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軍師聯盟 >第249章 論漢末教育環境推行科舉的可能性!
    轘轅關外,青山碧水。

    一葉扁舟順流而下。

    船艙中。

    劉辨目光掃過正在研讀《農耕要略》的棗祗,笑了笑,轉而望向門口的荀彧:“文若,你與子敬,好像全都是潁川人,對否?”

    (PS:《說文解字》《廣雅》中有解釋:祗,敬也!因此取字爲子敬,雖然跟魯肅一樣,但實在想不到更好的字。)1

    “沒錯。”

    荀彧頷首點頭:“子敬是潁川陽翟人,屬下是穎陰人。”

    劉辨想到潁川的名字,忍不住稱讚:“潁川還真是人傑地靈,奇士輩出啊!文若,你不是答應過爲孤舉薦人才嗎?”

    “不如......”

    劉辨淡然一笑,饒有興致地道:“趁此機會,先舉薦個七八人,如何?你放心吧,孤絕不會虧待他們。”

    “啊,這......”

    荀彧細眉微蹙,略顯尷尬:“屬下的確答應過殿下,要舉薦些人才,不過七八人實在有些多,考慮到咱們行程緊張,莫不如先舉薦一人?”

    “好!”

    劉辨爽快答應下來:“一個不嫌少,十個不嫌多,只要是你荀彧舉薦的人才,孤必然會重用,先跟孤說說,他的基本情況。”

    此一幕,頓時引起直播間一陣沸騰:

    “臥槽!移動的人才庫,終於要發揮作用了?”

    “潁川這麼多人才,不帶走一兩個,實在是太可惜了。”

    “就是!荀彧太小氣了,居然只舉薦一個?”

    “大家猜猜是郭嘉,還是戲志才?”

    “按照歷史,應該是戲志才。”

    “志纔不死,奉孝不出,你當是開玩笑的?”1

    “......”

    果然。

    涉及到漢末三國的人才時。

    直播間內總是能掀起一股熱議。

    沙雕網友的熱情,是永遠澆不滅的。

    荀彧顯然早有準備,揖了一揖,直接開口:“此人名曰戲賢,表字志才,與彧皆潁川人,此人才華橫溢,腹有良謀,殿下必會喜歡。”

    “戲志才?”

    劉辨眼神驟亮。

    還真被沙雕網友們給猜中了。

    荀彧率先舉薦的人才,不是郭嘉,而是戲志才。

    莫非......

    此人的本事,當真要強過郭嘉?

    劉辨疑惑不解,試探性問:“此人比你如何?”

    荀彧倒也不客氣:“勝吾數倍。”

    “呵呵。”

    好熟悉的臺詞。

    劉辨條件反射般地言道:“不可能。”2

    而荀彧則愈加肯定:“數倍,乃至數十倍。”

    劉辨深吸口氣,銘記於心:“好,咱們便先去會會這個戲志才。”

    荀彧一揖:“殿下放心,此人絕不會讓殿下失望。”

    直播間網友再次沸騰,七嘴八舌起來:

    “可以啊!還真是戲志才。”

    “戲志才的名,居然是個賢字?”

    “好吧,這回真相了。”

    “可惜是個短命鬼。”

    “......”

    劉辨倒是不關心戲志才的名是什麼,更不關心他是不是短命鬼。

    他只是略微感到惋惜,心念道:“唉,可惜不是郭嘉!”

    話音剛落,軍師聯盟的聲音響起:“辯爺,你放心吧,潁川郡的人才,一個都跑不了,等新朝建立以後,咱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才問題。”

    “除了現有人員的相互舉薦以外,還要效仿曹操,頒佈《舉賢令》,亦或者讓山野之人,毛遂自薦,朝廷統一安排考覈,爲科舉提前打個基礎。”

    漢朝的人才選拔制度,主要是察舉、徵辟。

    它相對於先秦時期的世官制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到了東漢後期,舉察制便被世家大族壟斷,出現了所謂的“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荒唐局面。

    而科舉制相對於舉察制,更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是一個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可以吸收大量出身寒門的人士,進入到統治階級。

    當然!

    對於上位者而言,科舉制更是一個平衡世家、寒門之間矛盾的一種手段,一旦科舉出來,對於徐榮等人而言,也算是能有個交代。

    “科舉?”

    劉辨細眉微蹙:“這能行嗎?”

    軍師聯盟解釋道:“只是打個基礎而已,肯定沒問題,何況漢朝時期,不是沒有考試,只是沒能流行開而已。”

    “哦?”

    劉辨大感疑惑:“當真?”

    軍師聯盟極其肯定地道:“自然是的!根據歷史系專家介紹,漢末時期,朝廷有太學、鴻都門學、邸弟學、四姓小侯學。”

    “太學自然不必贅言,乃是漢武帝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員50人,在京都長安的西北城郊,正式成立太學。”

    “至於鴻都門學,是創建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因校址在雒陽的鴻都門而取名,它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所文藝專科學院。”

    “啊?”

    劉辨驚詫:“文藝專科學院?這裏面教什麼,琴棋書畫詩酒花?”

    軍師聯盟解釋道:“辭賦、小說、尺牘、書法、字畫等。”

    “原來是這樣。”

    劉辨暗鬆口氣,轉而又問:“那四姓小侯學呢?這名字有點意思。”

    軍師聯盟:“四姓小侯學是外戚創辦的貴族學校,創設於東漢明帝永平九年,所謂四姓,即樊、郭、陰、馬四大氏族,他們都不是列侯,故名小侯。”

    “至於邸弟學......”

    軍師聯盟簡單給出解釋:“它跟四姓小侯學差不多,全都是貴族學校,招收的是漢和帝的弟弟濟北王與河間王的子女。”

    “其中,年齡在5歲以上的40餘人,又招收鄧家近親子孫30餘人,在宮廷中開辦,專設教師和保姆,教以經書。”

    “據說鄧太后每天早晚,都要親自到邸第對孩子們撫育教導,恩寵到了極點,這是我國最早的幼兒教育的學校。”

    劉辨倍感震驚:“受教了!”

    軍師聯盟則繼續介紹漢朝的教育體系:“此外,漢朝還按照行政區域,設置地方官學,郡國設‘學’,縣道邑設‘校’,鄉設‘庠’,聚(村)設‘序’。”3

    “所以,漢朝的教育體系還算是比較完善的,只是它沒有專門的教育行政機關,在朝廷的教育機構稱太常,是兼管教育的,地方學校則由各級行政長官兼管。”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