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永樂大案 >第一百四十七章 朝堂爭辯(四)
    陳懋這話說的極狠,幾乎就是數落,這般以下犯上本是不可取,不過這也代表他已經做足了殺身成仁的準備,將這次視作助漢王上位的最後機會!

    羣臣也被他這番話震驚到了,奉天殿中氣氛極度壓抑。

    太子侍講,文淵閣大學士楊榮此時也不能再沉默,“陳將軍,當年諸位將軍追隨皇上奉天靖難,勞苦功高,自是大功一件,可當知武定天下文興邦

    國,你說嫡子立長不立幼是迂腐之禮,可知自周而始,它便是維護家國安寧的鐵律,縱觀歷朝歷代,因廢立太子之事生亂的例子還少嗎?你說太子殿下當年寸功未立,行不配位,那當年皇上靖難征戰,順天府是誰人堅守?皇上出征北元,又是誰人坐鎮京師,代理朝政,號令羣臣?太子殿下又有哪件事處理得不合聖意?”

    “這......”陳懋聞言一滯,一時間不知如何應對。

    論嘴皮子功夫,他哪裏是楊榮對手?

    但其實他是被楊榮的話給帶偏了,他自己方纔雖然說了一大堆,但好歹是由奉天殿刺駕案和漢王遇刺案展開的,但楊榮卻偏偏盯着他的“嫡子立長不立幼”和“太子無寸功”去說,半點不提案子。

    豐城侯李彬開口,“楊大人,嫡子立長不立幼也不見得都好,方纔湯大人提起唐高祖唐太宗,李某雖然少讀史書,但也知道當年李建成雖然有功,但大唐的大半天下都是太宗打下來的,唐高祖李淵若是論功立太子,哪裏會有什麼後來之事?”

    他也被繞了進去,去反駁楊榮的說辭,不過這句話一出口,湯宗瞬間瞪大了眼睛,心說漢王雖然有武臣支持,但卻要爲武臣所累。

    要知道,李彬口中的後來之事,就是玄武門兄弟相殘,李淵被逼的退位,當了太上皇。

    奉天殿後堂,原本躺在躺椅上靜聽的朱棣聞言猛然睜開了眼,坐了起來,面色兇狠的可怕。

    一旁的胡廣忙道,“皇上息怒,豐城候怕是失言了,非他本意。”

    奉天殿內,楊士奇果然立刻道,“楊將軍此言可是將太子殿下比作李建成,將漢王比作唐太宗,將當今皇上比作唐高祖?皇上若不換立漢王爲太子,就要有玄武門之變?!”

    李彬聞言嚇了一跳,瞬間一身冷汗,知道說錯了話,趕忙擺手,“你休要胡言,我可沒有這個意思,我只是說當論功立太子!”

    老實說,他在武臣中,也算是比較會說話的,至少比陳懋強一些,他剛纔的話也確實是想說“論功立太子”,所舉的例子倒也能佐證這個說辭,但佐證歸佐證,卻不見得恰當,就怕被人說隱喻。

    “豐城候,咱們是帶兵打仗之人,你在武臣中雖然算是能說道的,但跟楊大人這樣的大學士比起來,可是差得遠了,莫要被帶丟了性命!”

    殿外傳來一道威嚴的聲音,一箇中年人身穿武將獸袍,被兩個宮人攙扶着走了進來,羣臣見到他皆是驚訝,趕忙紛紛讓開道。

    這人身材高大,眼神中透露着凌厲,但面色卻有些蒼白,精神不是太好,顯然是久病未愈。

    “英國公!”陳懋和李彬等武臣見狀,趕忙上前親自攙扶。

    來人正是英國公張輔!

    這個人可了不得,陳懋是寧陽伯,他爹陳亨是涇國公,父子兩人都是靖難功臣,已經是難得,而這個張輔自己是英國公,他爹正是朱棣當年手下第一名將,靖難武臣第一功,勇謀雙全的榮國公張玉!

