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求生記 >第二百零四章 大明邊關,明長城
    這是章子俊來到明朝後最黑暗的時刻,自從曲阜回到廬州後,府中的三位夫人已經生了,前後也就隔四天時間,姚穎爲章子俊生了個丫頭,母子平安,可是張小姐卻沒那麼幸運,死於難產,連同肚子裏的孩子雙雙而去。而不幸的是雅琴也慘遭不測,在保大人還是保孩子時,最後孩子出生了,是個男孩,雅琴未能保全,產後大出血。

    章子俊知道在古代生孩就是在走鬼門關,正當章子俊沉浸在悲痛中時,又接到朝廷吏部調令,出任延綏巡撫,給出的理由很充分,在延綏設立巡撫是當初李賢的建議,是爲了抵抗虜寇侵入,延綏巡撫的管轄範圍非常明確,延安府、慶陽府,以及榆林衛。當初的目的是明朝在陝西設有巡撫,時間是宣德二年。但陝西巡撫管轄面積非常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和甘肅,以及內蒙古、青海、寧夏各一部。陝西巡撫駐地在西安,距離陝北的延綏有上千裏,延綏有什麼事,遠在西安的陝西巡撫有點鞭長莫及。

    自從汪直、王越被排擠掉後,延邊喫緊,朝廷屢戰屢敗,就需要物色一個人去出任延綏巡撫,防止韃靼深入河套地區的榆林衛,既然當初李賢設立了延綏巡撫,那麼放眼朝堂現今已經無人能用,保國公朱永建議啓用章子俊,理由是章子俊是怪才,曾造過大炮,精通營造,又是李賢門生……。

    這個建議很快得到了朝堂文官們的響應,這些官員是因爲章子俊同屬文官系列,就不反對,如果換成另一個宦官的話,堅決不受,就這樣簡單。

    在京城凡是跟章子俊認識的,打過交道的官員,都知道一點章子俊這人不好依,歸類爲“刺頭”,章子俊的“刺頭”不是對官員,而是對皇上,果然,朱見深的詔書送出後不久,就被退了回來,這可是大明朝第一個敢退詔書的官員,提出的理由是,延綏巡撫可以受,不是以廬州知府升任巡撫,而是以平安伯出任延綏巡撫。還要帶家眷,還要朝廷撥付搬家銀兩。

    意思很明白,要出任延綏巡撫,首先得恢復以前的官職,要平反,不然不受。朱見深暴跳如雷,下旨要拿辦章子俊回京,卻被刑部尚書林聰阻攔,上書道:“邊關爲重,餘下得失又算得了什麼?”這才讓朱見深冷靜下來,想起當初對待章子俊似乎做的有點過頭,讓內閣商議。

    內閣老臣萬安對章子俊很是感冒,當初就是自己同意萬貴妃的意思把章子俊貶去廬州的,如今要恢復平安伯,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而劉珝、劉吉卻不做聲,就看皇上的意思,如果不授,就要拿出這些年來章子俊在廬州做了什麼?有什麼政績,有了政績恢復平安伯也就有了臺階,要不然還得看萬安的意思。

    正在此時,韃靼小王子率兵三萬、連營五十里寇大同,殺掠人畜數萬。自總兵許寧、巡撫郭鏜、鎮守太監蔡新降職後,宣府已沒有總兵官了,敵情勢大,宣府一日三危,八百里加急日夜不停報送京城,此時朱見深也顧不上面子問題了,深夜詔命保國公朱永爲鎮朔大將軍,充總兵官,恢復章子俊平安伯爵,昭命延綏巡撫職,改魚河堡爲平安鎮,平安伯駐守地,撥銀一萬兩。

    以蔡新監軍,率京軍六萬抵禦。升任宣府副總兵周玉爲總兵官、已被降職的參將劉寧、山西巡撫秦紘、指揮曹洪、都指揮孫成率軍拒敵。

    等到章子俊趕到京城,朱永已經帶領六萬京軍開拔五日了,不過在臨行前,給章子俊留下二千京軍,面對軍情火急,章子俊也不敢停留,去吏部領取了上任文書等一應手續後,又去兵部討要了許多兵仗、火槍火藥等物資,還去工部討要鐵器,反正什麼都要,隨後又去戶部討要糧食,弄的戶部哭笑不得說糧草跟兵部要,戶部沒有,章子俊就死皮爛臉非要戶部撥付才肯啓程,就這樣又耽擱了三日,帶着二千京軍隨後就開拔了。

