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薄情贅婿 >第853章 上交歲錢激民憤
    李睿剛從房間走出來,正在院子裏刷盆子的宴暮嵐瞅着李睿笑着說道:“小林回來了,我還在心想車在外面,咋人不在。”

    李睿一陣尷尬,笑着說道:“沒有,剛有點事,嬸子你有啥事呀?”

    宴暮嵐心想這傢伙不會在裏面和許達卡有什麼吧,不過轉念一想也不可能呀,於是笑着說道:“其實也沒啥事,就是讓你看看那個孵化器,好像出了一點小問題,雞場其他人都不太懂,我尋思着你應該對這些懂一些。”

    李睿一聽哦的一聲,便跟着宴暮嵐走進孵化室。

    “沒錯,孵化器是有點問題,不過這屬於很基本的毛病,我馬上就能修好。”

    不一會兒李睿就修好了,宴暮嵐瞅着李睿修好了,頓時笑着說道:“小林,你真是厲害呀。”

    李睿擺手笑道:“沒啥,湊巧我也只會這麼一點。”

    宴暮嵐瞅了一眼,心想這傢伙還挺謙虛的,越看越討人歡喜,要是她沒嫁人,又年輕幾歲的話肯定倒追這傢伙。而這種情愫,也在她心底一點一點地累積,漸漸已經有了破土而出的勢頭。

    李睿笑着說道:“行了,嬸子也沒啥事了,我先出去了。”

    “唉,別急着走啊,不多待會兒?”宴暮嵐說道。

    她當然不希望李睿這麼快就走,最好能多待一會兒,哪怕說會兒話也好。

    李睿又在孵化室呆了十分鐘,這才走了出去,到了中午快喫飯的時候,王文海開車帶着餘意從社區公署回來,一問才知道,餘意是去社區公署交歲錢去了。

    這歲錢在郊區是一大“毒瘤”,它並不等同於稅賦,而是單獨上交給社區公署的一筆錢款。

    對於一個郊區的百姓來說,其一個重要職能就是承擔各種義務,包括納稅、服兵役、服勞役,這些事情幾乎會伴隨他的終生。早在第二帝國時期,郊區就因稅種繁多,百姓苦不堪言。第二帝國興建於連年的戰爭之後,在其建國初年,爲了緩和深重的社會危機,讓老百姓能夠休養生息,一直奉行一個“輕徭薄賦“的政策,儘可能的向老百姓少收稅。

    而滬上郊區的稅收標準曾長期維持在一個很低的水平,甚至達到了“三十稅一“的程度,這對促進第二帝國初年的社會安穩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在這樣一個魚肉百姓的地方,統治者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一個這樣的稅收標準的。很快,隨着第二帝國的政權穩固,稅費就水漲船高起來,人民困苦不已。當時滬上郊區的稅賦種類有很多,包括口賦、戶賦、獻費、田稅、芻藁、市稅、魚稅、牧稅以及礦產稅。

    所謂口賦就是指人頭稅,在當時,官府會根據不同年齡段的人口徵收不同的人頭稅。當時,中產人家1年的收入爲10萬。成年人每人每年要向總督府繳納五千的人頭稅,七到十四歲的兒童每人每年繳納三百的人頭稅,七歲以下一般不徵稅。但到了第二帝國後期,由於常年的戰爭,國庫空虛,但戰爭機器卻不能就此停轉。爲此,總督府就將人頭稅的起徵點降到了三歲,還額外向兒童加徵一百的人頭稅,此時三到十四歲的兒童每人每年要向國家繳納四百的人頭稅。

    加徵人頭稅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很多百姓爲了不交或少交這份錢,就被迫減少生育。但除了人頭稅,戶賦的負擔也很大。所謂戶賦是指百姓每年要在五月份給總督府繳納幾百元的稅賦,這一稅種是第一帝國以來的定製,但關於戶賦的歷史記載太少,今人難窺其真容。

    所謂獻費是由原先的“貢賦“演變而來的一個稅種,本來是由各社區公署徵收然後用以向滬上總督進貢,在後續幾個朝代都得到了繼承,改稱爲獻費。獻費制度要求地方上的社區公署在本社區之內以人口爲基準,每人每年徵收五百元,這一數字並不算小。在最初的時候,這一數字是要高於五百的,結果引起民憤,最終才被確立爲五百。

    所謂田稅就是土地稅,這一項纔是郊區財政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田稅的基本標準是十五稅一或者三十稅一。但是儘管早期郊區的賦稅水平長期維持一個較低的標準,但是在徵收田稅時的徵額卻不是按當年的實際收成來計算的,而是“較數歲之中以爲常“,也就是按歷年收成的平均數來計算稅額,而不管這一年是豐年還是荒年,也不管各地土壤的肥力是否有差距。

    所謂芻藁是指官府向百姓徵收賦稅,用以補貼牛馬的草料花費,以維持官府在通信、運輸、戰爭方面有足夠的畜力。這裏的芻是指飼草,藁是指秸稈,芻藁的徵收是按人戶所擁有的田地數量來確定的,地多的多交,地少的少交,但最少在一石。芻藁還往往與田賦關聯,如果田賦減免,芻藁也會減免。

