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纜鎮語錄 >累與不累(附《金剛經》二十四福智無比分)
    累與不累

    烈日。

    一隊士兵在訓練。

    一個3000米長跑下來之後,教官問大汗淋漓的士兵:撥累不累?斳

    撥累!斳士兵們異口同聲。

    撥累!好,再來3000米!斳

    老二天。

    也是一個3000米下來之後,教官又問:撥你們累累?斳

    撥不累!斳士兵們幾乎是不約而同。

    撥好吧!不累嘛再來3000米!斳

    第三天。

    又到了問累不累的時候,衆人一齊閉口,不知怎麼回答好。

    教官大怒:撥怎麼不回答?斳

    班長出列:撥叫我們怎麼回答好,說累是3000米,不累也是3000米?斳

    教官一個立正:撥應該說累,但我不怕累!斳

    〇有生必有死,是世人皆知的亊實。死亡既是爲了人類種羣興旺發達而進化的

    基因設定,也是人類種羣長存的必然選擇。新生固然值得慶賀,死亡更應值得尊重

    和慶祝,乃是一個個體圈的圓滿完成,是爲種羣未來讓出了生存的空間資源,也是

    人類進步螺旋圈中的重要一環。笑迎死亡,期待新生,是人類共存思想的新境界。

    〇個體人(主要指頭腦)是五種物質形態的共聚體。意識和思想靈魂是個體生

    命存在的決定因素。所謂靈魂,是被個體意識層層裹脅或糾纏吸引住的併爲之服務

    的暗能量態物質。該物質特性決定了它能在頭腦裏暫存(被利用)或散失或飄忽不

    定,鬼魂的傳說因此而來。個體死亡後,被意識強烈糾纏的靈魂(即被場態物質裹

    脅的暗能量態物質)可能在地面的陰溼環境中飄忽暫存一段時間,但最終會迴歸暗

    能量物質的大海,或在分解過程中再次被新生兒大腦的強大意識功能捕獲與裹脅利

    用。

    〇人的意識和思想(靈魂)分屬不同的物質形態,有重大的性質區別。意識是

    埸態物質,其力學方向是向心的,僅爲個體當下存在服務,只有渺小而狹窄的反應

    能力與場面。而人的思想與靈魂則附屬於暗能量態物質,力學方向是向外發散的,

    既爲個體的長遠存在着想,更要爲羣體的長遠存在服務,具強大的感召力量。當代

    科學研究仍把意識與思想靈魂混淆合併而論,導致認識不清,也擺不正人在宇宙和

    人類羣體中的位置。

    〇人爲什麼而活着?因爲有生存的慾望。每個人都有本身圈動複合力激發的存

    在慾望,所以還活着。慾望分二種:一種是僅爲個體存在服務的自然帶來的生理欲

    望,其圈動複合力的主導方向是向心的,也即爲私慾,所以每個人都有私心。另一

    種,是爲種羣長遠存在和人類與社會與萬物共同存在服務的理性慾望,其力學趨向

    是向外的,也即爲公欲,是人類共存思想的生髮、寄存之地,也是該思想發揚光大,

    並賦於偉大理想的希望所在。作爲理性的人,應當適當控制生理慾望,而不是無視

    和否認個體生存必要的自然的生理私慾,更要提倡、激發和擴大爲人類長存與共存

    賦能的理性慾望。

    人活着的根本目的,就是爲了子孫後代的繁榮昌盛,也即爲了家族的、民族的、

    國家的、全人類的共存與長存而傳宗接代、而活着,並努力創新與奮鬥勞作,畫上

    一個小圈,然後堅定地走向死亡。

    〇原哲學體系已經衰弱並正在走向消亡。其根源:一是哲學與自然科學徹底分

    了家,導致動力喪失。二是排斥了形象思維的高級思維方法,跌入物質與精神何爲

    第一性的無謂爭論及對立統一的絕對化與簡單化的思維陷阱中。時代正呼喚着應對

    信息社會的大哲學出現。

    對大哲學的框架構想是:用抽象哲學(以抽象思維爲特徵的哲學)、形象哲學(以

    形象思維爲特徵的哲學)、動力學(以圈動複合力作用原理爲思維特徵)作爲三大支

    柱,立足地球人文圈,支撐起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大圈。圈圈運動的基本原理體現

    的正是大哲學的核心思想,圈動思維是更透徹更全面更形象的大哲學思維方法。

    〇哲學的基本問題,不是思維與存在和精神與物質何爲第一性的問題,而是探

    索物質圈圈運動的一般性原理。是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重新結合,探索人類

    與同一個自然宇宙同一個人文世界的共存之道。大哲學也是強調同一性的哲學。

    建立在圈動原理之上的大哲學是人類共存思想的理論基礎。

    人類共存思想是人類邁向高級智能社會(真正大同世界)的思想燈塔。

    附錄:《金剛經》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四品淺釋

    福智無比分

    佛說

    假使有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須彌山王

    那麼高的七種珍寶

    堆積在一起

    有人把它拿來進行佈施

    這樣的功德

    與能夠受持、讀誦

    爲他人解說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甚至只是經中的

    四句偈的功德相比

    我認爲都夠

    不上百分之一

    百千萬分之一

    甚至無法用數字

    和比喻來說明其份量之少

    前面所說的七寶佈施

    是一種財佈施

    是有相佈施

    而受持經典的佈施

    是法佈施

    是無相佈施

    在佛看來

    兩者所感得的福德

    和智慧沒有任何可比性

    所以本品的題目叫做

    “福智無比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