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觀 >第453章 大清挖黃河、水淹七軍!
    “諸位這三條路,你們看着選吧!”

    錢珏鄭重其事。

    “一是爲大清殉國,雖然晚了一點,但是真的想不開,本官也不攔着,畢竟諸位當中還有一些是滿洲官員。”

    “二是棄官而去,濟南離威海衛不遠,諸位大可到威海衛乘坐荷蘭船渡海而去,但有一點需要提醒諸位,現在海外各地大多是大明土地,最好就逃去歐羅巴!”

    “三是安守本職,等着大明朝廷派人來接管地方。到時候也許會給咱們安排一個小一點的官,再不濟也就是丟官回家吧!”

    錢珏倒是給底下的人安排的明明白白,而且還特意提醒那幾位滿人官員......殉國趁早,跑路也要趁早!

    這樣的上司,還真是周到和貼心啊,底下的官員還能說什麼呢?

    唯一的缺點就是,第一條是死路,第二條肯定要被加荷蘭人胡里奧送去澳洲挖礦,第三條生死不明,屬於是賭一把,但不管咋樣,只有這三條路了。

    話音一落,錢珏便急匆匆地走了,因爲他手裏有一封納蘭明珠給他的密信。

    能從被大明收服的京城送出密信,那說明了,他的靠山還沒倒,信裏的內容他大致猜到了,無非就是讓他配合大明罷了,但有了這封信,他錢珏就是撥亂反正的新朝功臣!

    ......

    皇上投敵,大清沒了的消息,風一樣的開始在直隸、山西、山東、河南、淮北等處傳播開來了。

    而且這還不是什麼小道消息,而是用明發上諭的形式發出去的降表抄件,滿漢雙語,還用了皇帝之寶,雖然這個大清皇帝之寶看上稍微有點瑕疵,但是送抄件的公公、侍衛都對,降表抄件上的滿文也沒有問題。

    還有一些警惕性比較高的官員還跟着送抄件的公公、侍衛,還有隨行的護軍打聽京城的事兒。

    打聽到的事情都很可怕!

    首先京城肯定是淪陷了!

    不僅京城淪陷了,連附近的天津、永平、遵化等州府,也都淪陷了。

    其次,康熙被俘也是肯定的!

    不僅送降表的公公、侍衛、隨從可以證明,飛快跑路的旗民旗奴或是在北京營生晉商,也都親眼看見或是聽人說起他們的皇上被裝在一個籠子裏面運出京城!

    於是,大清治下徹底亂了,所有官員都在準備自己的後路,只有少數頑固派還在硬撐。

    比如大清名臣、水利專家、河道總督靳輔,漢軍鑲黃旗人士。

    從1677年開始,他便專門開展治理黃河的任務。

    他一聽到大清沒了的消息,做的第一件就是會同地方官吏,督兵趕到徐州府的碭山。

    爲什麼來這裏呢?

    因爲碭山小地方大歷史,地理位置險要。

    史書上對它的描述是這樣的:芒碭山雄屹與前,黃河襟帶於後,古爲汴京齒脣,徐淮門戶,素有九州通衢、天下要衝之稱,是安徽連接歐亞大陸橋的唯一通道。

    1168年,南宋將領杜充爲了阻擋金軍南下,導致黃河決口,致使黃河分流,其中一支直奔單縣之南,虞城、碭山之北,這就是黃河流經碭山的開始,從此以後,黃河和碭山的命運緊密地相連,開始了風雨飄搖的日子。

    爲了攻擊明軍,竟然不顧徐州數十萬百姓,悍然決口黃河碭山潘龍集段,水淹整個徐州府一帶的水系。

    幸好,此時已經過了雨季,不是河水最爲充沛的時候,但畢竟是黃河之水決口,哪怕是小決口,依舊將本就低窪的整個徐州府一帶淹沒。

    幸而錦衣衛提前探得消息,再加上大明皇家海軍派出了一些小船隻支援,才使得汪顯武的北伐大軍損失不是太慘。

    北伐大軍被洪水吞沒近一千五百餘人,軍糧損失慘重,實乃新大明討伐大清以來,最爲慘重的一次。

    最爲慘烈的是徐州府城外、京杭大運河沿岸的城鎮、村莊裏的百姓,有上十萬人家園被毀,上萬人被洪水沖走,數千浮屍水面,而徐州府城內,幸得城牆阻擋,水勢上升較慢,但也死傷數千人。

    一時間,整個徐州府一帶,屍橫遍野,處處哭聲。

    而且,最關鍵的是,糧食沒了,洪水退去之後,馬上便面臨着饑荒和瘟疫,只怕到時死的人還要更多。

    靳輔自知理虧,事成之後,便投水自盡,以此殉國,實乃惡徒,大明上下,徐州上下,恨不得生啖其肉。

    靳輔的這一決口,確實達到了他們的目的,明軍不得不暫緩北上進軍了。

    而徐州知府遲熇率親信逃竄,碭山知縣沉永裕率領鄉紳百姓開徐州城投降明軍。

    雖然是不費吹灰之力地佔領了徐州府城,但也接過了一個巨大的包袱。

    不過,大明軍隊在以汪顯武爲首的將領率領下,組織營救。

    數百船隻四處搭救落難百姓,並將城中被淹百姓移往高處。

    碭山知縣沉永裕倒算爲百姓考慮的清官,對於韃清如此做派,不顧百姓故意決口黃河,異常失望,又看見大明將士對待百姓甚是關愛,便率領徐州鄉勇,配合大明將士,維護城內治安,積極安撫、營救百姓。

    因而,沉永裕被任命爲徐州知府。

    要知道,徐州水災一向嚴重。

    歷史上,從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至咸豐五年(1855年)間,黃河流經徐州二百年間,徐州境內共發生黃河水災六十餘次,平均每三年就發生一次。

    而徐州府一帶在四年前便發生過一次黃河決口,受災嚴重。

    四年前遭災後的徐州,直到現在還沒恢復過來,又遇此次洪災,衆百姓本以爲沒了活路,不想在大明進度的積極賑災下,甚至將軍中的兵糧也拿了一半出來賑災,活人無數,徐州安一帶的百姓活命無數。

    於是乎,鄉野間奔走相告,人人憤怒韃清的殘暴罪惡,稱道大明的寬厚仁慈,善待百姓,一時間,大明聲勢大振!

    老百姓嚮明軍提供韃清軍隊的情報,各地駐防塘汛哨兵,被鄉勇俘獲扣押,交送大明軍隊處理。

    待洪水退去,駐留在徐州府城一帶半個月的大明北伐軍,在新任徐州知府沉永裕的幫助下,加入了二萬餘名忠誠度爆滿的徐州青壯充當後勤力量,一路隨行,往北征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