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纜鎮語錄 >啞巴·菜刀·強盜
    啞巴·菜刀·強盜

    故鄉老宅的大門上,大多刻有一個很顯眼的米字,字並不很大,但筆跡粗擴有力,入木三分,顯然是故意刻上去的。但我一直不明白這個米字爲啥會刻在門上,有何深刻之意?

    故鄉人大多以農爲生,以米爲主食,也許刻米字是爲了不忘記傳統吧!但仔細思量又覺不對,於是問村中年長者,大多搖頭不知,或語焉不詳。

    今年清明節,偶遇一個從臺灣回來的遠親老者,老者七旬有餘,身健如當年,談吐不俗。

    於是向老者詢問此事,老者向我道出米字後面的故事。

    早年時候,村中經常來一個賣菜刀的啞巴,三十來歲,人長得五大三粗,他的菜刀的質量過硬。

    啞巴來村中賣菜刀,方式很特殊,多在早中晚三餐開飯之時,此時村民大半在家。啞巴用一把菜刀擊打另一把菜刀,兩刀相撞,其聲悠揚,刀聲一響,村民都知道是賣菜刀的啞巴來了,紛紛出來看熱鬧,有買菜刀的,討價還價的,有託啞巴磨菜刀的。大多人只是看熱鬧而已。

    啞巴賣菜刀有二個表演節目,一個是削鐵如泥,取一塊鏽鐵,一刀砍去,鏽鐵立斷一小塊,於是衆人喝彩;另一個是吹毛立斷,取一小撮頭髮置刀上,用口風用力一吹,頭髮紛紛掉地,衆人又喝彩。開場白之後便進入交易,時間多在半小時,從不影響村民喫飯時間。

    啞巴有個習慣,誰家買了刀,便在門上刻個米字,村中人問其故,啞巴做了個磨刀的動作,意思是下次來時可以找上門爲其磨菜刀,衆人也不以爲意。

    啞巴記性甚好,誰家買了菜刀,誰家的菜刀需要磨了都一清二楚,因此衆人也很相信他,村中人從沒買過他人的菜刀,菜刀鈍了,也一定要等啞巴來磨。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裏,村裏遭了劫。

    第二天,人們發現村中凡是門口畫了啞巴米字的都沒有損失一點東西。

    而被搶去東西的都是門口畫了x的,也不知什麼時候畫上的。

    其中被搶的一戶人家兒子曾偷走啞巴一把菜刀,另外被搶的多是富戶或期壓百姓的地主,窮人一戶也沒有遭劫。鄰近幾村也一樣。

    從此,啞巴也失了蹤,再也沒有人見過他的身影。

    有人猜測,啞巴是強盜派來的探子,來村中探聽虛實的。

    也有人說,啞巴本身便是強盜頭子,而且啞巴並不啞,是個劫富濟貧的俠士。

    但據臺灣老者說,其實啞巴的確就是一個強盜,後來被捉,是老者判的案,當時判了三年,後來啞巴的一個遠親花錢把他保釋了出去,只關了六個月,而且啞巴確實並不啞,世代以打菜刀爲生,是社會動亂官逼民反才做強盜的,而且從不搶窮人。

    老者問我老宅的米字還在否,我記都保存得好好的,老者笑了。

    下面是老者的讀書筆記:

    《道德經》第三章解讀

    【帛書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

    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

    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無不治矣。

    【通行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帛書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通行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大義】:從本章開始,《道德經》將目光精準對準了統治者。

    受當時資訊傳播手段的制約,老子無法如後世的馬丁·路德·金那樣,在電52視演講或現場演講中衝支持者高呼:“我有一個夢想!”,因此,要想影響更多

    的人,最佳選擇無疑就是去影響統治者,這是無可厚非的。

    況且,當時的普通民衆根本也不具備閱讀文字的能力。

    在“道”的高度進行了一番充分闡釋之後,《道德經》終於開始涉及“術”的層面,首先,是治國之術——不要羨慕和宣傳有錢人,這樣,就不會引發社會對於財富的爭奪;不要去認定哪些東西是稀缺資源,屬於貴重物品,這樣,就不會出現人民轉而成爲盜賊的

    現象;不要顯露出使人容易產生慾望的東西,這樣才能使老百姓的內心長久處於平靜、安定的狀態。

    看到了吧,這幾句話主要說的還是“價值判斷”和“慾望”,它的邏輯線條就是:不要對任何東西輕下價值判斷,這樣,就不會引發人們內心的慾望,所以,統治就會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的源頭還是“價值判斷”,這樣,完全延續了第二章的思想,只是從論“道”進入了話“術”。

    【闡述】:第一句的“賢”字,古今注家都解釋爲“賢德、賢才、賢人”等等,這是不正確的。

    很簡單的道理,賢字有一個“貝”字,古人最早的錢幣之一就是貝殼,因爲中原民族不毗鄰大海,貝殼是難得之物,所以被用於貨幣,古人造字,凡帶“貝”的字,多與錢財有關。

    “賢”字的本義就是“多財”(賢本多財之稱,引伸之凡多皆曰賢——《小雅》),以後才引申出“多才”。

    而在這幾句話裏,討論的基本是人類較爲低級、原始的慾望,遠沒有進入諸如修養啊品德之類的高度,因此,這裏的“賢”字,近“財”而遠“才”。

    “不上賢”,就是不要羨慕與宣傳有錢人。回頭來看看我們當下的時代:政府、民間機構不惜餘力地大搞各種所謂的“財富排行榜”、“企業500強”,有企業的,也有私人或家族的。

    這就是《道德經》教給統治者非常實用的治國方針,一言以蔽之:不要喚醒慾望!

    中華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中醫也有大致說法,即人體內的藏腑系統、經絡系統是可以與大自然中的東西一一對應起來的而能夠與人心中的“慾望”相對應的,我個人覺得最恰當的莫過於宇宙中的“黑洞”了:它並非如名稱所形容的那樣,是一個“洞”,事實上,它同樣是一個球體,只不過,由於它貪婪地吸附一切,甚至,如光線都不能逃脫它強大的吸引力,光線不能進入我們的視覺54系統,所以我們才根本看不到它。

    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手段,根本無法“看到”它,因爲所有發射向它的射線或光束,總之,一切的能量都被它所吸收,人類根本無從得到返回的能量,所以,它對於我們始終都是未知的。

    但是,我們卻能夠感受到它,那就是,它吸收得越多,體積就越膨脹,體積膨脹的結果是,它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並不知道哪裏纔是它的盡頭。

    怎麼樣,像極了人類的慾望吧?!

    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老子“將慾望關進籠子裏”的思想有多麼偉大。

    人類文明進化的過程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得到的資源越多,能力就越大,能力一旦提升,就想去佔有更多的資源!就這樣,人類不斷透支着地球的資源,與自己的未來。

    每個個體的人,同樣如此。

    誰也不能倖免!

    【翻譯】:(統治者)不要宣揚與標榜財富,這樣,就不會引發社會對於財富的爭奪;不要去認定稀缺資源、貴重物品,這樣,就不會出現人民成盜的現象;不要顯露出使人產生慾望的東西,這樣才能使老百姓的內心長久平靜、安定。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