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在香江警隊的日子 >第184章 五臺山往事
    麗的電視是個賠錢貨。

    這是麗的呼聲公司深信不疑的事實,因此出售它是迫在眉頭,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

    在經過一番苦苦尋覓後,麗的呼聲公司終於在千里之外的澳洲,找了三家財團來接手。

    既然英資集團不敢接這爛攤子,他們又不想被華資來控制,那只有找這種沾親帶故的澳資。

    畢竟澳洲和英國是同文同種,也同屬英聯邦國家,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都是自己人。

    至於澳洲財團爲什麼願意來接手經營電視臺,相信麗的電視在表面上是做了一番功夫。

    他們對香港的電視市場根本不熟悉,對麗的電視的評估報告,他們大概也只看到表面的東西。

    麗的電視作爲一家老牌的電子傳媒公司,這幾年的聲勢,也算是經營得有聲有色,可圈可點。

    尤其是在這兩年,麗的電視和無線電視在競爭上日趨白熱化,雙方的勝負是有來有往。

    這種情形會給人的感覺有一種假象,雖然我打不過你,但至少也沒有輸得太多的。

    但是外行看熱,內行看門道。

    但是在座的幾人,都明白香港的電視市場現在的情況,並沒有外表看到的那般好看。

    哪怕就算是在五臺山的時代,香港電視行業的局勢也並非三分天下,而是一枝獨秀。

    收視份額佔比上,無線電視是佔7成,麗的電視佔2成,佳藝電視撿剩不到的1成殘羹。

    在佳藝電視倒閉後,其他兩家電視臺,都分食着不少佳藝電視留下的人才和資源。

    其中麗的電視撿的便宜最大,畢竟他們之前和佳藝電視有「聯劉抗曹」的經歷。

    佳藝電視的花旦米雪,打仔梁小龍、小生伍衛國等當紅藝員,都紛紛轉投麗的電視。

    同時還有「佳藝六君子」中的盧國沾和林旭華等大將,大部分人也被麗的電視接納重用。

    另外還有不少是從無線跳槽,或被掃地出門的人,他們不能回巢,只能加盟麗的電視。

    麗的電視吃了這顆佳藝電視的「還魂丹」,一下子功力大漲,自然想再與無線試比高。

    尤其去年麗的電視的製作的「大地恩情」,在收視率上,首次擊敗無線電視的「輪流轉」。

    在黃金時段的長篇電視劇上,無線電視從來沒有輸過,不料這次竟然被麗的斬下馬。

    這下真是風水「輪流轉」了。

    無線高層也覺得這部「輪流轉」晦氣,抽起改到週末播映,最後也逃不過被腰斬的命運。

    但是一時勝負,並不代表什麼。

    香港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格局,並沒有因爲麗的一部「大地恩情」,出現重大的轉折。

    無線電視依然可以憑藉強大的收視慣性,收視觀衆穩穩站着7成以上,幾乎毫髮不傷。

    麗的電視根本撼動不了其霸主地位。

    無線電視和麗的電視都是屬於免費電視臺,廣告費是電視臺的主要收入和運作資金。

    電視臺的廣告費的定價權,完全是要靠收視率來支持,收視率是爭奪廣告收入的本錢。

    雖說麗的電視憑藉這兩年的猛打猛衝、奮起直追,確實是奪回了不少聲勢和掌聲。

    但是在收入上依然難以挽回損失。

    香港去年的電視商業廣告支出總值約在6億港幣左右,無線電視獨佔七成,約4.2億收入。

    麗的電視拿下三成約1.8億港幣的廣告收入,即使如此,仍然是收支不平衡,入不敷出。

    電視臺龐大的固定費用、製作費、藝員和演員的酬金等支出,這通通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要不是有董事局成員旗下的公司一直在鼎力支持,麗的電視去年的廣告收入恐怕更是難看。

    在幾番談判後,麗的呼聲終於和買家談妥了交易條件,把這樁收購案呈送給香港政府批准。

    毫無意外,他們這次能夠把手中的61.20%的股權,出售給由澳洲三家公司組成的財團。

    此後,成立於1957年之麗的映聲(1973年易名爲麗的電視),將不再歸屬麗的呼聲公司。

    兩者也不會有直接的瓜葛。

    葉志明卻遺憾搖搖頭,“我並不看好他們這幫澳洲來的人,人生地不熟,他們能做什麼?”

