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纜鎮語錄 >禪師和小偷(附錄《道德經第三章 解讀)
    禪師和小偷

    禪師隱居山中,結廬而住,自耕而食。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做完了一天功課的禪師信步走出門,月下的山景,一下子吸引住了禪師。

    禪師沉醉其中,許久而歸。

    剛到門口,發現屋內人影晃動:原來有小偷在行竊!

    禪師知道自己沒有什麼東西值錢的,便佇立門口靜候小偷出來。

    空手出來的小偷,見禪師擋住門口,驚慌失措,呆在那裏。

    禪師溫和地對他說:撥感謝你趕了那麼老遠的山路來看我,但我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送給你。山中秋夜寒氣濃重,我看你衣着單薄,這件衣服送你上路吧!斳說完脫下身上的衣服,披到小偷身上,讓開一條路:撥走吧!夜深了,路上小心!斳

    小偷臉有愧色,落荒而逃走

    禪師望着月下小偷遠去的背景,嘆道:撥可憐的人兒,但願我能把天上的這輪明月送給他!斳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禪師打開大門,發現門口放着一件衣服,折得整整齊齊,用油紙包着。

    正是禪師昨夜送給小偷的那件。

    禪師收起衣服。

    這時,一輪紅日在山項了,禪師面對太陽,雙手合什,自言自語:撥我真的已送他一輪明月了!斳?

    附錄:

    《道德經》第三章解讀

    【帛書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無不治矣。

    【通行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帛書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通行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大義】:從本章開始,《道德經》將目光精準對準了統治者。

    受當時資訊傳播手段的制約,老子無法如後世的馬丁·路德·金那樣,在電52視演講或現場演講中衝支持者高呼:“我有一個夢想!”,因此,要想影響更多的人,最佳選擇無疑就是去影響統治者,這是無可厚非的。

    況且,當時的普通民衆根本也不具備閱讀文字的能力。

    在“道”的高度進行了一番充分闡釋之後,《道德經》終於開始涉及“術”的層面,首先,是治國之術——不要羨慕和宣傳有錢人,這樣,就不會引發社會對於財富的爭奪;不要去認定哪些東西是稀缺資源,屬於貴重物品,這樣,就不會出現人民轉而成爲盜賊的現象;不要顯露出使人容易產生慾望的東西,這樣才能使老百姓的內心長久處於平靜、安定的狀態。

    看到了吧,這幾句話主要說的還是“價值判斷”和“慾望”,它的邏輯線條就是:不要對任何東西輕下價值判斷,這樣,就不會引發人們內心的慾望,所以,統治就會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它的源頭還是“價值判斷”,這樣,完全延續了第二章的思想,只是從論“道”進入了話“術”。

    【闡述】:第一句的“賢”字,古今注家都解釋爲“賢德、賢才、賢人”等等,這是不正確的。

    很簡單的道理,賢字有一個“貝”字,古人最早的錢幣之一就是貝殼,因爲中原民族不毗鄰大海,貝殼是難得之物,所以被用於貨幣,古人造字,凡帶“貝”的字,多與錢財有關。

    “賢”字的本義就是“多財”(賢本多財之稱,引伸之凡多皆曰賢——《小雅》),以後才引申出“多才”。而在這幾句話裏,討論的基本是人類較爲低級、原始的慾望,遠沒有進入諸如修養啊品德之類的高度,因此,這裏的“賢”字,近“財”而遠“才”。

    “不上賢”,就是不要羨慕與宣傳有錢人。

    回頭來看看我們當下的時代:政府、民間機構不惜餘力地大搞各種所謂的“財富排行榜”、“企業500強”,有企業的,也有私人或家族的。這是政府認同的價值判斷啊,讓老百姓長期處在這樣的價值判斷、輿論導向之下,那不可避免的,財富就成爲評判一切的唯一標準了。什麼愛國不愛國,網絡上的所謂“五毛”和“美分”,他們嘴上談愛不愛國,可心裏根本沒有“國”,只有“錢”!

    “不貴難得之貨”,就是不要去判別東西是否稀缺、是否貴重。

    “不見可欲”,就是不要顯露出使人容易產生慾望的東西,用民間的俗語說就是“你喫肉,就不要砸吧嘴嘛”。

    喫肉,不要砸吧嘴,民間俗語話糙理不糙。統治階層,你因爲擁有特權,可以最大限度地霸佔各種資源,如果你只是在自己的宮廷中享用,老百姓看不到也就算了,可如果你還仗勢欺人,以財勢壓人,那就別怪老百姓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

    這就是《道德經》教給統治者非常實用的治國方針,一言以蔽之:不要喚醒慾望!

    中華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中醫也有大致說法,即人體內的藏腑系統、經絡系統是可以與大自然中的東西一一對應起來的。而能夠與人心中的“慾望”相對應的,我個人覺得最恰當的莫過於宇宙中的“黑洞”了:它並非如名稱所形容的那樣,是一個“洞”,事實上,它同樣是一個球體,只不過,由於它貪婪地吸附一切,甚至,如光線都不能逃脫它強大的吸引力,光線不能進入我們的視覺54系統,所以我們才根本看不到它。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手段,根本無法“看到”它,因爲所有發射向它的射線或光束,總之,一切的能量都被它所吸收,人類根本無從得到返回的能量,所以,它對於我們始終都是未知的。

    但是,我們卻能夠感受到它,那就是,它吸收得越多,體積就越膨脹,體積膨脹的結果是,它的吸引力越來越大,並不知道哪裏纔是它的盡頭。

    怎麼樣,像極了人類的慾望吧?!

    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老子“將慾望關進籠子裏”的思想有多麼偉大。

    人類文明進化的過程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得到的資源越多,能力就越大,能力一旦提升,就想去佔有更多的資源!就這樣,人類不斷透支着地球的資源,與自己的未來。每個個體的人,同樣如此。誰也不能倖免!

    【翻譯】:(統治者)不要宣揚與標榜財富,這樣,就不會引發社會對於財富的爭奪;不要去認定稀缺資源、貴重物品,這樣,就不會出現人民成盜的現象;不要顯露出使人產生慾望的東西,這樣才能使老百姓的內心長久平靜、安定。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