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之神級操盤手 >第三百八十四章 試射前準備
    大鏟島,位於粵洲華南市,南山區西面的前海灣,是華南市的第二大島。

    整個島嶼的地理形狀如同一個鏟子,因此與鄰近的一塊小島嶼,和合稱爲

    “大小鏟島”。區域範圍,歸屬南山區管轄。而在大鏟島的沿岸,有一片尚未開放的大草地,這裏非常荒涼,沒有什麼建築,只有一個叫做

    “中穩沙場”的大型採沙場,專門爲華南市的建設提供建築材料。不過現在,那些採砂船、沙堆、高高的傳送帶和飛揚的沙礫,都已經全部消失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寬闊平整的土地。無窮大公司擬定的火箭發射基地,就修建在這裏。

    作爲火箭發射基地,其選址是非常重要的,不是隨便選一個地方都可以。

    它需要緯度低、海拔高、發射窗口好纔行。緯度低,可以利用藍星自轉的離心力,節省運載工具的能量消耗。

    海拔高,可以縮短地空距離。這兩項都具備,才能提高火箭發射的成功率。

    另外,它還需要天氣晴好,終年溫差變化小,這樣才能在一年中的時間裏,有更多適合發射的天氣,保證可以多批次的連續發射。

    唯一不足的就是,這裏沒有峽谷地形,對於安排各種檢測設備,會增加不小的難度。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華南市的經濟發展速度太快,靠近沿海的區域基本都被開發完了,想要找到一個既沿海,又擁有大面積堅實土地的地方,簡直難如登天。

    多番調研,最後還是在市政部門的推薦下,收購了這個採沙場,並向外填充了一部分海域,將大鏟島和採沙場沿岸連接起來,才勉強能夠用來作爲火箭發射基地使用。

    否則,他們都要考慮去其它省市選址了。華南市的緯度,只有二十四度,就地理位置來說,十分理想。

    它常年氣溫平均在25度左右,大多數時候風力較爲柔和,每年十月,到次年五月,都是最好的發射季節,其餘月份則不太理想,需要考慮到颱風的問題。

    無窮大公司總部,距離這個發射基地並不算太遠,只要不是上下班高峯期堵車,大約只需要半個小時的車程。

    國防科工委、總裝部的代表,到達華南市的時候,已經是四月一日。距離無窮大公司,第一次火箭發射,還有六天。

    這個時候,整個發射場已經完全戒嚴,不對外開放,甚至海面都隨時有漁政人員往返巡邏。

    在岸邊的不遠處,能看到一些修建不久的嶄新建築,以及一些穿着藍色工作服的人。

    這些人都是無窮大公司的技術人員。發射中心的外圍,有配套的飯店、超市等生活設施,和一些大型的軍工單位一樣,實行的是大而全的封閉式管理。

    陳偉東和陳杰、林澤巨、李主任幾人從黑色轎車上下來,緩步並肩而行,後面還有一些市政人員,電視臺記者跟在後面。

    這個時候,才早上六點多,太陽還沒有完全出來,但已經有些亮光,將遠處的海平面映照成金黃色。

    在基地正前方,高高的火箭發射塔,聳立在距離海岸不遠處的一片空地上,披着絲絲霞光,如同一個巨人,沐浴在朝霞之下。

    “天樞一號”火箭,靜靜的佇立在發射架上,潔白的火箭箭身,還沒有安裝衛星箭頭,在三級火箭的外殼上,幾個鮮紅的大字

    “華夏航天”,是那麼的醒目!然而,陳偉東卻站在最近的瞭望臺上,默不作聲的沉靜着,凝望着火箭.....實際上,無窮大公司的運載火箭項目,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順利。

    這個計劃在二零零三年立項,提交給國防科工委審批的時候,就有航天部門的相關人士,公開表示:堅決反對民營企業進入航天工業!