    他又頗是意味地說:“何況現在的無線是邵爵士在主持大局,麗的處境怕是越來越難了。”

    邱達誠也同意他的看法,語氣不乏諷刺道:“這澳洲財團還以爲自己是猛龍過江,我看不過是羊入虎口。”

    李仁杰和崔智雲相互對視一眼,不約而同都露出一絲笑意,看來事情十分淺白化了。

    業內人士沒有誰對這澳洲財團抱有信心,畢竟連深耕香港市場多年的麗的呼聲都搞不定。

    而這幫澳洲財團似乎有點自視甚高,以爲自己是救世主,殊不知自己是往火坑裏跳進來。

    如果麗的電視臺真的有前景的話,早就被英資財團搶着要了,哪裏還輪到他們來接手。

    雙方本來就不是勢均力敵,無線電視是唯我獨尊的地位,對麗的電視就有壓倒性的優勢。

    尤其去年對方更是換了個滿級的大boss上來,這一局再玩下去,簡直是地獄級挑戰難度。

    這位邵爵士可是縱橫影壇幾十年的娛樂大亨,一人就可以頂半個麗的電視的資源了。

    電視臺靠自家簽約的藝員並不能包打天下,通常還要外借電視圈以外的影星來撐場面。

    前年就發生一件趣事,值得玩味。

    當時麗的電視自制的電視片集「天蠶變」播映,一度打得無線電視手忙腳亂、節節敗退。

    正當麗的電視想要高歌猛進,準備再下一城時,卻不料飾演主角的徐少強忽然失蹤了。

    雲風揚大俠,變成「失蹤大俠」。

    人們都想不明白,徐少強憑藉這套戲的角色,紅透東南亞,卻爲何此時忽然無端失蹤。

    原因無他,徐少強本身是邵氏公司演員,只不過那兩年外借給麗的電視去拍電視劇。

    而當時邵逸夫爵士是邵氏公司總裁,現在是無線董事局主席,不用想也知道是什麼原因。

    麗的和無線鬥了那麼多年,當然知道對手的強勁和厲害,因此纔會急不可耐地要賣盤走人。

    麗的呼聲公司手中握着這個賠錢貨,再晚走幾步,怕是要被拖累進無窮無盡的深淵。

    何況現在還欠着渣打銀行一屁股債沒還清呢,還不如趁早脫手,賣個好價錢,及時止損。

    此時不走,那更待何時。

    李仁杰微笑道:“說不定以後換個有實力的新老闆上去,能鬥得個旗鼓相當呢。”

    葉志明擡起眼看他,詫異問:“那你覺得香港有哪個有實力能和邵爵士鬥上幾個回合?”

    邱達誠忽然驚疑地問出來,“莫非難道是你們李氏有意收購麗的電視吧?”

    他的猜測並非沒有道理,因爲本身崔智雲就是麗的電視的股東兼非執行董事。

    在香港這個地方,如果要挑出有能夠和邵爵士影響力抗衡的人,那李鈞鴻必定是之一。

    邵爵士被稱作電影矩子,是因爲他在香港、臺灣、南洋的電影界的影響力,無人能及。

    邵氏公司全盛的時候,娛樂圈的大牌導演,當紅影星,莫不以自己身爲是邵氏人馬爲榮。

    他本身在娛樂界的人脈和地位,無人能敵,如今執掌了無線電視,那簡直就是如虎添翼。

    但是邵爵士的影響力只是在文化娛樂上,李鈞鴻卻是在政治和商界,有着極強的影響力。

    只看黃河實業的雄厚實力,以及在香港的經濟佔有的重要作用,就無人能夠望其項背。

    人家旗下隨便一間公司的年利潤,就足夠買下十個麗的電視了,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

    人家甚至都不用什麼特別打法,單單就是玩起銀彈攻勢去挖人,砸錢都能把對手給砸死。

    黃河實業有源源不絕的巨量資金支持,無線電視根本就玩不起這種金錢遊戲。

    而且李鈞鴻本身還是受香港政府信任的華人,不然又怎麼在港府機構中擔任多個要職。

    如果一旦李氏提出要收購麗的電視,相信港府就算內心再不情願,也不會出手去阻止。

    李仁杰對此只聳聳肩,但笑不語。

    對於是否要收購麗的電視,這就要視實際情況而決定,現在談這個時候還尚早了點。

    澳洲財團顯然沒有充分調查瞭解香港的電視市場的局勢,還以爲撿了英國人給的便宜。

    殊不知香港政府是借他們這個「大水喉」來度水,死馬當活馬醫,強行給麗的電視續命。

    等到澳洲財團控制了董事局,會發現根本無法改變現狀,而陷入某種惡性循環的死結中。

    他們很快會醒悟過來,麗的電視是個蝕本的無底黑洞的時候,必然會尋求機會,抽身而退。

    等到那個時候,香港政府纔會徹底死心看清事實,真正意識到只有讓華資財團參與,纔有可能扭轉局面。

    不然在佳藝電視倒閉後,麗的電視繼而再次倒閉,這一條罪狀必然是落在香港政府頭上。

    只有當香港政府感受到這種無形壓力的時候,那個時候纔是華資企業出手進場的好時機。

    今晚四人坐在香港最高建築的餐廳之上,享用這美酒佳餚,俯瞰着維多利亞港的夜色。

    只是這良辰美景,卻只談論俗物。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