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再造大唐榮耀 >230章 朝廷爲何徵稅
    如今已是八月見底,離秋收越來越近,若不及早擬定賦稅數額,再及時派發下去,再趕上百姓秋收時徵收上來,今年朝廷可是要顆粒無收了。

    便是一個人,若一年沒有收入,都無法維繫生活,何況是四海天下的中樞朝廷。

    偏偏今年朝廷的支出還格外龐大。

    單一場鳳翔戰事,各軍的俸餉、賞賜、撫卹,加上購買糧食和草料的錢,加上徵調民夫們的工錢和傷亡撫卹……就已經超出了一百六十萬貫。若再算上這大半年來,外朝百官的薪俸,幾萬將卒的餉錢,發往京畿各地的救濟,或偶爾城池修繕、興建水利……

    杜讓能甚至都不敢去查看戶部的賬冊,至少,支出在兩百五十萬貫以上。

    而朝廷今年廢除了兩稅法,未曾徵收夏稅,於賦稅徵收一事也是至今未提,一分錢的進賬也無。

    全靠着往年的積蓄,和去年底天子分給朝廷的七成貢品,在勉力支撐。

    杜讓能偶爾閒下來,私心裏替天子叫屈。明明當今天子何等聖明,又節儉異常,從未因個人原因花費絲毫錢財,也從未向朝廷張手要過一枚銅錢,可換來的,卻是朝廷財政愈發困窘。

    過往的天子和朝廷是個什麼樣,杜讓能即便在私下裏也從不做任何評價,人心似鏡,他自己心裏明白就行了,然而那時的朝廷卻能年年有盈餘,反倒是如今朝廷振作,處處顯露出新的生機,卻又偏在錢財上虧額巨大……

    要填補虧額,不拖累朝廷振興的步伐,唯有儘快擬定賦稅,及早徵收。

    杜讓能也一直將此事視爲頭等大事。

    可上次他與戶部辛苦擬出了詳細的新稅條目,卻被天子否決了,而且還送來八字評語: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當做何解?

    杜讓能不僅與本部官員商議過,也曾請教過其他幾位大學士,最後大多建言,天子當是嫌稅額偏重,應減輕數目,輕徭薄賦。

    但杜讓能覺得不會是這樣簡單。

    當今天子見識高遠,屢有超出想象的創見,而且極其看重辦事效率,重實幹,若真是數目上的問題,直接批示即可,又何須送來含義不清的評語?定是另有深遠的考慮。

    且從民的角度來看,輕徭薄賦,不只是降低稅額這一條,諸如繳納賦稅的方式,便利與否,繳實物還是錢幣,等等,都有所關聯。

    再有,稅額的高或低,並非戶部一拍腦門子便決定了的,得根據朝廷的支出來算。若一味降低稅額,導致最後收入不低支出,拿不出錢財來,那朝廷還能運轉下去嗎?

    杜讓能絞盡腦汁也不得其要,看來,還是得勞煩天子。

    ……

    杜讓能事先做了他能做的一切,重新覈算朝廷開支,再統計出各地新抄上來的戶冊,還考慮了貢賦收入,最後又修訂了一次稅額。

    剩下的,便只能請示天子了。

    恰好這一日天子巡視外朝百官,於政事堂內小憩時,又有說有笑,看來心情正佳,杜讓能便趁機提出了賦稅一事。

    得天子允可後,再呈上他新擬定的賦稅。

    李曄取過來細細看過一遍後,只道了聲:“辛苦杜卿了。”便擱置一旁,暫不做評價。

    其實是迴歸租庸調,還是繼續施行夏秋兩稅,都不是一定的事。

    李曄也不會在這二者中糾結。

    很多問題,得從本質上來考慮。什麼叫賦稅?說到底,便是朝廷向天下百姓伸手要錢,其中涉及的無非三個問題:向誰收?如何收?收多少?

    真正值得李曄關心的是第一個問題,即向哪些人徵稅。

    可看完杜讓能的新稅法,顯然,他還意識不到這個問題,依舊是執着於稅種和稅額,在後兩個問題上打轉。

    李曄只得再提醒一下。

    但也不能直着說,得把該說的道理摻雜進去,讓他欣然接受。

    李曄望了一圈,除杜讓能,劉崇望與徐彥若同在,李曄便同時問向三人道:“我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朝廷爲何徵稅?諸卿可否替我解答?”

    “聖上過謙了。”

    三人互相眼色打量,都不敢輕易來答這個看似簡單、卻牽連衆廣的問題。

    還是由杜讓能來答:“臣試答兩句,若有不當處,望聖上矯正。朝廷乃聖上之朝廷,各司所務,代聖上治理天下也。既要治理天下,便有錢財支出,有支出,便要有收入,這也是朝廷爲何徵稅的緣故。”

    “杜卿所言,算是道出了徵稅的初衷。”李曄贊同後道,“這也是我想告之諸卿的。朝廷徵稅,非是爲了斂財,而是爲治理天下,造福萬民。”

    “臣等恭領聖上教誨。”

    杜讓能等三人齊齊離席拜道。

    李曄才又接着道:“若再細說下去,自先秦以來,對商賈之流多課以重稅,何故?士農工商,勿使商賈傷農也。那麼此種賦稅,便也有了勸課農桑之妙用,此亦可謂徵稅的緣故乎?”

    “聖上妙思,非臣等能及。”

    三人又齊齊讚道。

    其中尤以杜讓能感觸最深。他主司朝廷賦稅,自是對各式稅種瞭如指掌,天子所說,他也時常有感觸,但只是有了相應模糊的感觸,絕不能像天子這般用簡練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

    而且,若明白了稅賦的此種妙用,對於朝廷稅種和稅額的擬定,大有益處。

    未料李曄接着道:“我又時常想,我大唐國勢衰頹至此,是否也有賦稅上的原因。若非朝廷政令不當,斂賦失措,致使上下失衡,富貴者越富,貧賤者益貧,以致四海內竟無立錐之地,何故拋家棄子,鋌而走險?又何故四海動盪,乾坤顛倒?……是亦徵稅之緣故乎?”

    這一次的話題較沉重,三人雖再次感嘆天子所慮深遠,卻也不宜發聲讚頌。

    然後,杜讓能才覺得隱約不對,天子這話,似乎話裏有話……

    李曄這番話,主要便是說給杜讓能聽的。

    離開前,他又特意點了杜讓能的名:“課稅事宜,還得杜卿多費點心,儘快擬定出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