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所託?

    探討學問?

    朱懷能想到的只有老黃頭,畢竟他在深宮辦差。

    既然是老黃頭的朋友,朱懷便彬彬有禮的請劉三吾入內:“先生請!”

    劉三吾伸手:“郎君是主人家,您請。”

    朱懷也不客套,自顧自引着劉三吾來到正堂。

    劉三吾開門見山道:“吾是翰林庶吉士劉三吾!”

    “在下朱懷,見過劉學士。”

    朱懷說完,唰的愣住了,不免對看了劉三吾兩眼。

    劉三吾他有印象,雖說明初前期這段歷史,朱懷沒有深讀,但幾個鐵骨錚錚的文人他還是有印象的。

    儘管後世諸多人對古代文人印象不好,但也不應該以偏概全。

    縱觀歷史,依舊有許多文人鐵骨錚錚,浩然正氣的屹立在歷史長河。

    譬如宋朝的范仲淹、辛棄疾!

    他們與生俱來的理念,依舊是爲匡扶漢室爲己任,將家國責任抗在肩上!

    雖說到明末,因爲東林黨這羣僞君子存在,但依舊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抹殺了文人這一骨漢家人的脊樑!

    僞君子和正人君子,雖只有一字之隔,但決不能抹殺了那麼少部分帶着骨氣的文人!

    劉三吾是屬於後者,實際明初的文人,諸多都屬於後者,這是一個極其開明的時代,因爲這羣文人的存在,大明纔會被後世以硬明著稱!

    劉三吾是其中佼佼者,準確的說,他是士大夫,純粹的士大夫!

    在幾年之後的靖難之役,朱棣耗盡千萬辦法,去博取和拉攏文人。

    爲什麼?

    因爲只有這些文人們認同了他的皇位,他才能在大明站住腳跟,纔不至於被人抨擊成爲一個徹頭徹尾的篡位謀逆者!

    可是,當朱棣找到劉三吾和方孝孺這些人的時候,他們義無反顧的斥責朱棣,寧死不休!

    即便朱棣最終誅殺了方孝孺十族,可他們卻一腔正氣,從不妥協。

    更甚者,方孝孺在被誅殺前,依舊豪邁的吶喊,縱十族,由何懼乎?

    於是,結果很慘烈,方孝孺親朋、鄰里、家人,十族被朱棣盡誅!

    後人感慨朱棣之雷厲,卻沒想過這些文人在堅守和守護着什麼!

    或許有人會問,值得嗎?

    在他們眼中,值得!

    我華夏也就是因爲有了這種氣節,才能在夾縫中求生,在異族鐵騎踏破華夏河山後,憤然崛起!

    因爲這種氣節的存在,我們在面對異族殘殺,才能奮起反抗!

    朱懷是穿越者,但他現在更是有了帝王智慧的加持,他看問題絕不流於表面。

    國朝需要這些剛正的讀書人!

    國朝需要有骨氣的文人,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國朝需要有氣節的文人,如崖山背少帝跳海的陸秀夫!

    華夏還需要一批批寧死不屈的猛士——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悲壯輓歌!

    我國朝需要這些人,需要這些人的氣節,需要他們的大義,需要他們的不屈,需要他們的剛正!

    縱然在浩蕩的歷史煙雲中,五千年浩瀚長河中,歷史上有太多太多令人無恥的文人武將,有讓出燕雲十六州的石敬瑭,有跪着迎接滿清的士大夫。

    可華夏的魅力不在與此,在夾縫中,在華夏五千裏歷史中,依舊有無數男人在站着,在反抗着!

    因爲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能在浩瀚的歷史中不斷成長、強大,不斷讓這個偉大的民族復興!

    “學生朱懷,見過劉先生!”

    劉三吾給朱懷行禮,朱懷還給對方一個無比鄭重禮儀。

    “好!汝之賢,大明之幸!”

    劉三吾激動道。

    朱懷自不理解爲何他的賢能與否,會關係着大明的社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

    劉三吾盯着朱懷,毋需提問,單純閒聊。

    朱懷正色:“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劉三吾滿意點頭,繼續道:“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朱懷還其道:“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唰!

    劉三吾猛地擡頭,癡癡的看着朱懷,眼中那欣賞之色,簡直溢於言表!

    他止不住點頭,嘴巴中還在回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好!此大志也!”

    劉三吾是文人,他不刻板,但骨子裏也有着文人那股子堅韌不拔的勁!

    他是士大夫,他要面對的是無數的政治抨擊,無數的皇儲拉攏,在這種情況下,能保持公正不移的心,是很困難的!

    這句詩,簡直道出了劉三吾的心坎上,他眼神漸漸明亮,看着朱懷的目光愈加慈愛和讚賞。

    “說的好!吾等當以此爲志向!”

    能脫口而出這種詩句,劉三吾不住捋須,他知道,眼前這個神似太孫的朱懷,德行沒有走歪,學問沒有落下!

    如果說其他學士見到朱懷,或許不會有感覺,譬如黃子澄、齊泰之流。

    因爲他們和朱雄煐接觸的少,甚至幾乎是沒怎麼接觸!

    因爲他們資歷輕,太孫薨的那天,他們都不曾有過幾次會面!

    但劉三吾不同,他在太孫存世的八年內,朝夕相處,他當然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劉三吾此時又起了心思,不過在學問上,他是一定絕對肯定了朱懷。

    他繼續道:“自國朝開朝一來,國朝嚴禁海事,此何以爲?”

    海禁。

    朱懷略微沉思一番,又有些無奈的嘆口氣。

    也是因爲這事,大明的海上國力發展纔會滯慢,究其原因,都是因爲洪武皇帝的一紙國策。

    而大明又是絕對以孝治天下,朱元璋就是歷朝歷代皇帝的祖宗,他的祖制,沒人敢破!

    劉三吾笑笑:“小郎君不知也無妨,此爲政事,看其根本,確實有些難。”

    劉三吾還以爲朱懷不懂的這些國家大事。

    這其實算不得什麼大問題,不僅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孩子這些年都在民間,思考不了這些國家大事,絲毫不奇怪,只要加以引導就行。

    就在劉三吾這麼說的時候,朱懷搖頭:“倒不是不知道,只不過我不太敢說罷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