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求生記 >第二百五十五章 平安府出品必屬精品
    農產品的深加工是平安府賺錢的法寶,在明朝農產品深加工幾乎沒有,這裏面牽涉到了怎樣保鮮的問題,大都採用醃製類,曬乾脫水法,黴變菌種這些辦法來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比如民間的乾肉、香腸、臘肉、醃肉、醃魚、魚乾、黴菜,乾菜等等,可是這些大都全是自家自做,自行享用爲主。

    明朝的大戶人家,都有自己的豆腐坊,製作出來的豆腐不對外賣,自家享用,還有製衣房,專爲全府中的人做衣服、鞋子、帽子等,平時丫鬟嬤嬤們空下來就爲製衣房做些零工,比如納鞋底、鞋梆子之類的活,還能在府內額外尋個外快,自家醃製的各種醬菜,製作的各種小喫食,盡最大可能地自給自足。當然也有商鋪專門販賣這些乾貨及醃製肉食,屬於粗放型售賣,沒有包裝直接買賣。而平安府出品的這些東西利用瓶裝工藝,經過加工後密封出售,保質期會更長,而且是即熟的,也就是說當你打開一個密封的小瓦罐後,裏面的肉食或是魚蝦之類是熟的,可以直接喫,最受明朝人喜愛的就是方便麪食,章子俊把五百年後的方便麪採用明朝的工藝,生產出了明朝版方便麪,不過名字改成了“仙人面”,除了麪條用油炸定型烘乾後,調料包很簡單,只是一小包鹽、醬,也能幹喫及用沸水泡着喫。

    這種仙人面每一個麪餅子包在一個油紙袋中,五包麪餅子用一個竹簍子盛裝,上面有一個封貼,寫有“仙人面”平安府字樣。仙人面在食用上的方便性,現已經供不應求的地步,主要還是生產規模小是手工作坊,沒有機器那種流水線,這也是沒法啊,在明朝能把攪面、壓面利用水動力已經很不錯了,接下去的加工全是靠人手工了,而在明朝大家喫的都是全麥面,很少蛻麩皮變成白麪,而經過一臺蛻麩皮的機器,再磨成粉,因爲有了這一步的精細加工,經過油炸才造就了仙人面的聲譽,登時屬於高級食品。正因爲仙人面的精細加工步驟有點繁複,有些商人想要仿照一時也無從下手,仙人面加上各種醃菜、醬菜“罐頭”一起食用,風味百變,特別成爲了旅途中最好的方便食品,替代“路菜”的高檔食物。

    這種仙人面在軍中更是歡迎,有兵部侍郎範閆提交了一份奏疏,讓朝廷把仙人面食當作軍糧,除了仙人面外,還有“仙人餅”,也就是餅乾,原料採用玉米粉或食麪粉、米粉等加入糖霜做成的各種各樣的餅乾,壓制後烘乾,可保存一年左右不會壞,另有用小米、大米、花生、黃豆粉做成的炒米糕,也是一個爆款的高級點心。

    在明朝糕點不是沒有,還相當豐富,可是像平安府出品的這種“糕點”還真的沒有,主要是保存時間長,比如明朝用米粉製作的各式糕點,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說道,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麪糰,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所以在明朝大多數的糕點都是蒸煮而成,很少有脫水來延長保質期的。明朝的糕點着重點跟大多數的食物一樣,講究新鮮、口味,好不好喫,關於能保存多長時間不重要,而平安府出來的東西,把保質期放在第一位,沒有真空包裝,唯一的辦法要麼醃製,要麼脫水,而餅乾、方便麪、炒米糕這三種在西北寒冷乾燥的環境中,正好大行其道。

    在明朝有些食品明明很方便食用,也很省時省力,可是投放市場後沒人買,比如掛麪、粉條等,因爲在明朝這樣的年代,這種經過初步加工成的糧食,各家都會自己做,有些商家專門有工坊生產這些東西后售賣,雖然平安府出品的掛麪這些包裝很到位,每一根麪條厚薄、粗細是專門做了鐵製壓輪槽出來,筆直堅挺,晾乾後包裝售賣,反看民間的掛麪是用刀切出來,掛在竹杆上晾曬,賣時長長短短鬆鬆垮垮,扭七扭八地,可自家能做出來,決不會買,這就是古人的消費觀念。好在這些都時糧食,加上平安府的掛麪保存時間更長,隨帶也不會壓斷,雖然沒有很大的暢銷,也是方便糧食中的精品,一般只有大戶人家才備着,用作不時之需。