    理由很多,什麼關係到**安全,一旦發射失敗,影響國家在火箭發射市場上的聲譽,等等之類的。

    隨便一個,都能讓一般人無法承受。甚至,那段時間還有人在私下,對陳偉東發出了嚴厲警告,讓他好好了解一下,牟其中之類的

    “前車之鑑”,有些行業不是他想搞就能搞的。陳偉東聽完他的話,什麼也沒說,扭頭就走。

    他沒有找那個傳話的人爭論,面對這種威脅的語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技術上壓倒他們!

    經歷過重生,陳偉東已經無法容忍自由受到威脅。死過一次的人,無法接受自己受到別人的控制。

    同時,他也很難接受,重生以後還要受這種罪!這一切的一切,讓他更加堅定了烏托邦計劃的必要性!

    列目標、撥經費、找供應商、生產、組裝、發射,這種傳統的航天模式,弊端很多。

    更是因爲行業壟斷,外界對火箭發射技術,幾乎不瞭解,都是聽專家說很難。

    而那些撥下來的科研經費,也早就被固定的產業鏈,瓜分的一乾二淨。

    從一九七零年,到二零零五年,一共發射了七十多次。只看結果的話,可以說效率非常低。

    除此之外,如果民營航天企業,搞的比國營航天企業還要好,那麼航天部門將會被置於何地?

    還會有外國客戶,找國營航天企業採購發射訂單嗎?毫不誇張的說,幾十萬航天人的鐵飯碗,都會被砸的稀巴爛!

    所以,這是一個很現實,又無法避開的鄭智問題。如果不是無窮大公司的研究人員,多次闡述,發展民企商業化航天的必要性。

    加上陳偉東一再表示,火箭項目,會自負盈虧,這個項目才被不太情願的審批通過。

    否則,按照歷史進程。他們最起碼,也得等到十年之後,纔有可能鬆口。

    但那個時候,很多東西還追得上嗎?在一間戒備森嚴的廠房內,陳偉東他們登上了鋼架天橋,在上面,俯瞰那顆正在進行檢測的小衛星。

    不少人以爲火箭和飛船是兩回事。其實不是的,人們在電視機裏,看到大柱子一樣的東西,確實是火箭,但它的作用是把飛船送上天。

    而火箭頂端的那一部分,就是飛船所在。宇航員就是坐在裏面的。不過這是無窮大公司,第一次進行火箭試射,所以只准備攜帶一顆小衛星,用作收集科研數據使用。

    廠房內部,外面看似高大的建築,裏面其實是拉通的整體架構、通透的空間,從屋頂到地面,足足有七八層樓高。

    這樣的設計,是爲了在做衛星檢修的時候,有足夠的空間。其次,也是爲以後的大型桁架式衛星做準備。

    廠房左側,十來個穿着藍色衣服的技術人員,正圍在一個直立的空心圓筒周圍。

    圓筒的側壁是活動的,這個時候處於打開狀態,在圓筒的表面,噴繪着一面巨大的紅旗,還有重新設計過,識別度很高的無窮大公司圖桉標識。

    那些技術人員,遠遠的望着正在進行檢測的衛星,指着圓筒,嘴裏說着什麼。

    “那是什麼?”李主任好奇的問道。

    “那個是衛星倉,發射的時候,衛星就放在裏面,下面以托架支撐,以保護衛星不會因高溫摩擦而損壞,到了預定發射高度,艙門會自動打開,實現星箭分離。”剛忙完手頭工作,小跑過來的趙工,很專業的解釋道。

    一衆人從高處下來,李主任向那羣圍在衛星倉旁的工作人員走去,那些人也都認識他,熱情的向他打着招呼。

    通常一顆衛星,從設計到製造,標準流程下來,大約需要三十六個月。

    但無窮大公司非常講究效率,加上他們幾年前,就曾經協助空間研究院,設計製造過通訊衛星,還參與過多次火箭發射任務,所以現在自主研發,也不是完全沒有底子。

    在製作這顆相對簡單的小衛星時,就僅僅只用了五個月。那些研究人員,見到陳偉東他們,都沒有太大的反應,只是自顧的和技術人員討論着,幾天後的發射任務,如何保證一次發射成功。

    如果一切順利,那麼他們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發射火箭的民營企業!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