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末劫掠者 >第92章 崇禎四年
    崇禎四年對於大明國力的消耗很大,不僅僅是大淩河戰役,還有孔有德的叛亂。

    崇禎四年初,後金。

    此時阿敏因爲己巳之變後期屠城棄城而逃,已經被黃臺吉捉拿治罪,代善和莽古爾泰並沒有反對意見。

    就衝着阿敏想要長期佔據朝鮮自立爲王這一點,就已經有了治罪的理由了。

    阿敏並沒有被賜死,而是被幽禁了起來,手下兵被分了。

    己巳之變,由於黃臺吉千里奔襲,進關劫掠成功,後金方面收穫滿滿,此時的黃臺吉威望頗高,代善和莽古爾泰對黃臺吉越來越恭敬。

    而己巳之變前,黃臺吉就以關心兄長身體爲理由,取消了努爾哈赤時期制定的四大貝勒按月輪流執政的作法。

    黃臺吉是一步步的加強自身的權力,進行中央集權。

    崇禎四年,黃臺吉趁着自身威望達到頂峯,準備再次出手,緊抓權力。

    而大明,在崇禎皇帝啓用孫承宗後,很快平定了己巳之變後續之事,把後金趕出了關外。

    孫承宗調整完京師周邊,山海關內各處防禦,人員任免後。

    崇禎四年一月,孫承宗以古稀之年再次掛帥,經略遼東。

    孫承宗經略遼東,再次按既定方針第三次搶築大淩河,大淩河的位置很重要。

    大淩河城位於錦州東三十餘里,是屏蔽錦州的重要防線。

    明軍若要固遼,就必修此城,而後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

    從袁崇煥時起,雙方對大小淩河二城爭奪就非常激烈,已是兩建兩拆。

    祖大壽在經歷逃歸關外後,經孫承宗訓斥,袁崇煥去信勸說,便又回到了關內,在收復永平的戰鬥中還立了功。

    但從此以後,祖大壽十分小心得很,從不只身離開軍營,生怕叫廠衛的人抓了去。

    而這次搶修大淩河的任務,便落在了祖大壽的頭上。

    就在祖大壽等人前往大淩河築城的準備階段,一件事發生了,那就是邱禾嘉與祖大壽兩人互相看着不順眼,邱禾嘉上書彈劾祖大壽,祖大壽也開始狀告邱禾嘉。

    來啊,互相傷害啊,誰怕誰!

    這個時候,似乎當年廣寧熊廷弼和王化貞扯皮的一幕又要發生,孫承宗知道後爲了避免矛盾,壓下了兩人相互攀咬的奏章。

    一天天的就會相互彈劾,能不能幹點正事!

    孫承宗威望大還是能夠壓的下來的,祖大壽是他的人,於是他祕密上奏朝廷。

    孫承宗認爲邱禾嘉雖有才能,但是遼地之事,頗超其能,建議改派他職。

    遼地這個地方你邱禾嘉勝任不了這個職位,你去別的地方吧。

    崇禎皇帝收到奏章後,基本上都沒怎麼考慮,就同意了,準備調任邱禾嘉到南京去擔任太僕卿。

    南京那裏是“養老地”,這般操作基本上就是“明升暗降”的意思。

    這個時候兵部尚書梁廷棟不幹了,邱禾嘉是他的人,怎麼,我的人有問題?

    什麼叫頗超其能?明顯的黨派打擊報復嘛!

    不行,好不容易安排一下自己人,不能去南京陪都,就這麼“廢了”。

    你孫承宗打擊報復,好啊,我也會!

    兵部尚書梁廷棟下令讓祖大壽抓緊去大淩河構築防禦,只要大淩河開始修築,那就好運作了。

    “臨陣換將”可是大忌,就這麼邱禾嘉就留了下來。

    祖大壽與何可綱首先率領四千人馬,佔據大淩河城,進行防衛,總不能修煉城池也讓他們來吧!

    那是“建築工”的事情,我們是戰兵,等着好了。

    這麼一系列操作下來,此時已經三月中旬了,大明行政效率低的要命。

    而後金,黃臺吉正準備採納范文程的策略,仿照大明的制度,組建吏、禮、戶、兵、刑、工六部,六部的貝勒全都是年輕人,他們直接接受黃臺吉領導,而六部的建立,標誌着封建性質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已經確立。

    黃臺吉在鞏固權力的道路上正穩步推進,而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權力則被進一步虛化和削弱。

    後金六部組建也是需要時間的,甄別,選人,都是需要考慮的。

    遼地,大明和後金,各有各的策略,幾乎同時進行着。

    此時的陝西,李自成在朝廷要圍剿他們的消息和王齊的攛掇下,投奔了張存孟,外號不沾泥。

    這個時候,李自成正跟在不沾泥的身後和朝廷官軍對抗。

    他們欺負欺負衛所兵還行,真遇上大股官軍,那是很難對抗的。

    正面對抗,一時間起義軍被殺的人仰馬翻,也就是李自成的手下還好一些,雖然死傷不小,但是手下精銳留存很多。

    四月初,不沾泥戰敗,開始投降,李自成逃走了,開始到處躲藏起來,我李自成是不可能投靠官軍了。

    此時張獻忠正不斷攻打發展,已經有了接近萬餘人的隊伍。

    張獻忠投靠的是王自用的起義軍,這個時候,闖王高迎祥正是王自用的手下。

    至於所謂的闖王李自成,他只是個小嘍囉。

    崇禎四年王自用被推舉爲三十六營的盟主,此時的王自用率領的起義軍已經有二十多萬部衆,是起義軍對抗官軍的主力。

    轉戰各地,此時起義軍人數已經形成規模了,但是戰鬥力,那就只能是說說罷了,不中用。

    喫不飽穿不暖,起義軍中,有些“士兵”,那真的是揭竿而起,隨便找件東西就起義了。

    面對官軍,可想而知他們的下場,只能是被攆着到處跑,沒有訓練,喫穿沒有保證,只憑借一腔熱血。

    我們活不下去了,要搶一些糧食喫,不過分吧!你們官軍追的慢一些,讓我們喘口氣。

    農民起義軍,以人數爲重,人多打人少。要是碰上厲害一些的官軍,那基本上就是一觸即潰,不像樣子。

    這個時候的農民軍還沒有總結出來怎麼對抗官軍的法子,也沒有經歷過一次次的大戰。

    剛開始,只是送命而已,活下來的,那就是老兵了,老兵帶新兵,弱者不斷被淘汰。

    說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都很難描述出這個時候的慘狀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