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纜鎮語錄 >羽 翠(附錄《金剛經》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羽翠

    羽翠明天就要嫁人了。

    她,不笑,不哭,不打,不鬧;碰到好友,仍說那句話:人生是一本書,我實在讀不懂。

    羽翠讀過很多的書,正式的是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不正式的是從瓊瑤到岑凱倫,從三毛到尤今,直到最流行的梁鳳儀。但她卻常說:人生是一本書,我實在讀不懂。

    三個哥有權選擇自己的出路,她要去學繡花,卻被老父一句話罵到裁縫學習班,踩那鐵疙瘩。

    三個哥有權選擇自己的女友,她愛一個打工仔,卻被老母一瞪眼嫁到卡車司機家,明天就要走。

    聽說那司機家房大門高,卡車也進得去。至於那司機,聽說最顯眼的是那身打扮,全副武裝,總價壹仟叄佰染拾陸元壹角染分,訂婚時司機用電子計算機器算給羽翠親眼看的……

    又聽人說,司機太窮,窮的只剩下錢了。

    而羽翠家太富,三男一女,三男人高馬大,等媳婦進門,一女羽翠價值千金,三男等一女之價格。

    羽翠轉念一想,犧牲我一個,幸福三個哥,也值!

    反抗,她沒想過。

    書裏的反抗,畢竟是書裏的。

    今夜,羽翠找了個火爐,關上門。

    把一本本瓊瑤先燒個精光。

    接着燒岑凱倫小說結局一章。

    再燒三毛的封面與封底。

    至於尤今與梁鳳儀的,用裁衣剪破壞成一片片,小小的。

    焚後靜坐,喃喃自語:人生是一本書,我實在讀不懂。一直等到天大亮,一夜如此。

    羽者,羽毛也;卒者,死也。羽翠不想死。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古今醫家多解釋爲,天道,聖人都在修行它,而愚蠢的人也欽佩、佩服它。

    謬之千里!關鍵在這個“佩”字,讓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佩”是會意字,從人、凡、巾,本義是系在衣帶上的裝飾品(佩,大帶佩也。——《說文》),做爲動詞使用時,也多以佩戴裝飾品有關(古代君子,必佩玉。——《禮記·玉藻》、佩之金玦。——《左傳·閔公二年》)。聯繫到“聖人行之”,那麼,“愚者佩之”其實就是佩戴它的意思,或者說只是將它當作一種裝飾品而已。比方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人,說起宗教、說起修行,那是一個口燦蓮花啊,但是,你看看他的行爲,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甚至是背道而馳的,這就是愚者!

    再進一步往深裏想,“行”字無論是做爲修行或者行動講,都明顯具有一種自覺性和主動性,那麼“佩”呢,做爲裝飾品在行動中處於什麼狀態?大家想一想看,我們的舉手投足、或急或緩,它是不是都被動地亦步亦趨,被我們任何一個無意識的動作晃動着、搖擺着,甚至是翻滾着、扭曲着。所以,我想現在我們應該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天道這個東西,聖人會主動地去感悟它,並遵循它的指引主動修行自己,而愚人則是被動地、渾渾噩噩地一生被它推向生老病死、自生自滅的境地。用當代流行的話語來說,聖人是在生活,而愚人只是生存,與地位無關,與財富無關,只與一種靈性的覺悟有關。

    最後,簡單說一說“聖人”、“愚者”,關於“聖人”,我們在《上古天真論》中有關專門闡述,這裏不再贅述,簡單來說,聖人是我們凡夫俗子在當下可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而愚者可以泛指一切愚蠢的人,但無論是聖人還是愚者,在這裏應該都是一種泛指,因爲,如果非要對人進行粗暴分類,至少還可以有賢人、常人介於聖人與愚者之間,所以,我覺得,這裏的“聖人”可大致理解爲修行的人,而愚者則是餘下的其他所有人。而所謂“修行”的人呢,我是這樣理解的:相信一種先驗性的、非物質的存在,它纔是世界的創造者與主宰,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負罪而生的,我們一生所有的思想與行爲,都似赴一場趕考,爲的是下一次輪迴開始前的那場“審判”。事實上,這種來自於天道的能量,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命裏,我們修行的關鍵,就在於與這種能量建立溝通機制,並通過它參悟天道,在天道的指引下約束自己、一心向善,從而提升整個人生之格局,且影響下世。