    其餘的市稅、魚稅、牧稅、礦產稅就很好理解了,主要是向商人徵收商業稅,向漁民徵收魚稅,向牧民徵收牧稅,向工礦行業徵收礦產稅。但是,因爲郊區歸根結底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工人,一種是農民,所以,這些稅種不具有普遍性,只有當某個人從事了這項事業之後纔會被徵稅。

    然而,繁重的賦稅,並不是壓垮郊區百姓的主要,這最後一根稻草當屬徭役。第二帝國時期,兵民不分,還要承擔力役。規定男子年滿十七歲就要服兵役,一直到六十歲就可以不用服役。當時的兵役分爲兩種,一種是正卒,一種是戍卒。到了服役年齡的男子就要開始服兵役,他們首先要在地方當地方兵,對於這些郊區的老百姓來說,就是去駐防部隊當兵,這時候他們被稱爲正卒。他們會在正卒期間接受一定的軍事訓練,然後就可以回家,從此成爲預備兵。在此期間,這些接受過訓練的男子要承擔戍守的任務,被稱爲衛卒。服役結束就可以回家,但還是要在地方負擔一個月的勞役,在當地從事修建營壘、搭建公事之類的工程活動,這一過程稱爲更卒。一般情況下,男子在五十六歲之後就不再負擔兵役,但如果情況特殊,適役年齡也會降低或者提高。

    但到了第二帝國中期,隨着戰事的頻繁,這種兵民不分的情況已經不適應戰爭需要,轉而採取募兵制。到了第三帝國的時候,就廢除了正卒制度,主要兵役制度變成募兵制度。當時,對於入伍的士兵,要麼給予其財物獎勵,要麼免除其賦役,此外還會給其一定的賞賜。

    然而,到了第四帝國時期,社會相對安寧,兼之帝國元首主張重文抑武,地方部隊被打壓,解散的解散,收編的收編,僅保留了一部分戰鬥力不強的駐防部隊。而募兵制度也就重新調整爲義務兵制度。對於滬上的統治者來說,郊區這塊地方的老百姓,讓他們承擔兵役的需要就變得更低了,只要他們能夠好好種地,爲城區提供充足的農副產品,那就是他們的主責主業了,於是,歲錢制度就應運而生。

    所謂歲錢,就是指如果你不想服役,就可以用錢抵換。所有服役人員都會被稱爲“卒“,卒的本意就是“隸人給事“。而承擔徭役,一般被稱爲“更卒“,也叫“更役“。而在實際徵發徭役之時,是要按照工程量來計算所需更卒人數,然後再進行派發,確定更役人數。一旦被徵發爲更卒,法律規定是不能逃避的,如果誰在承擔更役的過程中逃亡,要是被抓獲,等待他的就只有腰斬的結局。

    但是,法律也並非不通人情,如果作爲百姓,出於種種原因,不想承擔更役,那也可以,只要交錢就行,社區公署會用這筆錢招募其他人去服更役。如果百姓沒錢,那就愛莫能助了。承擔更役是一種義務,但同時也可以作爲一種支付手段。如果說某個家庭今年交不上這麼多錢怎麼辦?這樣情況下百姓就算欠了官府的債,需要償還,但如果還不上錢,也可以用服役來清償。

    “你倆怎麼這麼晚纔回來?”宴暮嵐問道,“交個歲錢怎麼這麼久?”

    “嗨,別提了,今年的歲錢又漲了。”王文海搖頭道。

    “是啊,現在大傢伙都不去幹徭役了,總督府也僱不起人工,所以這歲錢就越來越貴了。”餘意抱怨道。

    李睿聽着不是滋味,問道:“這錢要是不交會怎麼樣?”

    王文海說道:“不交?呵呵,那巡防營的人馬上就會上門,直接把你給抓嘍。”

    “抓去幹嘛?”

    “不知道,聽說是去挖礦山,也聽說是去打仗,反正抓去的,就沒有回來過的。”王文海嘆氣道。

    “真是可惡!”李睿說道。

    “小林,要是有朝一日咱們能不交這錢該多好啊。”宴暮嵐說道。

    李睿點了點頭,說道:“不光是不能交這個歲錢,就連那些個人頭稅、戶稅、田稅,還有那個公糧,統統都不該交!”

    衆人驚訝地看着李睿,雖然他們打心裏認同李睿的話,但叫他們說出來,卻還是沒有那個膽子。

    這時候,宴暮嵐卻站了出來,說道:“我覺得小林說得對,咱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種出來的糧食,爲什麼要白白給了那些當官的,當兵保家衛國沒問題,可現在不是在打仗,我們交的歲錢,都進了當官的腰包裏,這錢確實不該交!”

    她之所以這麼說,是爲了挺李睿一把,她知道李睿這小子志存高遠,絕非池中之物,剛剛的一番話,更是直接表明了他的態度。而當下這個時候,正是需要有人站出來支持他的時候。當然了,她這麼做也是想爲了在李睿面前留個好印象,雖然她不敢保證李睿能否看得上自己,但要是自己好好表現,萬一也能俘獲芳心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