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變 >第351章 南下準備(二)地方存留問題上
    塔讀^小說APP@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這個存糧問題很是嚴重啊。

    朱載壡知道現在還沒有爆出來,是因爲很多事情被積壓了而已,而且現在京倉內海有一點存糧。

    但是按着這個消耗來看,整個帝國崩壞時間的到來是不會太短的。

    不單單是糧食,更有錢的問題。

    整個嘉靖就是轉折點,邊防的錢糧問題極爲突出。

    到了二十八年的時候,整個軍餉,還只是九邊的軍餉,不算上京軍和其他軍隊,就已經由原本的五十多萬石,一路飆升到了二百三十萬石。

    這個數據是很恐怖的,而且增速也太快了,差不多五倍的增幅,讓帝國現行的財政體系根本是喫不消的。

    所以嘉靖,也就是父皇研究出了一種新的戰術,那就不滿餉,甚至於拖欠軍餉。

    這就很惡劣了,因爲這會直接造成邊防戰鬥力的整體下滑,本身內地衛所兵已經廢掉了,大明的體面也就靠邊軍來撐腰了。

    正德年間,像是內地很多次民變,都是需要調動邊軍才能完成鎮壓的。

    首發&:塔>-讀小說

    現如今,自己的父皇還高出這麼一個花樣來,這是認爲帝國崩盤還不夠快嗎??

    不過,說歸說,朱載壡也知道這件事不能太怪嘉靖。

    錢糧問題,又或是收不上稅一直是帝國,每一個大一統帝國需要面臨的大難題之一。

    就算是自己現在也是如此。

    自己日後事想要打造一支十五萬的軍隊啊,朱載壡的野心可不單單隻有浙江新軍和神樞營這兩支部隊。

    但是若是想要養十五萬的軍隊,不算長夫,那起碼要有十萬匹馬吧,當然不可能都是戰馬,這裏面有着大比例的馱馬,因爲機動性必須要提上去,所以十萬匹對於十五萬人的軍隊來說,已經是最低配了。

    但就是這樣一支低配的軍隊,朱載壡也自己在內心計算過。

    這每年固定下來的消耗也是極大的。

    這每年餉銀差不多就要三百二十五萬兩,因爲士兵待遇,朱載壡還是有些看重的,糧食差不讀要一百一十萬石。

    還有飼料九十七萬又兩千石,飼草兩千一百六十萬捆。

    而這還是每年的固定支出,還不算上那操練的費用,購置武備的費用,甲冑衣物這些不說,單單一支上好的穿甲箭,就需要銀五分,而一張弓更是需要二兩銀子。

    錢啊,還是錢啊。

    現在自己錢銀空餘那是通過抄家養肥豬的方式得來的,這可不是細水長流啊。

    像是應天府留屯諸衛的設置,這是節流的方式,也不能算是開源。

    只有等到考成法結束之後,將整個南方官場梳理一遍之後,才能進行土改。

    土改,纔是賦稅的根本啊,哪怕是後世,也一度是農民交公糧支撐起了整個國家的前行。

    農民,一如既往是整個民族當中最爲偉大的存在!!

    但是這是後路啊。

    現目前不動徵收體系的情況,想要讓中樞變得稍微寬裕一些,那就是地方留存問題。

    讓中樞有錢,讓地方沒錢,從而更好地推行新政的改革。

    塔讀^小說APP@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當然了,這樣做可能會造成地方上經濟無法發展,乃至腐敗等問題,但是朱載壡不認爲這些銀子在地方上能發揮多大作用,最終還是填入了那些地方官的腰包。

    這樣讓中樞變得緊巴巴是一點都不對的,大一統國家爲什麼要存在,就是爲了集中力量辦大事。

    但是明朝從一開始建立的時候,就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個點。

    明朝的地方留存錢銀可是遠遠大於後世那滿清韃子的,這就讓明朝在處理危機的時候很難發揮全力啊!