    附錄:《金剛經》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第十四品淺釋

    離相寂滅分

    本品的名稱是“離相寂滅”

    因爲能夠明瞭

    世間一切相

    皆是幻相的道理

    從而遠離一切幻相

    才能最終趨向

    涅槃寂靜的境界

    從須菩提發自內心的讚歎開始

    佛陀進一步闡述了

    遠離我相、人相

    衆生相、壽者相的意義

    以及受持、讀誦

    傳播本經的功德利益

    般若法門

    不可得實相

    出於對般若法門的深刻理解

    須菩提發自內心地讚歎

    般若法門的高深和玄妙

    對佛陀的慈悲說教

    感到由衷的敬佩和感激

    聯想到時至今日

    自己纔有緣得聞

    如此高深的佛法

    不禁悲從中來

    淚流滿面地對佛陀說

    您說的法真是太稀有啦

    如此甚深微妙法門

    我從過去所得慧眼以來

    從未聽聞過

    這次竟然聽到了

    我真是太幸運啦

    尊貴的佛陀啊

    倘若有人聽到了

    如此深妙無上的法門

    能夠遠離一切妄相而信心清淨

    進而了悟諸法實相

    那一定能夠成就

    第一大希有的功德

    而這個所謂的實相

    實際上就是非相

    是離一切名言測度的畢竟空寂

    諸法實相其實質就是不可得

    正因爲一切法的實相不可得

    所以才能稱之爲實相

    第一稀有

    無四相顛倒

    須菩提認爲自己能夠聽聞

    深妙的經典而信解受持

    並不算難

    而後五百年中

    如果有衆生能聽聞此經

    而信解受持的

    這纔是第一稀有啊

    須菩提爲什麼這樣說呢?

    因爲須菩提生逢佛世

    佛能夠以各種善巧方便

    爲弟子們解說甚深微妙的法理

    所以信解領受,不足爲難

    可是到了佛後五百年

    人根轉鈍,加之無法親聞佛說

    勢必導致對佛法的種種錯誤理解

    在這樣的背景下

    還能夠信解受持般若深法

    那可真是難能可貴啊

    第一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上述的一番表白

    得到了佛的讚許

    佛告訴須菩提說

    後五百歲中

    假使有人得聞此經

    能夠不驚慌、不恐怖、不畏懼

    這的確是非常難得稀有的人

    爲什麼這樣說呢?

    如來所說的第一波羅蜜

    其實並非實有第一波羅蜜可得

    而這種不可取、不可說

    不可得的第一波羅蜜

    纔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波羅蜜

    這裏的“第一波羅蜜”

    在玄奘大師的譯本中表述爲

    “如來說最勝波羅蜜多

    謂般若波羅蜜多”

    也就是說“第一波羅蜜”

    是指“般若波羅蜜”

    也就是“智慧到彼岸”

    發大菩提心

    無住佈施

    佛陀總結性地跟須菩提說

    菩薩發心應遠離一切相

    而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不應該受物質影響而發心

    也不應受聲、香、味、觸

    法影響而發心

    應一切無所住而生大菩提心

    假使發心的人心有所住

    就是取相著相

    就不能安住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佛一再強調

    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菩薩

    不應該因爲色、聲、香

    味、觸、法等而行佈施

    菩薩要想利益衆生

    就必須要行無住佈施

    因此如來說的一切相

    即是非相

    如來說的一切衆生

    即非衆生

    只有通達了相即非相

    衆生即非衆生的道理

    這樣的佈施和忍辱纔有意義

    才能真正增進菩提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