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紅樓從遼東開始 >第二百零三章 民情
    聽到將軍的問話,在座的官員們。

    有意見,又沒有太多的意見。

    遼東的大戶,託蠻族的福,絕大多數都煙消雲散了。

    現在的遼左,就是一片白紙。

    不是唐清安冷血,視大戶爲敵人,見死不救,而是他救回來養不起啊。

    封建農業的社會,經濟本質上,還是以物易物的生態環境,田畝是唯一支柱型的生產資料。

    其餘任何行業,都不過是錦上添花。

    而田畝又是最呆板的。

    玩不出花樣來。

    十分就是十分,多一分都變不出來。

    大周不足百分之一的大戶佔了一半,甚至大半。

    百分之九十九多的百姓,就只能佔剩下的一半了。

    什麼良策,都挽救不了局勢。

    而張居正的清田,多出來的兩億八千萬畝新田,才叫做治到了根子上。

    還有一個海瑞。

    他也看到了這點。

    靠着頭鐵,不要命的在南方,逼着大戶退掉侵佔的民田,甚至他的恩人,不顧非議,連已經退休的閣老也沒有放過。

    可惜他資歷不足,在大戶們的辱罵聲中,落寞的下臺。

    大明中晚期,有這些名臣不計身後事拼命的爲大明續命,大周可沒有這等偉人。

    只有兩個活寶聖人。

    一個不顧朝局安危,一個和蠻族私通貿易。

    因此,唐清安有底氣向民衆分田。

    又正如鄭永廉所言

    隨着各地百姓達到一百七十萬人,官府在物資分配一事上,已經弊端叢生。

    見將軍偏向於鄭永廉,且衆人也拿不出辦法來解決,目前官府在分配一事上的困頓。

    除非增加衙門數倍的人手,可這一點又會導致官府人員臃腫,開支翻了數番等。

    所以最終,同意了鄭永廉的分田之事。

    爲官府屯田服役七年以上者,每戶十八歲以上,四十五歲一下者男丁,分田兩畝,其餘老弱婦孺分田一畝。

    對照現在的金州,鎮江,長白山東岸各地人口,平均一戶能分田十一畝。

    漁場,匠戶,軍士,同樣按照服役年限,七年後分田。

    且七年後,匠戶同樣出一丁,爲官府服役一個月,額外服役的月份,發放工錢。

    至於漁場,則不會放開。

    服役七年後,可以領取月錢,家中不用服役,也可以選擇退出漁場,歸家務農。

    不過相信不會選擇第二條,大概會留一丁,仍然在漁場做事領錢。

    爲什麼不放開漁場。

    衆官員疑惑的看向將軍。

    田畝都放開了,漁場爲何不放開,同樣可以從漁戶上收稅。

    “漁場不同於田畝,每條船隻需三五人,一年的漁獲,抵得上數百畝田收穫。

    且渤海黃海遼東灣風小,不像田畝受天時影響之深。

    雖各處島嶼的漁場,破殺,抹鹽,晾曬,風乾,收撿,冰窖,倉庫等,也需要不少人。

    但是這是咱們最大的憑仗,不管未來遇到什麼一時的挫折,都能高枕無憂。

    小書亭

    且漁場更爲容易管理,並沒有不可控的弊端,因此我的想法是,二十年之內,遵守朝廷的海禁不變。”

    衆人瞭然。

    還有更深的意思,唐清安無法對人言。

    如果歷史的慣性。

    大周國內未來民不聊生,他如果又能光復遼東,那麼遼東的田畝不光可以養活遼民,還能供給軍需。

    而漁場的收穫,就可以用來接濟國內之民。

    渤海,黃海,遼東灣,因爲有朝鮮半島作爲屏障,擋住了大洋上的迅風。

    因此這幾處海域,可以說是大周萬里海域中,風浪最小的海域。

    其餘地方就是想要學他,只有山東纔有此利,其餘各地都學不了,因爲風浪甚大,加上風暴不定。

    漁民出海,那就真是用命來出海了。

    一次,兩次,十次,上百次平安歸來,但只要遇到一次風浪,則十之八九船毀人亡。

    大小長白山海域一帶,島嶼無數,都修了漁場,都是各漁場的避風島。

    風險比其餘地方減少了至少百倍。

    不過這些未來的事,說之沒有證據,因此唐清安也就沒向衆人談了。

    最後,關於士兵。

    現在的士兵糧銀都是半餉,且估計未來幾年都無法全額供應,因爲目前的治下無力承擔。

    只能靠朝廷的供給。

    而士兵不光要上戰場殺敵,冒着生命的危險,如今還要月餉減半,當然要給更多的補償。

    士兵的家中,除了原來的分田十一畝,從月餉減半之年開始,服役一年,賞賜一畝田,最高限制十畝。

    也就是說,普通的士兵,不談平常的半餉,光服役十年,就能爲家裏得十畝田。

    那麼這些軍士家中,將會是二十一畝田,成爲各地的富戶。

    現在的大周,北方陝西各地因爲賦稅之重,導致民逃田慌,一二兩銀子就能買上田。

    可是在江南,哪怕徭役也重,但是一畝田能賣到十兩以上,而且還極難買到上田。

    如果三年後,真如將軍所言的稅賦,那麼金州各地將會是最好的地方之一。

    別說十兩銀子,估計就是十五兩銀子,也買不到上田,因爲沒人會賣。

    因此關於對軍士的田畝獎賞,不但彌補了對軍士半餉的弊端,反而能獲得所有軍士的響應。

    還有一層不名言的意思。

    在座的官員都能看透。

    家中十一畝田,再配十畝軍田,還有哪個士兵不對將軍忠心耿耿。

    士氣,忠心都有了。

    一箭三凋。

    分田之事,不是一日就能談完,其中的細節,每個人都在勘酌,最後用了三日,才敲定了分田。

    既然沒有了疑問,將軍府下發了公文到各地和軍隊中。

    一石激起千層浪。

    各地都沸騰了起來。

    哪怕最畏懼官府的百姓,都會向身邊的公差打聽,這是否是真的,一臉的惶恐。

    田畝。

    真要是自己能得十一畝田,就算自己死後,見到了祖宗也能臉上有光啊。

    自己可是爲子孫掙了一份家業。

    多少農戶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

    十畝田,多少百姓想都不敢想想的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