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錦衣輔國 >第274章 邊牆1
    須知,任何內鬥,都是以內部事務被延誤、甚至半途而廢而終止,官員們拍拍屁股走了,或者開始了下一輪的鬥爭,但結果卻需要國家來承擔,這耗費的都是國家的元氣!

    古往今來,有多少朝代就是在這種毫無用處的扯皮甚至內鬥中,耗盡了最後一絲元氣,成爲過往煙雲。

    都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真的事到臨頭了,又有幾個能夠想起這個道理來呢?所以說,道理都懂,但能做到的真沒有幾個。

    張楷老先生的病總算恢復的七七八八了,整個延綏鎮厲兵秣馬,上下一心,準備了半天,結果韃賊壓根就沒來,而是去了寧夏。

    這個結果讓張璟、張楷以下既是慶幸,又有些無奈。韃賊憑藉騎兵優勢,來去如風,真的是防不勝防,國朝的馬政已經衰落,沒辦法,上下一心,貪墨成性,且監管不力,再好的政策也無法執行下去。

    因爲馬政衰敗,國朝的騎兵越來越少,面對韃賊的騎兵優勢,真的是有勁使不上。

    陣地戰,韃賊就是來送菜的,但問題是,現在根本不是兩國之間你死我活的征伐,國朝空有軍器等優勢,卻無法發揮出來,只能被動的等着韃賊來。

    韃賊則深諳游擊戰的法則,他們或許未能總結成文字,但有些東西是根植於他們血脈之中的,搶得過就搶,一看勢頭不好就跑,反正你追不上我,等你回去了,我再來。

    狗皮膏藥似的,所以,對付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把邊牆修起來,既然無法阻止入侵,卻可以做出一定的限制,而國朝則可以在賊寇的必經之地陳重兵把守,不怕你來,就怕你不來。

    這便是邊牆的作用。雖然耗費不菲的人力物力,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中原王朝,就算財政再緊張,修道牆的銀子還是有的,而那些遊牧民族,無法南侵,一旦發生什麼災荒,那便是身死族滅的下場。

    所以,無論怎麼看,修邊牆都是十分必要的。

    “中丞一路順風,”張璟抱拳行禮,對坐在車上的張楷說道,“中丞病體初愈,路上千萬不要着急。”

    “有勞懷瑾了,”張楷雖然恢復的七七八八了,但畢竟是年紀大了,身體還是較爲虛弱,臉色蠟黃,不時咳嗽幾聲,“榆林諸事蕪雜,懷瑾且回去吧。”

    “晚輩告辭。”張璟再次拱手,然後把樊斌叫到身邊,仔細叮囑了幾句後,便目送樊斌率領三十餘騎親兵護送着張楷的馬車往綏德城行去。

    張楷這位老先生總體而言,是個方正但卻絕不迂腐的人,務實,卻又不乏機變,不會固守一念,恪守成規,算是朝中難得的實幹派。

    可惜,國朝這樣的官員還是太少,多的還是那些尸位素餐而不思進取的人,一個個當官根本不是爲了國家或者百姓辦事兒的,他們當官,全是爲了自己,爲了自己的權勢、荷包。

    可想而知,當朝廷上這樣的人越來越多,長此以往,這國家能變成個什麼鬼樣子。

    雖然可以往階級侷限性上推。但是,百家爭鳴之後,漢朝獨尊儒術,使得儒家思想逐漸成了我國的主流思想,幾千年來,所傳授的仍是以《四書》、《五經》爲重點,以至科舉制度的形成,《四書》、《五經》便成了主流中的主流,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

    可見,儒家文化在我國一直是佔據主流地位的。其傳統的仁政愛民思想、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忠孝思想等,濫觴了我們直到現在仍在遵循的主流文化思想理念。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那些皓首窮經,惟務雕蟲的儒士能不知道這個道理?道理都懂,否則也不可能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通過科舉改變自己和家族的命運。

    所以,還是那句話,知道歸知道,能做到的又有幾個?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實際上就是仁政愛民,這是我們中華文化所特有的思想,也正是因此,在面對一些突發事件時,我們的應對的總比其他各國的應對要來的及時、高效。

    這便是文化的不同。很多國家信奉的是強盜邏輯,說一句蠻夷,毫不爲過。彼蠻夷者,不文少禮,唯利是圖。米國的這次疫情,死了那麼多人,爲何不見米國政府出臺什麼強力的措施?

    原因十分簡單,因爲它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口,死就死唄,死的越多,政府的負擔就越輕,僅此而已。

    這與我們人民至上的國策,可謂是背道而馳。這就是文化的不同。

    又扯遠了,打住。

    目送張楷離開後,張璟上馬,回了榆林城,遇到張楷老先生這樣一個巡撫,是他的榮幸,他得對得起這份榮幸,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延綏經營的兵強馬壯,待等合適的時機,自己也學霍驃姚,封狼居胥!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戰國末期開始,北方的燕、趙、秦等國,陸續在北部邊境修築長城,陰山被納入北疆軍事防禦體系,各國都在陰山上駐紮部隊,嚴加防守。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更是對陰山嚴加防護,在陰山南北坡都修建了縱橫交錯的長城,命大將蒙恬在此駐軍。

    此後的漢、唐,對陰山的重視有增無減,陰山也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領土。以漢唐而論,只要陰山掌握在中原王朝手裏,中原王朝就能對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形成優勢。

    在宋朝和明朝時期,党項人和蒙古人佔據陰山部分地區,對宋、明兩朝構成了巨大威脅。

    宋朝時,党項人佔據陰山,對宋朝西北邊防造成重大威脅。宋朝在定川寨、好水川和三川口與黨項人展開激戰,陰山又一次成爲中原王朝的軍隊和北方遊牧民族爭奪的焦點地區。

    明朝時期,由陰山山脈和黃河流域共同形成的河套平原成爲明軍和蒙古爭奪的焦點地區。東勝衛內遷後,大明已經是實際上放棄了陰山與河套地區。陰山又成了遊牧民族的牧馬地。

    由於河套平原防禦空虛,給京師也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隱患,朱祁鎮爲何要在王振的攛掇下,率大軍北伐?不就是河套防禦空虛,韃賊可以長驅直入麼。

    只是,很可惜的是,這一戰很蹊蹺的敗了。並非找補什麼,此戰的前因後果,有諸多猜測(用猜測吧),有興趣的可以到網上搜搜,不管哪種說法,蹊蹺是肯定的。

    從此以後,大明對於河套平原採取消極防禦的戰略,從宋明則可以看出來,如果陰山掌握在北方遊牧民族手裏,遊牧民族就能對中原王朝構成巨大威脅。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