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神風之後 >第165章墟日
    夏稅繳納之後東海各地的墟集開始活躍了起來,北方已經承平六年,南方也已經承平三年,不少老功民的和族婆娘已經爲他們生下二、三個崽子,在這種情況下,鄉村經濟的發展也隨之重新活躍了起來。

    三圃法的實施讓更多的經濟作物出現在了市面上,而商禁的馳廢在讓權貴之家的大商業發展的同時也讓民間的本經營的活力得到釋放。

    “新織的麻布二十文錢一匹。”

    比起縣城裏大店鋪中銷售的昂貴的棉布和絲綢,農家自產的麻布顯然更加的價格低廉適於新移民的生活水平。

    “新鮮的菜油,自家產的菜油,八文錢一斤,零栲也可。”

    “梨子,水淋淋的梨子,便宜賣了。”

    各種吆喝聲此起彼伏,別看是隻是一個鄉的墟集,但四面八方集中過來的人數已經讓的市場人滿爲患,更不要趁機耍弄幾下拳腳博取幾文額外收入的戲班子以及站在那誦經化緣的僧人,一切的一切顯得份外的生計勃勃。

    “主上,此地墟集的稅吏尋來了。”

    由殿前司都指揮使改稱殿前都班直的前長水軍都指揮使嚴應芬悄聲的向張煌報告着,而坐在這間簡陋的茶寮裏的張煌的身邊好奇的打量着這一切的正是被稱爲李院的十四歲女孩。

    “讓他過來吧。”

    張煌衝着李氏看了一眼,女孩會意的從邊上的板凳上挪到張煌的懷裏。

    看到這一幕的嚴應芬不禁低下了頭,而邊上一同喝茶的鄉人更是看得目瞪口呆,要知道雖然張煌的年紀可以看做是李氏的父親,然而李氏的打扮卻是已婚女子,而已婚如此光明正大的親暱的除了自己的良人恐怕父親都不能。

    但如果是夫妻,好吧,即便是夫妻,這種程度親暱卻不是這些鄉人們所能接受的,因此鄉人們指指點點的,直到看見本地最有權勢的吏恭謹的出現在張煌的面前,這纔不知所以的壓低了聲音。

    “坐,不必緊張。”話雖如此,但是面對公國的最高統治者,稅吏的動作怎麼看怎麼像一個機關傀儡。“莫要笑。”

    張煌輕輕的在李氏的屁股上打了一下,隨即衝着侍立在身邊的嚴應芬點了點頭,一杯水就放在了稅吏的面前。

    “丁行走,本縣共有此類的墟集幾處啊。”

    “本縣下轄九鄉一城,共有類似的墟集十二處,”丁姓稅吏低着頭拘謹的迴應着。“每十五日有一個墟日,彼此墟日錯開,因此幾乎每日都有墟集開放,若是臨時想採買些什麼,只要多走幾步,大多可以買到的,不必專門到縣城內購買。”

    “十五日便有一墟?”張煌頭,看起來這位正九品吏雖然有些緊張但是回答還是很有條理的。“那每次墟日都是如此人滿爲患嘛?”

    “這倒不是,平日人數不足今日的三成。”張煌一愣,正待詢問爲什麼,丁行走已經把答案公佈了出來。“前幾日州里的分審院就已經在本鄉放告,既定今日在本集審案,因此各屯的百姓,甚至其他鄉的百姓都趕來觀看,所以人就多了不少。”

    “原來如此!”張煌這才明白過來原委。

    原來,東海的審理體系分爲四級,最低一級是各縣、鄉的巡檢司對偷摸進行的推事審判,一般普通的是打幾鞭子,嚴重一的是判服幾日苦役。

    推事審判之上是各州分審院的巡回法庭,主要審理民事和財產糾紛。

    嚴重一點的刑事案件和民事、財產案件的二審在各州的分審院的本堂舉行。

    最後大辟、流放等最高一級案件的定奪以及民事、財產案件的終審在大審院進行,至於對於各級官吏的審判則同樣繫有大審院來包辦。

    “看起來,百姓們雖然五穀豐登但是未免閒暇過於無事了。

    ”張煌感嘆着,不過他的感嘆不要丁行走不明白,就連嚴應芬也聽不懂。

    “那每次墟日,你能收多少稅?,今日往來人口是平時的三倍,稅賦是否也能收到三倍呢?”

    “屯民的貨物量少價低,大多的時候也未必能夠成交。”

    丁行走心翼翼的擡頭看了張煌一眼,又飛快的低下頭。

    “因此多的時候不過三五百文,少的時候最多四、五十文。又如今日,臣下估算約可以收到八百文”

    “八百文,這還不到最多時的三倍。”張煌似乎有些失望。“丁行走,孤固然不願涸澤而漁焚林而獵,但卿等也不要因爲事務繁瑣而大而化。”

    這句嚇得丁行走一下子站了起來,不過還沒等他結結巴巴出個子醜寅卯來,張煌微笑的讓他再次坐下。

    “不要急,孤沒有別的意思,行走即是公國官吏自當恪守國律所定的賦稅尺度,其實每次能收一次能收五十文也算不錯了,一個月兩集就是至少百文,十二個墟集也就是一貫二百文,這還之是一縣墟集最低的商稅,全東海四十餘縣,這個數字不低了。”

    這個數字不低了?

    當然這並不是張煌的心裏話,幸好東海的資金現在並不依靠這一塊的收入,無論是石見和但馬的銀山,還是日本其他地區的粗銅輸入,亦或是對蒙胡、對高麗、對女直的商貿,即便不算上還沒有進入張煌內庫的佐渡黃金,東海也並不缺這可有可無的屯民商稅。

    但事實是事實,道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這不,納稅是體現功民義務的主要途徑,移民獲得功民身份的必要手段,所以,張煌可不願意養成了東海人不願意承擔國家義務的惰性。

    當然,這席話,張煌是不會說給一個只有正九品的吏知曉的。

    “那麼墟集裏是不是所有東西都能買到呢?”張煌想了想,繼續問道。“鹽、蠟燭、糖、茶是不是還需要縣城裏去購買呢?”

    “蠟燭、燈油、糖、布匹、鐵器的確還要到現城裏去購買,”丁行走不用想張口就來。“鹽、醬、醋雖然不是墟集裏的商販所能生產的,但總有商販從縣城裏挑來販賣,但也不必走太多的路。而茶,屯民們有些會到寺廟裏去求一些,不過平時可就找尋可以喝的葉子煎幾道苦茶在喝。”

    丁行走想了想,決定還是如實報告。

    “關鍵的還是鐵器,現在各地的鐵匠鋪也只有各縣縣城裏有,因此無論是擁有大牲口的功民屯戶,還是隻需要普通農具的新移民屯民對此都覺得有些麻煩。”

    “這個孤一時也無法解決啊。”

    總不見得讓張煌把兵工處的鐵匠都放下民間吧,那他還怎麼生產武具呢。

    “不過,兵工處已經收攏了一批新移民跟着老匠師學習打鐵和製造農具,想來一二年後出師,就可以解決相當一部分問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