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月5日,地下城的總體設計方案就確定了。

    由京市的國家科學院總部負責整體結構的設計,江城、龍城、山城、海城等地的分院負責重要細節上的設計。

    最終確定,地下城採用分艙建構、靈活連接的方式。

    每一個地下城,都由無數的艙體構成的。這些艙體,功能各不相同,生活類有住宅艙、生態艙、模擬艙,生產類有養殖艙、種植艙、工業艙,此外還有科研艙、能源艙、倉儲艙等。

    地下城的所有艙體,都參考航天飛行器的建構模式。

    每一個艙體,都有單獨的維生系統。哪怕出入口被堵死,裏面的人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也依舊可以生存。

    因爲不需要被火箭送入太空,沒有重量限制,所以每一個地下城艙體的大小都比航天飛行器艙體要大得多。

    哪怕是一個小型住宅艙,都可以容納300人居住,相當於一棟住宅樓。

    至於大型艙體,更是可以模擬地表的環境,在穹頂上安裝了LED燈屏幕,完全模擬末世前天空上的日升月落。

    這種大型艙體,一般作爲學校、廣場、體育館、休閒場所的載體。

    14天前,當地下城的設計方案公佈後,人們看到這些地下城艙體的概念圖後,都安心了不少,覺得地下的生活也是可以不錯的。

    在設計構想中,地下城分爲4層:

    第一層,在地下50米以上,包括地表,是災變前就有的普通地下設施所在地,也是地下城的出入口,還可以採集地表的太陽能、風能等能源;

    第二層,在地下50~500米,是地下城的主體,是地下農業、工業、醫學、地下生態圈等艙體所在地,也是人們都居住區;

    第三層,在地下500~2000米,是地下能源循環帶,抽水儲能、壓縮空氣發電,調儲地下熱能等;

    第四層,在地下2000米以上,是深地科學實驗室、深地資源開採。

    現在主要建設的,只是第二層的50~100米。

    對於第一層,宗旨是儘可能不建,直接用災變前建好的。

    而第二層的100~500米,則等到地下城一期建成後,再慢慢挖。

    至於第三層、第四層,目前都還只處於設想中。

    地下城建成後,地表的所有天災,不管是極寒、極熱,還是颱風、暴雪、洪水、海嘯,就都對地下城沒有影響了。

    只有地震會影響地下城。

    但科學家們也早已想出了對策,合成了一種流體,作爲地下城的保護層。

    這種流體,是由特殊的粘稠液體和特製的粉末狀固體組成的。

    其密度高、粘性強,減震效果和保溫隔熱的效果都很好,耐高溫、耐腐蝕、耐磨損,而且還導電。

    將其包裹在地下城艙體外部,或者把地下掏空後,先注入這種流體,然後再放入地下城艙體,都可以很好的保護地下城免受地震影響。

    除此以外,這種流體的導電性,可以輔助無線電力傳輸技術的應用。

    只要地下城的核心能源艙完好無損,就可以通過這種流體,給所有艙體輸送電力。

    因爲這種流體導電,又可以防止地下生物侵入地下城。

    最重要的是,通電之後,這種導體會產生一種磁場,在另一種特殊設備的牽引下,會牢牢的吸附在地下城的艙體,不會下沉,也不會上浮。

    哪怕是地層斷裂,只要牽引得當,水滴石穿之下,這種流體的形狀也不會被破壞。

    就算泥土沙石誤入其中,也會被其強大的聚集性碾碎、排擠出去。

    因此,只要不斷電,地下城就會永遠被這種流體保護着。

    地下城的設計,不是憑空產生的。

    在災變之前,就有人做過這樣的設想。

    只是通過“愚公計劃”,將這種設想具象化了,並且還結合了當前災變時代的現實條件。

    設計中用到的所有技術,都最少處於預研階段的技術。

    第二層運用的技術,更是全部是都已經研發出來的、現成的,拿來就能用,不需要再花時間去研究。

    這也是總體設計方案這麼快就能確定的原因。

    地下城總體設計方案確定以後,又經過十幾天的全國考察,最終選定了第一批地下城,在龍城、江城、山城、海城4個地方。

    這4個地方,無一不是資源豐富、人口密集、工業齊全的地方。

    國家的計劃是,先舉全國之力,建設這第一批的4個地下城。

    建成以後,再看情況,建設第二批地下城。

    最終,讓地下城遍佈全國,且通過地下交通網絡連接起來。

    然而,唐梨知道,不但沒有第二批地下城,就連這第一批地下城,都沒有完全建好。

    在明年3月的大海嘯中,海城地下城在就快要建成封頂的時候,被大海嘯摧毀。

    之後的末世中,就只剩三大地下城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