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纜鎮語錄 >禪師和小偷(附錄:漫談中藥保健(31))
    禪師和小偷

    禪師隱居山中,結廬而住,自耕而食。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做完了一天功課的禪師信步走出門,月下的山景,一下子吸引住了禪師。

    禪師沉醉其中,許久而歸。

    剛到門口,發現屋內人影晃動:原來有小偷在行竊!

    禪師知道自己沒有什麼東西值錢的,便佇立門口靜候小偷出來。

    空手出來的小偷,見禪師擋住門口,驚慌失措,呆在那裏。

    禪師溫和地對他說:撥感謝你趕了那麼老遠的山路來看我,但我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送給你。山中秋夜寒氣濃重,我看你衣着單薄,這件衣服送你上路吧!斳說完脫下身上的衣服,披到小偷身上,讓開一條路:撥走吧!夜深了,路上小心!斳

    小偷臉有愧色,落荒而逃走

    禪師望着月下小偷遠去的背景,嘆道:撥可憐的人兒,但願我能把天上的這輪明月送給他!斳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禪師打開大門,發現門口放着一件衣服,折得整整齊齊,用油紙包着。

    正是禪師昨夜送給小偷的那件。

    禪師收起衣服。

    這時,一輪紅日在山項了,禪師面對太陽,雙手合什,自言自語:撥我真的已送他一輪明月了!斳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古今醫家多解釋爲,天道,聖人都在修行它,而愚蠢的人也欽佩、佩服它。

    謬之千里!關鍵在這個“佩”字,讓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佩”是會意字,從人、凡、巾,本義是系在衣帶上的裝飾品(佩,大帶佩也。——《說文》),做爲動詞使用時,也多以佩戴裝飾品有關(古代君子,必佩玉。——《禮記·玉藻》、佩之金玦。——《左傳·閔公二年》)。聯繫到“聖人行之”,那麼,“愚者佩之”其實就是佩戴它的意思,或者說只是將它當作一種裝飾品而已。比方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人,說起宗教、說起修行,那是一個口燦蓮花啊,但是,你看看他的行爲,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甚至是背道而馳的,這就是愚者!

    再進一步往深裏想,“行”字無論是做爲修行或者行動講,都明顯具有一種自覺性和主動性,那麼“佩”呢,做爲裝飾品在行動中處於什麼狀態?大家想一想看,我們的舉手投足、或急或緩,它是不是都被動地亦步亦趨,被我們任何一個無意識的動作晃動着、搖擺着,甚至是翻滾着、扭曲着。所以,我想現在我們應該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天道這個東西,聖人會主動地去感悟它,並遵循它的指引主動修行自己,而愚人則是被動地、渾渾噩噩地一生被它推向生老病死、自生自滅的境地。用當代流行的話語來說,聖人是在生活,而愚人只是生存,與地位無關,與財富無關,只與一種靈性的覺悟有關。

    最後,簡單說一說“聖人”、“愚者”,關於“聖人”,我們在《上古天真論》中有關專門闡述,這裏不再贅述,簡單來說,聖人是我們凡夫俗子在當下可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而愚者可以泛指一切愚蠢的人,但無論是聖人還是愚者,在這裏應該都是一種泛指,因爲,如果非要對人進行粗暴分類,至少還可以有賢人、常人介於聖人與愚者之間,所以,我覺得,這裏的“聖人”可大致理解爲修行的人,而愚者則是餘下的其他所有人。而所謂“修行”的人呢,我是這樣理解的:相信一種先驗性的、非物質的存在,它纔是世界的創造者與主宰,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負罪而生的,我們一生所有的思想與行爲,都似赴一場趕考,爲的是下一次輪迴開始前的那場“審判”。事實上,這種來自於天道的能量,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命裏,我們修行的關鍵,就在於與這種能量建立溝通機制,並通過它參悟天道,在天道的指引下約束自己、一心向善,從而提升整個人生之格局,且影響下世。

    附錄:漫談中藥保健(31)

    五色之變與五味之美

    世間萬物,千姿百態,色彩斑斕,紛紜複雜,離我們很近,又離我們很遠。這麼難以把握的世間萬物難道真的沒有辦法把握嗎?我們的偉大先祖軒轅黃帝替我們向天師岐伯問了這個問題:

    帝曰:善。餘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慾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黃帝說:“講得好。我聽說天地之氣相合而生成有形的萬物。‘因變以正名’,又因爲天地之氣變化多端,所以萬物形態各異,並依據各自差異確定它們的名稱。天地間五運之氣和陰陽的變化,在萬物生成過程中,哪個作用大,哪個作用小呢,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黃帝這裏說“餘聞氣合而有形”非常重要。在後面的《寶命全形論》裏,說到人是怎麼產生的?岐伯就提出:“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莊子曾說過:“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任何萬物都是由氣相聚而成的。

    岐伯回答:“你問得很詳細啊!只是“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天極其廣闊,不可以推測;地極其博大,不可以計量。不過既然您提出了這麼一個神祕又深奧的問題,那就請讓我陳述其中的道理吧。“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

    自然界的草木生有五種顏色,但五種顏色的變化,是不可能看盡的;草木生有五種味道,但五種味道的醇美,是不可能嘗完的。這一句中的“勝”(shēng)要讀第一聲,的意思是“完盡”,我們在寫信時最後要寫一句“不勝(一聲)感激”,就是感激不盡,要是“不勝(四聲)感激”,那意思就不對了,有人還寫成“不甚感激”,那就是“我不是很感激你”,這不鬧笑話了?

    這裏五色的變化“不可勝視”是什麼意思呢?這裏要按照五行來理解,五色是青赤黃白黑,你永遠也看不完的,繪畫不就是五種顏色變化組成的嗎?然後各種不同的組合永遠也看不完。五味鮮美“不可勝極”,就是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可以調和成各種各樣的味道,是我們永遠也嘗不完的。

    這種觀點在《孫子兵法·勢篇》中已經說過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