    一門兩公,非襲爵位,整個大明朝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張玉這個人一生頗爲傳奇,就如湯宗所言,他原本是前元的疏密知院,還曾隨元順帝逃亡漠北,後來歸附大明,因作戰勇猛,累有戰功,被太祖朱元璋送於朱棣做護衛,很受朱棣賞識,後來朱允炆執意削藩,朱棣發動靖難,張玉首先控制了北平城九門,打響了頭功,而後的大戰中,他又帶兵打敗了耿炳文、李景隆等人,相比於邱福朱能等先鋒悍將,他的足智多謀就顯得頗爲難得,是朱棣的第一愛將,只可惜他沒有親眼看到朱棣登上皇位,在東昌之戰中爲救朱棣,一人力抗數百人,格殺數十人,最終力竭而死,朱棣聞之,痛哭悼念,登基後追封張玉爲榮國公,爲靖難武臣中的第一功臣,多年來每每想起,深以爲責。

    虎父無犬子,這個張輔也是絲毫不讓其父,他被封爲英國公可不是因爲他父親,而是他也是靖難功臣,赫赫有名的悍將,最初是被封爲柱國、新城侯。

    永樂二年,安南陳朝外戚黎季犛篡奪了安南皇位,朱棣聞之大怒,於永樂四年命朱能爲徵夷將軍,張輔爲副將討伐安南,可惜南方的十萬大山可不似一望無垠的漠北,還未到安南,主將朱能就因爲水土不適病逝,張輔奉命接替了他的職責,歷時一年,踏平安南,改名交趾,成爲大明朝一個承宣布政使司,自唐朝滅亡四百年後,這塊要地重新被劃入華夏版圖,張輔也因此大功被封爲英國公。

    而此後的幾年,他又接連三次討平交趾叛亂,威震西南。

    但多年南征北戰,尤其是鎮守西南的那幾年,張輔也因爲水土不適,多有落疾,每每入秋,就極易發寒,於是自永樂十三年之後,朱棣擔心再次痛失愛將,便讓他召回,在京師靜養,任職右軍都督府都督。

    到現在的永樂十五年,邱福朱能陳亨等人皆已故去,武將中最具資歷的就屬這個張輔了,朝中威望極高,而且安南之戰,李彬陳懋等人都曾參與,在他手下爲將,對他極爲欽佩,他的話不敢不從。

    另外,他的妹妹還是朱棣的妃子,論起來,他還是朱棣的小舅子,屬於外戚。

    見到張輔到來,黃儼也是一陣驚訝,這等人物可怠慢不得,趕忙喚來下人賜座。

    湯宗楊士奇等人則是皺眉,要知道,張輔因爲久病,皇上特批他是不用上朝的,可他今日卻來了,這顯然不是來爲太子說話的。

    張輔比朱高煦大不了幾歲,兩人靖難時曾結下過深厚沙場情誼。

    “咳......咳......”

    張輔坐下,咳嗽兩下,看向羣臣,“諸位大人,帶兵打仗比不了在朝侍奉皇上,我等都是粗人,有些話說的是不夠妥帖,還望諸位見諒。”

    他首先以“我等武臣”告罪,自然說的是方纔豐城侯李彬的不妥之言,但卻沒有將他單提出來,就是爲了淡化他的罪責,讓羣臣不要因爲他的一句誤言而抓住不放,興起彈劾之事,爲求保他一命。

    不管有沒有好事之人會不會揪住不放,反正朝堂上不缺這種人,但現在面對張輔這位皇上器重的資歷老臣,衆臣當下也沒有人敢直言反對。

    都說武定國文安邦,打天下的時候,兵戈事多,武臣地位高,但打下天下,擅長帶兵武臣就會成爲隱患,所以要以文臣壓制武臣,地位反了過來,但是朱棣的永樂朝可不是這樣,他自己本就是好戰之人,縱然已經打下天下十五年,兵戈之事卻一點沒見少,光征戰漠北到現在就已四次,更不用說西南諸事,所以武臣的地位依舊很高,這點面子還是要給張輔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