    重要的是,在明代各種的餅及窩頭,跟平安府出品的根本就是兩種食物,平安府出品窩頭,又甜又有嚼頭,確實好喫,另外就是麪包,明代用麪粉烤製出來的東西不叫麪包,叫胡餅,叫饢,叫鍋盔,叫燒餅。餅乾類的東西叫點心,叫酥,叫合。蒸煮出來的叫炊餅,包子,饅頭。而像平安府出來的麪包最大的特點就是鬆軟,有韌性,彈牙。章子俊記得以前看到過哈爾濱商店裏買那種大列巴,賊特麼大那種。就買了一個,心想這玩意不就是大面包嗎,可以管夠吃了。然後,喫的時候,痛不欲生……,此時在明朝這種烘製的被稱爲麪包,就是這種大列巴的東西。

    章子俊來到了明朝,人到中年,要女人有女人,還有了一定地位及家產,最大的愛好就剩下吃了,誓要把以前的各種喫食,在明朝實現不可。就像是綏德知府郝淵之,滿足了女色的需求後,最大的愛好就是唱戲、聽戲、演戲。

    古人有了一定的生存基礎後,都有一種喜好,人性也,有人喜好寫寫畫畫,有人喜好花花草草,有人喜好酒色美人,有人喜好品茶吟詩,惟獨喜好美食需要一定的財力,這可不是一人獨享受,而是一大家子的喫喝,在章子俊眼中的某些東西,感覺很是平常,可是在明朝許多東西沒有見識過,感覺很是高大上,非常金貴,比如香皂的問世,算是把平安府推到了風口浪尖。

    在此時的成化年間,肥皂已經普遍被使用。“肥皂”在宋代就出現了。而北宋滅亡以前,在北方都是用皂莢作清潔用品。明代肥皂的製作工藝發展得更爲講究。《仁齋直指》配方透露,肥皂莢肉有比較濃烈的“氣息”,需要設法去除,最後做出的成品纔會聞來清爽,而在明代的《竹嶼山房雜部》中,有一款“十白散,去靨皯、粉刺、面垢”。加入了許多的草藥成分,白芷、白芨、白蘞、白牽牛、白附子、白檀香、白茯苓、白蒺藜、白殭蠶、白丁香、蜜陀僧、三柰子、楮實子、桃仁、甘松、鷹條各等分。以肥皂角剖開,水浸柔,仰置釜中,取薄荷葉、芫荽迭滿其腹,蒸退其氣味。去弦、膜,炒。同前藥俱爲細末,滴水,丸如龍眼大。每用糯米一溢作湯,頮面,擦之。浴身亦潤澤。

    製作的方法是對肥皂莢的具體加工:從中剖開,先用水泡軟,然後在莢腹內填滿薄荷與香菜(芫荽),在水鍋中蒸,將其原有的刺激氣味去除,染上薄荷、香菜的氣味。接下來是去掉莢上的筋、膜,入鍋炒過,再與其他藥料一樣地研成細末,混合在一起,用水調成龍眼大小的圓丸。這實際也是一種很講究的藥皂,不僅用於洗臉,也用於洗澡時潔淨身體。

    明代馮夢龍輯《山歌》中有一首《燒香娘娘》,有這樣的唱詞:“討一圓香圓肥皂打打身上,拆拽介兩根安息香薰薰個衣裳。”與《竹嶼山房雜部》的配方互相形成了印證。實際上,一直到清末,“豬胰皁”還是“圓團形”。在《山歌》中,《燒香娘娘》是涉及肥皂的另一首俗曲。曲詞用滑稽的語調講述一位虛榮少婦去西湖燒香的整個過程,先講她四處向鄰里的大媽大姐借了一頭首飾,然後開始收拾自己的形象,結果連一“圓”肥皂也需向相熟的街坊那裏“討”。此曲開唱處,曲詞就明言,是要通過這位“姐兒”的行爲批評“城裏人十分介輕狂”,以對比“鄉下人十分老實”。身爲“城裏人”的這位少婦雖然窮得家徒四壁,但是,在去湊燒香的熱鬧之前,也一定要借塊“香圓肥皂”洗澡,這應該是反映了明代城鎮生活的衛生觀念吧。

    明朝雖然有“皁”,而平安府出品的皁非彼“皁”也。明朝雖然有“皁”,而平安府出品的皁非彼“皁”也。想要製作出章子俊認爲的肥皂,其實不難,可是也不是很容易,以前看到過許多的穿越小說中主角金手指一開,什麼肥皂,香水統統搞定,可是章子俊來到了明朝幾十年了,才知道以前許多最普通的東西,要在明朝實現出來並不容易。就先來說一說想要獲得肥皂這個皂化反應的原料及過程吧。首先就要獲得氫氧化鈉,這個氫氧化鈉俗稱燒鹼、火鹼,可是在明朝成化年間還沒有這種東西,那麼就需要先製備燒鹼、火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