    所謂地方留存,其實就是存留。

    大明建國以來,所有州府縣的各類賦稅,都是分爲兩個部分,按着每年的春秋二季上解到中樞的那一部分賦稅叫做起運。

    剩下的賦稅則是地方上的存留了!

    而這存留部分,在明朝一度佔到了一半多,中樞所收上的錢銀不過三分之一。

    而明朝的賦稅又是以黃冊爲基準,是有着定額,地方上多了,那麼中樞就會少,原理就這樣簡單。

    這其實也說明明朝的中樞對於地方上的掌控力度是遠不如過往的朝代的。

    但是佔大頭的還是隨從皁隸折銀。

    這一點,朱載壡之前也講過,那就是這一部分的折色銀子是用來給官員發俸祿的。

    因此不要再說明朝官員們怎麼窮了,這樣那樣的收入加起來,可是多得很。

    而且還不算灰色收入,這隨從皁隸折銀,可是受朝廷默許的啊。

    誒,這幫子文官啊!

    這兩種收入加起來,已經超過了田賦,成爲了地方財政上的主要支柱。

    嘖嘖,這兩種都是地方財政充裕的原因之一啊。

    因此地方上的錢可遠比中樞要來的充裕得多啊。

    “你們都先等等啊,孤先寫份題本給父皇。”

    朱載壡的聲音在這時響起。

    首發&:塔>-讀小說

    也不是朱載壡不禮貌,而是朱載壡突然想到這個點,自己必須要寫下來,他現在已經不太相信自己的腦子了。

    自己現在已經很容易忘記事情了,上天啊,自己十八歲都沒有啊。

    “諾——”

    帳內的衆多將領面對這個要求自然是沒有不答應。

    隨後朱載壡也就不耽誤,直接坐回桌前,抽出一張磁青紙開始寫了起來。

    這大明的財政啊,主要分爲田賦,鹽課,鈔關稅,以及其他雜七雜八的稅種,又分屬於不同的衙門進行掌控。

    這是非常非常混亂的,不過朱載壡暫時不想去動這中樞內部的財政體系,他要改變中樞與地方的財政分配體系。

    他打算要向嘉靖建議,通過改變地方留存問題,來試圖建立一個相對高度集中的財政體系。

    其他稅種還好,都是有着專門從中樞下派到地方的衙門進行直接的徵收。

    但是田賦不一樣,它是由省州府縣徵收的。

    第一步就是明確預算,也就是具體明確出各地存留部分的具體額數。

    各省在每年冬季要對本省內部的開支做出一個預算來,而後交給戶部審覈,這一步朱載壡打算稱呼它爲冬估。

    這冬估必須要具體到各縣當中,而實際操作起來也不算太難。

    因爲每個縣的固定支出其實已經很明確了。

    一般啊,一個縣就那麼幾項支出,一是官俸,各種典吏儒學都算上去,一年差不多在二百多兩銀子。

    二是飯補,各縣當中的辦事人員,包括門子,庫丁,鋪司,更夫,吹手,皁隸,馬快,民壯,禁子等等,一般來講在一百五十人到兩百人之間,這一項也不過是一千二百兩銀子左右。

    三是文教,文廟關廟祭祀,行香,鄉飲酒禮,縣內廩生的孤貧糧衣銀,時憲書銀啊也不過二百兩。

    四是驛站支出,這一項算是比較大,但是因爲有着攤派制度,官府所支付的錢銀,一個縣,朱載壡估計也不過三百兩銀子。

    這樣一來,一個縣的銀子不過二千來兩。

    而一個縣按着均值來算,各類賦稅加上,上萬兩是有的。

    也就是說畢竟上留存在地方上賦稅部分一般在兩成便可了!

    而原本地方上存留的賦稅,普遍多在四成以上,那麼這多出來的銀子去哪裏了?

    是入了各地的府庫嗎?還是入了各地官員的腰包呢??

    當然了,這各省的情況不一樣,所收上的賦稅額數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