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秦:從棄嬰到千古一帝 >第三百三十五章 今時不同往日了!
    如此思考,就已經落入了趙徹盤算的彀中。

    當然,這自然也是因爲,趙徹給項氏一族,項梁所帶來的壓力。

    實在是太過巨大,導致他已經有些亂了方寸。

    如果沒有趙徹帶來這麼大的壓力,那以項梁之智,定然也能把所有的事情串聯。

    而後想出最好的解決方式。

    對於項氏一族來說,最好的解決方式,絕不是起兵舉事造反。

    這反而是要解決項氏一族的方式。

    此刻不管趙徹如何壓迫,項氏一族只需要低頭,再低頭。

    趙徹沒有在郡守府就殺了項梁,也就是因爲,現在的項氏一族,還不是反賊。

    如果一直不是反賊,那趙徹要滅他們一族,終歸是缺少了一些名義。

    當然,以趙徹的算計,想要師出有名,那也不是不行的。

    只是會多廢一些心思。

    ……

    趙徹腦海中,擬定了一個大概的方針。

    有了頓若的情報,他確信項氏一族已經落入自己算計。

    此刻的趙徹,有了十足的把握,項氏一族,會帶領當地所有貴族,起兵舉事。

    如果再把響應項氏一族和楚地貴族的人馬放進去。

    那人數,只會更多,如果情況到了最差的局面。

    那這一次,將不是一場小小的動亂,而會是一場大戰。

    項羽、龍狙,恆楚這可謂是十足的豪華陣容。

    雖說現在他們還沒有發跡,可他們之能爲,並非發跡之後纔有。

    而是他們先有了如此能爲,日後才那般耀眼。

    所以如今趙徹要面對的他們,不是能力不足,只是名聲還沒有顯現。

    想到這裏,趙徹也是摩拳擦掌。

    能把這些歷史上耀眼的星星狠狠踩在腳下,那也是莫大的榮耀。

    趙徹發令。

    第一條命令,讓頓若帶着自己的信物,以驃騎將軍之名,即刻調集楚地所有的兵馬來謁。

    戰爭已經是必然大勢,趙徹要做的準備,已經足夠,如今需要最後一步。

    調集兵馬,主動出擊,不給反賊半點喘息的機會。

    第二條命令,楚地即刻起,實行軍管,有違令者,先斬後奏。

    一旦戰爭開始,需要避免對方因揭竿而起,對民間引起不必要的騷動。

    考慮對項氏一族和楚地貴族對此地的影響力不小,一旦號召,保不齊能有什麼樣的人響應。

    畢竟世間最難預料的,要求不過就是人心。

    第三條命令,號召楚地所有下鄉的士子,把楚地實行軍管的目的和現在楚地的情況告知他們。

    軍管一旦開始實行,由這些士子,深入民間,去安撫民間情緒。

    三條命令一處,以會稽爲中心,整個楚地,進入了高度戒備狀態。

    前兩條軍令,這是不需要考量,令出便行的事情。

    只有第三條,是趙徹反覆思考之後,才做下決定之事。

    這一條命令,關乎,影響的是,實際上不只是這一場戰爭結果。

    他還關乎戰爭結束之後,大秦未來的發展。

    因爲說到底,江山就是實則,就是人民。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六國之覆滅,固然因爲秦國之強大。

    但若是六國子民,人心所向,俱往一處。

    所有子民能與朝廷,同仇敵愾,上下一心。

    那秦國想滅六國任何一家,只怕都未必能做到。

    更遑論燃天下烽火,馬踏六國而一統。

    說白了爲什麼六國會滅亡,因爲六國該滅亡了。

    如果六國百姓在其之下,都能安居樂業,都能衣食無憂,又怎麼會坐視六國覆滅。

    說到底,對於百姓來說,你國家滅亡與否,只是你的國家,而不是我的國家。

    對於我老百姓來說,無非就是換個皇帝,這是什麼有所謂的大事嗎?

