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第139章 頭頂大誥
    廟宇之中,神壇之上,站着的是泥塑的藥王孫思邈。

    神農,扁鵲,華佗,孫思邈等人都是民間流傳的神醫藥王,不過卻因爲地區的不同,所修建的藥王廟,供奉的也不盡相同。

    神壇之下,香案早就不見,卻而代之的是一張桌子,上面放着數十張鍥書。

    幾個彪形大漢在桌子旁邊站着。

    而在桌子面前站着二十餘名灌城鄉村落的百姓。

    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大宗族德高望重之人,或是長輩,或曾經讀過些書。

    不過此時的他們都驚慌不安。

    寧王相中他們的良田已經不是一朝一夕了。

    早些年間,寧王府的人便過來與他們溝通,但被他們拒絕,而這次,寧王府的人動粗了。

    他們的人衝入灌城鄉的田地中,直接毆打勞作的百姓,並給了他們兩個選擇,一個是搬出灌城鄉另謀出路,一個就是成爲他們寧王府的佃戶。

    土地寧王府要了。

    所給的銀錢卻少的可憐。

    這可是寧王。

    對於這些普通百姓來說,那是跟天一樣的存在。

    是皇帝的家人。

    離他們太過遙遠。

    正當百姓們想要認命的時候。

    官府介入了。

    聽說是從應天府來的官,巡撫,比知府還要大。

    這讓這些世代在此耕種的百姓燃起了新的希望。

    官府的兵丁將農田中的寧王府惡僕全部抓走,並且還有數百名的士兵常駐灌城鄉。

    這些百姓本以爲,官府會一直過問,不會放縱寧王府。

    可今日一大早,官兵竟然都撤走了。

    而寧王府的人也像是提前得知了消息,跑到村子裏面抓人,他們手中都帶着刀。

    這讓這些普通的百姓更不敢反抗了,只能眼睜睜的看着,這些人將他們村裏面管事的,德高望重的長者帶走。

    而村裏面的人想要出去報官,卻被那些惡僕阻攔,威脅。

    灌城鄉的百姓都暗歎沒有王法。

    或許,這個世道本就沒有王法,只不過說的人多了,大家也姑且相信了吧…………

    他們對寧王府產生了厭惡,對大明朝亦是如此。

    可他們又能如何,只能將這份仇恨埋在自己的心裏,告知自己的子孫,讓他們不要忘記。

    廟宇中的長者們,都知道他們接下來要面對什麼。

    衆人竊竊私語。

    都打定了主意,絕不能籤什麼文書,不然那應天府來的大官也不好過問了。

    不一會兒,門口的兩人也走了進來。

    這兩人這些百姓也都認識。

    官府的人是南昌府的知府馮石岐,而便裝男子就是專門給他們交接的王府小吏張洵。

    而這個張洵就是從灌城鄉走出去的秀才,屢次都無法中舉,便在寧王府中謀了一份差事。

    看到了知府馮石岐,衆多百姓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心,跌入了谷底。

    官府也怕寧王府,是拋棄了我們嗎?

    張洵站在木桌之前,看着驚慌的百姓們,輕笑着說道:“鄉親們不用慌,我將知府大人邀請過來,就是想給大家做個見證。”

    “這灌城鄉的土地,寧王府想要,你說,你們都是大明的百姓,怎能去對抗寧王府呢,這可不是順民了,弄不好頭上就安上了一個叛亂的名聲,被官軍剿了去。”

    “官府收的稅收,是三十比一,而給寧王府種地,有工錢不說,還有口糧,遇到什麼災荒年景,也不用像其他的百姓一樣,等着官府的救濟,官府救濟不過來,就成了流民,背井離鄉,這是爲鄉親們好的一件事情。”

    只要這些土地到了寧王府的名下,官府也沒有了徵收稅銀或糧食的權力。

    鄉紳大戶兼併土地之始也。

    馮石岐臉色平靜,他也知道,這樣對百姓們不公平。

    可他確實不敢得罪寧王府。

    在他看來,不僅是自己,就連朝廷也不敢在此時得罪寧王府。

    寧藩與皇帝一脈有些淵源,而當今陛下年紀還小,不可能對寧王府有什麼大的動作。

    只有自己幫助寧王將這件事情辦成,才能讓這次寧藩風波過去,解了朝廷的困惑。

    “賣田乃是背棄祖宗,我們不會這麼幹的,你們死了這條心吧。”人羣中一個青衫的老者大聲說道。

    他是這裏面年紀最大的人,已有七十餘歲,他知道自己若是不挺身而出,那麼這裏根本就沒有人敢反抗。

    “張三爺,說起來,你我還是同宗之人啊,你怎能看着你的晚輩爲難呢,不如你來帶頭畫押。”張洵輕笑着說道。

    “哼,做夢吧,我們張家村不可能將土地轉賣給寧王的,我們會往上告的,南昌府不管,我們就去應天府,應天府不管,我們就去順天府,告到皇帝那裏,我不相信,寧王能夠隻手遮天。”這老者吹鬍子瞪眼,反正就是一條老命,活夠本了。

