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鼎賊 >第三十五章 底氣
    既然要與巢湖緩和關係,朱元璋自然不便與柳易撕破臉:“不過江北募兵這事,咱們最好與巢湖有個君子協定,而且巢湖肯定爭不過我們!”

    李善長深表贊同:“沒錯,只要打出元帥的旗號,柳易就爭不過我們。”

    朱元璋在整個江淮是響噹噹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他兵馬最多戰力最強而且向來寬厚大方,跟朱元璋幹是個很好的選擇,徐達、湯和、花雲這些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江北的各種青軍、長槍軍現在雖然談不上衣食無着水深火熱,但境地也非常窘迫,一方面是多年的戰火導致秩序崩壞,一切生產、交易都處於崩潰邊緣,另一方面是各軍反元義軍的步步緊逼,好幾路青軍、長槍軍已經處於全面失敗的邊緣。

    江南不但更富庶,而且面臨的敵人也更弱,甚至可以長驅直入,而且各路青軍、長槍軍與朱元璋都是小同鄉,過去也常有相當親切的來往,渡江南下自然是最佳選擇。

    原本按照朱元璋的謀劃至少能招來一兩萬長槍軍、青軍,只要掌握住這支武力,他就可以處於不敗之地:“對,把我的旗號打出去,告訴他們只要到江南來就有金山銀山,但如果投奔巢湖的話,別怪我刀下不留人。”

    說到這朱元璋已經準備到時候大開殺戒。

    巢湖水師落入柳易之手已經是朱元璋的生平恨事,江北的青軍、長槍軍絕不能再被柳易與金花娘子掌控,不然柳易與金花娘子將會反客爲主凌駕於朱元璋之上。

    而巢湖水師也在談論着這個問題,廖永安自告奮勇:“不如讓我去江北跑一趟,都是老朋友了,大家肯定會給我這個面子,怎麼也能拉來一兩千人!”

    柳易站起來說道:“我們這次江北募兵,目標可不是一兩千人,如果只要一兩千人的話,太平、和州、滁州哪裏不能募到一兩千人?怎麼說也要一兩萬人,只要有一兩萬兩淮豪傑,咱們想幹什麼都沒問題。”

    柳易雖然說得十分含蘊,但在場的巢湖水師將領都明白他實際是說“自立門戶都沒問題”。

    但如果真能從江北招募到一兩萬青軍、長槍軍,確實是想幹什麼都沒問題,畢竟名動天下的張士誠手上的老兵骨幹也不過萬人,但張士誠就是憑着這萬餘老兵骨幹在高郵城給四十萬元軍以毀滅性打擊。

    而這一兩萬人並不是初次上陣的新手,恰恰相反都是經過無數次廝殺倖存下來的江淮健兒老兵骨幹,戰力素質並不比張士誠、朱元璋所部遜色,之所以默默無聞只是缺乏一個可以供他們盡展身手的平臺而已。

    兩宋以來,江淮就以強兵悍將而著稱,在元明之際更是出了不計其數的精兵猛將,朱元璋奪取天下就是依賴這些“渡江故人”,但趙普勝覺得這事有點難辦:“當然抓住這個機會多募些兵馬,但朱元璋的旗號比我們好用,我們未必能爭得過他們!”

    金花娘子是事事都針鋒相對的性子:“正因爲爭不過朱元璋,所以我們才一定要爭到底,我們多招募一個千戶,朱元募手下就少了一個千戶,不爭都不行!”

    雖然很多人都勸巢湖方面與朱元璋之間儘量緩和關係,但金花娘子看得很清楚,總共就只有那麼一點資源,你不爭就要落入朱元璋的手裏,這是個零和遊戲,雙方根本無法共贏。

    她與柳易當初不掀翻桌子的話,那現在巢湖水師就是朱元璋的囊中之物,他們恐怕已經死無葬身之地。

    而江北青軍、長槍軍的爭奪也是同樣的道理,退一步就是萬劫不復,但趙普勝也問出了最頭痛的問題:“那咱們拿什麼去跟朱元璋爭?”

    朱元璋的名聲太顯赫,實力戰功同樣是勝過了巢湖水師,必須出奇制勝才能多招募些精兵勁旅,而柳易已經有所謀劃:“自然是以誠待人,跟江北說清楚,咱們巢湖有上萬水上健兒,但是陸地決勝最缺精兵良將。”

    這話有些不盡不實,巢湖水師雖然是水軍,但這些水師將兵陸地決勝同樣是天下間數一數二的精銳,但問題在於如此珍貴的水師不可能消耗在普通的陸戰之中,因此趙普勝一下子就明白過來:“大將軍所言甚是,咱們缺的是就是陸地決勝的精兵良將,朱元璋最不缺的就是這些人!”

    這就是柳易敢與朱元璋搶人的最大底氣,現在朱元璋麾下精兵強將不計其數,百戶投奔過來依然還是百戶,千戶、萬戶投奔依然還是千戶、萬戶,發展空間非常有限。

    畢竟朱元璋手下有這麼多濠州起事的老將,不管從感情、資歷還是戰功都肯定要照顧老人,即使朱元璋想要扶植新人,他身邊也有不計其數的親戚朋友、義子、親兵、先鋒,大家過江來只能混碗飯喫。

    但巢湖水師這邊的情況就完全不同,既然是一張白紙那自然是海闊天空,柳易可以說是求賢若渴,金花娘子更是冷笑一聲:“讓蘊玉幫我們好好盯一盯,不管朱元璋招募到多少人馬,但總得過江來吧?即使有三五十人偷渡過江,總不能幾千人上萬人偷渡過江吧?”

    柳易當即笑了起來:“這江面上的事情我們說了算,朱元璋得給我們一個交代,再說了,只要有蘊玉在江北幫我們盯着,我們可以放寬心!”

    說到這,柳易覺得自己隱隱聞到了郭蘊玉那特有的一縷幽香:“就是太辛苦蘊玉了,希望她能夠體諒我,反正這件事我就託付蘊玉了,不必事事過江來請示我。”

    而此刻的郭蘊玉也在掂記着自己的丈夫。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