    不是。

    而大秦士子下鄉,所有宣揚之事,就是強化這些民衆已經做了,但是還沒有意識的事情。

    士子下鄉教學,普及教育,此事看似渺小,實則對於大秦的長久發展,有着極爲重大的意義所在。

    每一個士子,雖說都想報效國家,都想高居廟堂。

    但事實上,因爲他們是飽讀聖賢書的士子,所以更清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書中道理,讓其中大多數士子,都有極爲正直的價值觀。

    對於他們而言,他們能接受下鄉,能明白自己所作所爲的價值和意義。

    所以即便是在鄉野之中,他們也依舊能奉行自己聖賢之道。

    長久以來,基本上每一個到了鄉下的士子,都累計了不少的人望。

    即便是地區不同,但是人心都是一般,百姓雖然不懂天下歸屬大勢。

    但他們同樣能明白,什麼樣的日子,纔是好日子。

    故國對於他們一部人而言,可能有些情懷。

    可六國將滅的時候,無不是蒼生塗塗,在那樣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國家生活。

    說到底,又能剩下幾分情懷而言。

    大秦鐵騎踏平了他們的國,但他們其中不少人,當時早就沒有了家。

    那再沒了國又有什麼大礙?

    相反,大秦建立之後,天下再無戰火,百姓日子雖雖說沒有馬上變好。

    但起碼也沒有更壞,那這對於百姓而言。

    國,是你們帝皇家的國,而非百姓之國,這樣的國,滅了也就滅了。

    如今所謂的故國勢力,你們要復國,那於我百姓有什麼關係?

    難道復國成功,我們就能不受壓迫了?

    再說如今狀況,這一羣讀書人,不受他們一分一釐,免費教導他們學識

    教導他們大秦律法,如果有需要的時候,搬出來,能避免被無端迫害。

    同時這一羣讀書人帶來的學識,讓他們懂了更多,最簡單的一個耕種工具的改善,就讓他們省了不知道多少力氣。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閉老百姓,也是真的感懷這羣士子的作爲。

    而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大秦天下,幾乎是每個地方。

    一個士子,可能最多隻能影響一個村落,看起來不起眼,非常渺小。

    可把這些所有的村子加起來,那可就是大秦的整個天下了。

    這是非常必要的一步,這羣士子,是保證戰爭開始之後,楚地民間安定,最關鍵的因素。

    至於楚地的官員,趙徹自然是沒有半點信任而言。

    雖說來到這裏,只是緝拿了八成入獄,但這不帶變,剩下的那兩成,就是沒有問題的。

    只是相對來說,這兩成人,還能恪盡職守,可以暫時留着。

    而且會稽的所有政務,絕對也不簡單,就算有趙徹帶來的士子頂替,但終究還是需要有本地官員,很多事務,才能進行。

    還有就是,因爲殷通爲首的這羣會稽官員之前的作爲,已經敗光了楚地百姓的信任。

    百姓對於官服人員,沒有半分的信任。

    所以如果讓官員去安撫百姓,那百姓只會認爲,這他們遭受矇騙。

    一念起,萬念起,百姓一旦壓制不住暴亂,那將會成爲大問題。

    因爲百姓的暴亂,對於造反的人來說,是最好的輔助。

    17他們不需要安撫百姓,只需要藉此謀利。

    都趙徹不同,百姓一旦暴亂,他不能不管,這是大秦的子民,他是大秦的公子。

    他都不管民衆的話,此事一旦傳出,大秦民心散盡。

    那可是比楚地貴族造反,要嚴重的多的大事。

    大秦很可能因此,一夕崩塌。

    而天下藉此響應楚地號召者,只怕也會越來越多。

    那是趙徹不可能放任出現的情況。

    說着是哪怕六國再起,大不了再滅一次六國。

    但如果說真的走到那個局面,那天下干戈再起,生民再次陷入水火。

    那纔是真正的罪孽,即便趙徹自信能再次平定,中間又需要多少人的性命來填。

    自古常言,一將功成萬骨枯,可那終究是沒有別路可尋的局面下,必須有人承擔這一些血債。

    而今,還沒有到那樣的局面。

    趙徹不會讓大秦子民,輕易再陷火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