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神風之後 >第195章文終
    與高麗的和談相對簡單,畢竟高麗國家狹長,精華都在三韓地區,正是東海軍兵鋒首當其衝的地方,不過和元廷的談判自然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須知道,此時的元帝國國力還處於巔峯狀態,忽必烈又有着強烈的自尊和無法滿足的慾望,因此東海想要訛詐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當然元廷也並非沒有弱點,就在東海七年的六月,浙江台州寧海人楊鎮龍以元廷橫徵暴斂、蒙古色目兩族欺壓南人百姓爲由聚衆起義,稱大興國皇帝,年號“安定”,有衆號稱十二萬人,在江南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武裝鬥爭。

    而同在這一年的上半年,江淮、江浙、江西、荊湖等地的百姓抗爭、暴動也多達二百餘次。

    這些百姓起義不但動搖了元帝國的統治根基更動搖元廷上層繼續東征的信心。

    東海七年九月,在拖宕了近小半年時間之後,主張修養生息、日後再戰的安童、完澤等傾向於漢化、儒化的一派終於防止東海可能勾結東道諸王爲由說服了元帝,最終以默認東海佔有耽羅和支付東海所需的海舟五百艘爲代價贖回了千戶官以上的中高級武官三千人。

    由於東海拒不承認元帝國正朔的地位,因此關於用冊封東海公爲條件誘使東海停止騷擾海漕道路的嘗試歸於失敗,元帝國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用於加速大運河的修繕和新建。

    而大運河的修繕和新建牽涉的大量人力物力不但消耗了元帝國的力量,更主要的是最終無限期的推遲了元帝國再次東征的戰略。

    然而,官辦的海漕陷於癱瘓了,但大陸跟東海的貿易卻方興未艾。

    通過東海的轉運,高麗的山參、紙張、色羅、金花瓶器、松子、紙扇、鉛,日本的倭刀、白銀、摺扇、螺鉗、硫磺、染料,遼陽的毛皮、熊膽、麝香、砂金乃至東海自產的琉璃器、銅錢、糖、烈酒、毛織物等源源不斷的輸入大陸,大陸的香藥、經卷、書籍、文房具、繪畫、禪寺用具、茶、錦、續、毛氈、瓷器、珍玩等也經由東海流入日本、高麗、遼東,至此一個以東海爲核心的囊括東北亞各國的貿易區形成了。

    但是張煌的野心絕不單單如此。

    東海八年,張煌改南州爲楠州,改南京爲新州,復置南京於新州之南,同年廢止琉球道,改設琉州。

    東海九年,移民萬戶入麻逸,置麻逸都護府。

    東海十年,張煌以應幕府所請爲名派兵八萬入侵四國,兩年之後四國平定,再設春州、泊州。

    面對東海的咄咄逼人之勢,日本內戰的雙方加緊了相互勾結和妥協,不過正當雙方即將達成分權協議的時候,東海支持幕府執權北條貞時顛覆了長崎賴綱的御內人政權,鞏固了得宗統治,由此南北朝之間的和議再次陷於了停滯。

    北條貞時當然明白東海扶持自己的目的是爲了保持日本的分裂狀況,但是面對東海的滲透,一時剛剛掌握幕府實權的貞時不得不隱忍下來。

    隨即在東海十一年,貞時渡讓執權一職給同族北條師時後出家,並以後見(監護人)的身份繼續握有幕府的實權。

    對於北條貞時的表現東海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不過既然日本還是處在內戰狀況,張煌自然暫時不會干涉鎌倉的表演。

    東海十三年六月,張煌設立北海都護府,正式宣佈拓殖蝦夷地和骨嵬等地,同時東海在遼陽設立的商堡則沿着遼陽的各條河流開始深入東北大陸深處。

    這不,截止到了東海十四年年中,東海已經在遼陽設立了八處商堡,幾乎形成了與元帝國、蒙古東道王公三分東北的事態。

    在東海不斷壯大的時候,號稱混一中華的元帝國的不朽君主忽必烈於東海十二年壽終正寢了,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元裕宗(注:即太子真金,裕宗乃是成宗登基後上的廟號)次子孛兒只斤·鐵穆耳在當年四月,在上都舉行的忽鄰勒塔大朝會上與長兄晉王甘麻剌爲繼承皇位激烈競爭,爾後,鐵穆耳在其母闊闊真、重臣伯顏和玉昔貼木兒的支持下,由宗室諸王會議推立爲帝,建元元貞,第二年後改大德元年,從此進入了所謂成宗守成的時代。

    隨着成宗守成時代的開始,東海再沒有外敵入侵的威脅,於是張煌放開手腳向外擴張。

    東海十五年年末,張煌設立了婆利都護府,第二年年初,張煌又設立了南洋行省總督,並委任沈鴻爲第一任南洋總督,總管對南海諸島的拓殖攻掠。

    東海十五年十一月,東海海軍裝備了第一艘四十門炮的三千石雷霆快船,張煌賜名爲巡洋艦,同期,東海海軍已經全部淘汰老式沙船型的貨運船和只有石砲的輕快船,各軍實編八艘二十四門炮二千石炮艦和六艘十門炮巡海戰船以及五千石級新式快速貨運船二艘。

    以海軍六個水師二十個軍計,此時,東海海軍已經擁有了十萬之衆。

    除了海軍的實力倍增以外,東海陸軍也擴編爲四十五個軍十五萬人,全軍裝備的各型火炮超過了五百門,完全擁有了滅國滅邦的力量,由此東海攻掠日本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十六年三月,東海軍自淡路、四國、長門、隱岐四處向南朝發動徹底的進攻。

    南朝雖然對東海百般提防,然而由於消息不通,根本沒有料到東海會發動全面的進攻,更讓南朝措手不及的是東海軍以主力直搗京都一線,而此時南朝的主力正陷於加賀和尾張的戰事。

    在這種情況下,東海軍勢如破竹,南朝狼狽逃出京都,逃亡丹波山地。

    得到東海軍大舉進攻的幕府大驚失色,一方面派人查抄東海在日本各地的商館,一方面以駿府朝廷的名義聯絡南朝企圖聯手對付東海。

    可東海以海軍巡視東國,炮擊各地港口,威脅鎌倉,迫使幕府調集大軍優先拱衛鎌倉。

    當年八月,再度在東海軍手中吃了大敗仗的西國之雄大內氏迫於東海的攻勢以及對南朝背後一刀的憤懣,遂舉族投靠東海,被封爲東海第一位伯爵,其一門中另有五位子爵和十一位男爵。

    大內氏的投靠不但讓南朝利用地形抗拒東海的圖謀落空,而且動搖了各國土豪的軍心。

    隨着東海軍的勝利進軍,各國地頭、地侍或是在東逃過程中被各路東海軍消滅,或是知機的投向東海,成爲藍旗軍的一份子。

    東海十六年十月至東海十七年八月間,出雲、伯耆、因幡、備前、、備中、備後、美作、播磨等陰陽各國相繼淪陷。

    在被逼無奈之下,南朝經過短暫的談判宣佈與北朝實現皇統合一,各地南朝軍紛紛接近接受幕府軍的統帥。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