    這一次韃靼小王子亦思馬因很猛,前鋒已經攻到了河北陽原東長驅直入順聖川,等章子俊趕到戰場時,參將劉寧領三千營兵已經來回打了幾日了,韃靼主要是爲了搶東西,所以不想戀戰,參將劉寧面對的也不是主力,所以雙方你來我往連戰數日,很是疲憊,章子俊的到來提振了不少士氣,作爲文官具有決策權,當夜就聽取了劉寧的佈防及對手的路數,這一批韃靼人數還不少,少則三百,多則千人,共有四撥人馬,每當雙方相遇,韃靼兵接戰就遊走,忽東忽西,章子俊很明白這是韃靼的多路遊騎。這些年來明軍跟韃靼打的仗,雙方殺傷不過千,等韃靼退去後,每一次上報朝廷就是擊退了,獲勝了,接下去論功行賞,其實是韃靼搶夠了所需要的,死傷不重。過幾個月後又來,就這樣反反覆覆在刷怪打怪中,雙方都在漲經驗練升級遊戲。

    明長城其東起鴨綠畔遼寧虎山,西至北京居庸關,另修建祁連山東麓到甘肅嘉峪關。其中牆體的長度爲六千二百五十九點六公里,壕塹長度爲三百五十九點七公里,天險長度爲二千二百三十二點四公里。東部險要地段的城牆,用條石和青磚砌成,十分堅固。

    當年太祖皇帝爲了保證大明安全修建了三道防線,在“外邊”長城之外,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爲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北京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爲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鎮”,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明長城屬於太祖所設的北方三道防線的最後一道。

    第一道防線:在明開國之初,國勢比較強盛,在內蒙古地區,控制了許多軍事據點,其中主要的有吉林船廠、亦集乃舊城、大寧衛、開平衛、及東勝衛三個重鎮呈三角形。明太祖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馬助軍資,以圖反攻嶺北繼承元朝這個僅存的行省,漠南所設置的諸多衛所都遠在長城以北。當初大明“設東勝城於三降城之東,與三降城並。東聯開平、獨石、大寧、開元;西聯賀蘭山、甘肅北山,通爲一邊。地勢直,則近而易守。”可是不久第一道防線被永樂爺孫破壞。

    第二道防線:塞王指明朝在尊王攘夷思想下制定的鎮守邊塞擴土開疆的藩王,即從東到西是指韓王、沈王、遼王、寧王、齊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安王、肅王。十三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同時,還經常派遣宗王出邊巡狩。

    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命齊王槫率護衛騎兵於開平近地圍獵。”在開平衛周邊地帶圍獵,時間大約在當年的三月至八月,名爲圍獵,主要爲了圍剿殘元軍隊繼承元朝嶺北行省,這是朱元璋宗王出鎮制度的一個具體表現。既“我若徵你,不胡亂去,一程程築起城子來,慢慢的做”的打法。

    洪武三十年夏四月,朱元璋敕諭晉王“備邊十事”,包括檢閱開平地區的駐軍情況,設置斥侯,開展屯田生產等邊務,並交由晉王等全權負責,晉王亦掌管東勝衛附近諸衛所。肅王掌管居延海附近衛所,居延海一帶水草豐美,又有弱水及其支流張掖河同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徑,洪武二十六年之後,朱元璋在離亦集乃不遠的地方設置了威遠守禦千戶所,在肅州與居延海中間設立了威虜衛、白城子守禦千戶所。這一衛二所成爲明軍出征蒙古的據點。

    所謂行都司疆域“東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於臨挑府之蘭州界;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於西寧衛之黃河界;西五百七十里,至於肅州衛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地”。寧王在長城以北“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峯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爲巨鎮。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第二道防線還是被永樂爺孫破壞。

    第三道防線:主要配合明太祖北伐所加固修繕,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徐達等來修築居庸關、古北口、喜峯口等處的城關後發動第一次北伐;洪武四年又發動蔚、忻、崞三處民工和士兵協力修築加固上述長城後發動第二次北伐。到了明洪武十一年,太祖令徐達建古北口關城後發動第三次北伐,洪武十四年修建老龍頭長城、小河口長城後發動第四次北伐和第五次北伐。此後,明王朝雖仍很重視北方邊地的防務,但僅是加強邊將出衛巡邏而已,並無需大築長城。

    到了建文中期,“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緣邊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其敕書雲:‘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井外圍牆與墩平,外望如一’。重門御暴之意,常凜凜也”。其所修繕的重點,是在河北宣化以北迤西至山西大同以北的外邊長城。??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