也信不着,自己動手開始準備鑽孔。

    用機牀鑽孔十分簡單,將鑽頭固定在一處,然後用光槓操控旋轉的物料接觸鑽頭,就這樣慢慢就可以鑽出完美的深孔。不過這種技術十分考驗車工的熟練度,如果稍有不慎就會讓物料損壞,所以趙志寬加倍的小心。當然後世也不會有人用機牀加工無縫鐵管,那東西市場上有的是,萊陽鋼管廠的產品甚至走出中國去了敘利亞,可想而知無縫鋼管這東西在後世根本不算什麼高技術產品。

    但在明代就不同了,要知道舉大明全國之力,每年也只能產出一千多根槍管,所以只要趙志寬成功了,馬上就會成爲這個時代的技術先驅。

    所有徒弟看到師父親自動手,都圍了過來仔細觀看,就看趙福祥也擠進人羣,生怕落下自己。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