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錦衣輔國 >第253章 築城4
    第二天一早,一行人直奔綏德城,因爲要照顧張楷,所以,直到傍晚時分,一行人才來到綏德城。

    一路上阡陌縱橫,幾乎看不到荒地,百姓們忙於耕作,張楷看的非常滿意,不住的誇獎張璟,直言他辦了一件善政。

    張璟拿不準此老的心思,只能含含糊糊的應着。

    綏德知州張軾在城外迎接衆人回城後,在前面帶路,來到了新建的巡撫府。之前的總兵府在張璟的授意下拆除後,空出來的地方修建了巡撫府,其餘的地方則劃給了百姓。

    新建的巡撫府雖然沒有之前的總兵府豪華、氣派,但前後五進,五間七架的規模也足夠張楷辦公、居住之用了,反正他也沒帶家眷。

    張楷左右看了看,滿意的點點頭,以他的眼力,自然能看出來這是新建的府邸,雖然與知州衙門只有一街之隔,但巡撫府往西,卻是大片的民居,而民居也都是新建的,這足以說明問題了。他不是個講排場的,甘於清貧,素有清廉之名。

    “張太守,本官初來乍到,今晚這個東道,卻是需要你來做了。”一行人進了巡撫府,在大堂坐定後,張楷笑呵呵的對張軾說道,平易近人的彷佛一個慈祥的老頭。

    張軾自然不會反對,他巴不得呢,這可是頂頭上司的頂頭上司,處好關係自然沒壞處,“中丞稍待片刻,下官這就去準備。”

    待張軾離開後,張楷看了看座下的衆人,笑道:“本鎮初置,百廢待興,招待不周之處,諸位且擔待一二。”

    由於巡撫是差使,無品級。因此無論巡撫在地方上呆多久,名義上還是屬於京官,不是地方官,只是被臨時委派到地方上辦事。所以,巡撫府此時除了幾個書吏之外,並無屬官,張楷若想好好辦差,只能跟張璟一樣,徵辟一些幕僚。

    跟張璟不同,張楷若是想徵辟幕僚,有的是人搶着來,重文輕武並非說說的,那像張璟,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幕僚的班底湊齊了。

    由於張楷是初上任,所以,眼下只是互相見見面,認識一下,並沒談及公務,喫過飯後,便各自告辭,等到了明天,張楷自會一一召見,那時候纔是張楷正式上任。

    張楷的下屬還是很多的,延安府上下的官員,甚至陝西三司的官員、張璟這個總兵,都能算張楷的下屬,需要聽張楷的調遣與協調。張楷想要掌控延綏鎮,這些人就是他繞不過去的坎。

    特別是張璟這個總兵,雖然名義上是他這個巡撫的下屬,但二人各管各的一攤,他只是參贊軍務,對於軍事上有建議權,卻沒有決定權,到了戰時,他這個巡撫在軍事上就更說不上話了。

    所以,他需要與張璟通力合作,才能把延綏經營的鐵板一塊。延綏畢竟是邊鎮,需要時刻防備韃賊的南侵,而一旦發生了戰事,一切都要爲戰爭服務。

    張楷也是知兵之人,曾經率軍平過叛亂,深知打仗時令出多門的危害,更知道一將無能,足以累死三軍。所以,對於張璟,他需要多多支持。

    前提是,張璟是塊領兵打仗的材料。現在看來,張璟還是有真本事的。數月前的河套之戰,雖然對手只是無心戀戰的韃賊,而且對手也只是個兩千多人的小部族,老弱佔了一多半,但不管怎麼說,張璟獲得了勝利,這就是戰功,這就是資歷。

    不服,你們也去打一仗啊。

    他已經老了,加上權欲之心本就沒那麼重,所以,他是願意與張璟好好合作的。張璟做出成績來,自然有他的一份功勞。

    一夜無話,第二天一早,張楷開始召見延安、慶陽兩府的各級官員,雖然是邊境,但各級官員該有的一個都不缺,再加上衛所的人,可謂是濟濟一堂。

    張璟自然不會跟着摻和,張楷來了,延綏就算是步入了正軌,他們軍政兩個大佬,各司其職是最好的,一旦張楷想要對軍事伸手,張璟自然也不會逆來順受。

    古今中外皆是如此,除非是獨裁,否則總會有派系,總會有內卷,合作無間只存在於想象之中。大家商量着把事情辦好,哪怕有分歧,也不過是求同存異,這是比較正常的合作關係。

    但有些人總是想着攬權,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都想集中到自己身上,這就不是合作的態度了,若是如此,張璟自然也不會退讓。身在官場,退讓一步就是步步退讓。

    到了傍晚,張楷總算召見完了這一大批人,開始與張璟會談,這是軍政兩方大佬的正式交談,昨晚那只是閒話家常,通過這次談話,彼此之間對自己的政見、訴求做一番交流,算是爲大家的合作定下一個基調。

    張璟的訴求其實很簡單,只要張楷能夠支持自己把邊境的堡寨、邊牆修築起來,保證糧餉的正常發放,其餘的張璟都可以不管,他畢竟不是親民官,對於政務的處理還是非常生疏的。

    “咱們陝西土地貧瘠,百姓不堪重負,靈州鹽課便是重中之重,晚輩派人在鹽池修築圍牆,派兵巡哨,就是爲了防止私鹽氾濫,”張璟首先表示自己的誠意,“晚輩對於政務乃是一知半解,鹽課關乎國計民生,此事還需中丞主持。”

    張楷聞言,點了點頭,卻並未接話,而是說道:“對於百姓而言,管你官鹽、私鹽,更多時候,私鹽反而比官鹽更加便利。”

    這個道理張璟自然是明白的,但官鹽發賣不掉,就沒有鹽課,沒有稅收,就沒有軍餉,就沒有建設資金,就無法修築邊牆、堡寨,就無法有效的抵禦韃賊。

    歸根結底,還是個體制問題,當下的體制,無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當然,也不僅僅是體制,生產力的侷限也是一方面,但這不是主因,主因還是體制,沒有一個爲普通百姓考慮的體制,老百姓永遠都在最底層,收到重重壓制和盤剝。當有一天老百姓不堪重負,揭竿而起也就是題中應有之意了。

    “此事老夫便不插手了,”張楷搖頭,“你處理的不錯,老夫接過來,也不過是因循罷了,何必麻煩。”

    “中丞曾巡按陝西,不知中丞於秦、魏長城可有了解?”張璟見張楷並不想接手鹽務,遂不再多說,鹽務可不是省事的差事,又麻煩又容易出事,要不是不得已,張璟也不想碰。

    “懷瑾難道是想修邊牆?”張楷立刻就明白了張璟的意思,這是想修築邊牆,不得不說,修築邊牆雖然勞民傷財,但卻着實是個好辦法。

    只要把邊牆修築起來,只需在榆林陳列重兵,韃賊想南侵,就只能通過榆林進兵,便可以確保其它地方的安寧。因爲延綏一線,除了榆林一帶地勢平坦,可以通行大部騎兵之外,其餘的地方山勢險要,再加上邊牆的防禦,韃賊也不傻,肯定不會自討沒趣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