    “知道的地方還真不少,順天府沒人敢管,應天府也沒人敢管,這寧王可是陛下的爺爺輩的藩王,又對他們家有恩,只要不是造反,再大明的地界上就沒有人敢管寧王府的事情,你這一把年紀了,這都不懂嗎?”

    站在一旁的馮石岐冷眼看了一眼張洵,想要說些什麼,卻沒有說出口來。

    “你,你這不孝子孫,幫着寧王府坑害你的同族同宗,你肯定會有報應。”說完這話,老者就開始氣喘吁吁起來。

    “你這老不死的傢伙,我是爲了大傢伙好,你再這樣冥頑不靈,纔會害死整個同宗同族的人,你纔是不肖子孫。”

    “大明的天下大了,哪一年,沒有幾個亂民亂黨的,我看啊,非要讓官府將這個亂黨亂民的帽子安在你們的頭上,你們才如意啊。”

    張洵的話說完後,老者心涼半截,他看向了知府老爺。

    可馮石岐還是沒有說話,算是對張洵所說話語的一種肯定。

    看到這裏老者徹底死心,氣血攻心,頭矇眼花,倒了下去。

    身旁的人趕忙上前攙扶。

    “張三爺,你沒事吧,沒事吧。”

    馮石岐看着於心不忍,只能閉上眼睛長長的嘆了一口氣。

    民不與官鬥。

    自古有之。

    而現在他們斗的是寧王。

    這些人都相信張洵說的話。

    誰會爲了一些百姓的生死,而去得罪權勢通天的寧王府。

    “來人,把張三爺拉過來,畫押。”

    “是。”兩名大漢聽完之後,直接走了上去,推開攙扶張三爺的人,將其拽到了桌子前。

    張三爺高喊:“你們還沒有王法了,還有沒有王法了,知府老爺,你睜開眼睛看看,看看寧王府的人是怎麼欺壓百姓的。”

    馮石岐聞言輕嘆,並無表態。

    “你不配當我們的父母官,我們一定會告你的,一定會告你的。”

    馮石岐聽完之後,終於開口說了一句話。

    “本官是爲朝廷着想,日後也會多多關注你們的日子,老丈,放心吧,寧王府不會虧待你們的。”

    “不,你,你與寧王府勾結,你根本就沒有想過要管我們的死活,你這個狗官。”

    “狗官。”

    “大明難道沒有天理了嗎,太祖爺在的時候,你們這些狗官都要被剝皮充草……”

    “寧王府,老朽就是這條命不要了,也要頭頂大誥,去京師敲響那登聞鼓,將寧王府,狗官都告了。”

    在明之前,百姓想要狀告官員,最起碼也要挨一頓板子,可在明朝,有德老人赴京面奏,即便沒有路引,各地官員也不得阻攔,還要相送,不然就是欺君的大罪,全家處死。

    這也是歷史上,皇帝第一次鼓勵百姓直達天聽,告冤訴官的壯舉。

    登聞鼓只要敲響,皇帝就必須要過問。

    這件事情,也有先例,所以百姓們都很相信。

    常數農民陳壽六,在洪武十八年,第一次的敲響登聞鼓,而朱元璋親自接見之,並賜予銀鈔二十錠,免除全家三年的賦稅徭役,而地方官吏都被肅清。

    “別說了,張三爺,再說你真沒命了。”張洵輕笑着說道。“趕緊按下手印。”

    笑話,你連灌城鄉得地界都出不了,怎麼去京師啊,就算去到了京師怎麼樣,見到了一個十歲的皇帝,上來就要告他的爺爺嗎?

    由一名大漢拿着張三爺的手,按上紅泥,再一張契書上重重的按下,張三爺本想反抗,可他又怎會是這些人的對手。

    當契書按好後,這張三爺便被丟棄在了廟門口。

    他有些呆滯,渾濁的眼中,蘊含了淚水。

    這都七十歲了,還要經歷這樣的事情。

    難道就不能讓我這馬上就要進棺材的人,在臨死之前,念一念故國大明的好…………

    “快點,大家將契書按好,就可以回家了。”

    衆人都認命了。

    第一個人走了上來,他閉着眼睛,見自己的手掌按在了契書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