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變 >第353章 南下準備(四)經濟概況
    不過說起這鹽政來呀。

    朱載壡倒是想起了之前的一件事。

    當即便喚來一個貼身侍女,等到那女官一進來,朱載壡便直截了當地對着她問道,“對了,孤之前所說的約見各地富商的事怎麼樣了。”

    “回殿下的話——”

    那貼身侍女先是施施然行了個萬福禮,而後對着朱載壡彎腰低頭回道,“殿下,那無錫的三位商賈前幾日便已來到南京城。”

    “呃??孤怎麼不知道??”

    朱載壡聽到那幾位商人前幾日來了,頓時有些驚訝,驚訝於自己怎麼不知道這個消息。

    “殿下——”

    那貼身侍女聞言像是有些難以說出口,先是擡眼看了眼朱載壡,而後嘴脣翕動間,好一會纔回道,“殿下,那消息,前幾日已經...已經...”

    “噢噢——”

    看到那貼身侍女的反應,朱載壡頓時恍然,看來自己這腦瓜子是不行了啊。

    “好了,那就讓他們幾個人立刻來見孤吧!”

    “諾——”

    這大明啊,其商品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了。

    很多後世都一直存在着的地方性商人集團,都是在這個時期開始逐漸形成的

    像是後世的晉商,徽商,關陝商人,閩浙海商,龍游,武安,洞庭等商人集團都在整個大明的南北方活躍着。

    這其中啊,尤其是北方的晉商,南方的無錫湖州商人最爲有名。

    他們這兩個羣體啊,足跡遍及全國,田畝之獲,布帛之需無所不販!

    對於這兩個商人集團啊,朱載壡的觀念是不一樣的。

    先說那晉商,朱載壡實在是不感冒,甚至有種想要剿滅他們的意願。

    不單單是因爲他們在之後的歲月當中投靠了那滿清韃子,當了看門犬,引路狗,更要緊的是這幫子商人不是很嚴格的商人,而是官商。

    這些個晉商在明朝又被稱爲老晉商,要知道這商人的地位在建國之初可是很低的地位,而這個老字在當時可是對於人的一種尊稱啊。

    如今在晉商前面加上一個老字,實在是有些微妙啊,這其實的原因就是因爲他們晉商往往是家族一體,家族當中有人做生意,也就必然又有入朝做官。

    像是之後的張四維,還是王崇古,這些人對於整個晉商的快速崛起都助力很大啊。

    正是因爲有着這些當官的親戚們在,他們晉商才能壟斷整個北方的鹽引,乃至糧食運往九邊的生意。

    後者糧食的暴利就不多說了,明朝皇室每年兩百萬兩的金花銀就是靠着買賣糧食得來的。

    但是這鹽業更加暴利。

    不說嘉靖年間,就說說朱載壡後世所熟知的萬曆吧,那時候整個大明的人口已然超過了一個億,甚至能多出幾千萬來。

    這樣一來,整個民間所消耗的食鹽,一年下來,差不多能在二十五萬噸,當然了,這個噸也是按着後世的標準來的。

    而南方的鹽一斤大概是一錢六分,換成制錢會更貴一點,因爲晚明時期大量白銀才涌入,才造成了銀價貶低的現象。

    那麼整個鹽業這一塊的的價值在兩千五百多萬兩。

    而那些鹽引多少銀子??才五分銀子一斤,這是近乎三倍的價格槓桿啊。

    官府和那些鹽商們都賺到了錢,但是這一切的成本和後果都由底層百姓買了單,這是何其的不幸啊。

    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何時才能不苦啊!

    兩千五百多萬兩的銀子,哪怕那些晉商只得了三成,也有着七百多萬兩銀子啊!!

    果然,賺國家的錢是最好賺的,這一點被這幫子蛀蟲一般的晉商給玩出花樣來了。

    因此,朱載壡對於這些個晉商羣體是絕對沒有好的感官的。

    但是對於江浙一帶的商人羣體,朱載壡的感官還是相對不錯的。

    而且他也願意藉助這些商人羣體進一步完善之後的開關事務,畢竟開關之後還要搞外貿。

    而這外貿就是商人的事情了,雖說自己通過鯨吞大量官員的家產,在整個應天府獲得了大量的商業,但是這些積累比起整個龐大的江浙財團還是不值一提的。

    哪怕是後世,那位微操高手,也是依靠着江浙財團的力量才能夠獲取對於大半個中國名義的控制權。

    所以朱載壡倒是有些期待與那無錫三位商人的會面了。

    打一批拉一批,維持一種平衡,關於這一點,朱載壡已經開始慢慢有所感悟了。

    那無錫的幾位商賈,也就是安國、鄒望、華麟祥三人。

    雖說從事的行業不同,但是或多或少都跟鹽業扯上關係,這也是爲了朱載壡會在講述鹽政的時候突然想到那與商人會面的事。

    朱載壡計劃着利用自己手頭上皇店與那三位商人建立一個聯盟

    那些晉商不是有着官方這個身份嗎?

    但是若是那幫子江浙商人能跟他合作,那麼朱載壡能給他們的更尊貴,那就是皇商!

    這些江浙地帶的商人也是富裕得很,甚至在嘉靖年間,還超過了北方的晉商。

    當時嚴世蕃在盤點整個天下富人的時候,整個商人入選了七個,剩下的十個則是文官,藩王乃至內宦了。

    那七個商人其中三個是晉商,而剩下的四人全部都是南方的。

    這南方的商業啊,除了靠鹽業之外,還有着三大產業,當然這是要拋開茶葉的。

    那首推的則是絲織業了。

    整個大明的絲織業,幾乎都在南方地區,又以江南一帶和四川出名。

    這四川的絲織業啊,基本上被蜀王所壟斷了,也出不了大商人,最多就是代表蜀王的買辦而已。

    但是江南不一樣,雖說有着織造局,但是這官方的絲綢製造能力還是比不上民間的。

    朱載壡若是沒有記錯的話,這官府的三處織染局,有着織機一千八百六十三張,工匠七千零八十二人。

    而像是南京內織染局,每個工匠,一年的年產量才能做出一匹來。

    整個三大局加一塊也很少。

    那麼更多的絲綢是靠民間的。

    別的不說,就說這應天府,就有着兩千一百四十張織機。

    整個江南,據朱載壡的保守估計啊,差不多在三萬多張以上。

    在整個江南,一年差不多就能產出近五百萬匹絲綢。

    而整個大明,估計在八百萬匹以上。

    這一匹就算十兩銀子,整個絲織業也有着差不多八千萬兩的產值。

    其中還有上佳品質的,像是雲錦之類的,價格更高。

    而這龐大的產業也催生出了極富有的個體。

    就像輯裏絲作爲胡絲當中的極品,就是南潯所產的。

    朱載壡在後世聽到過一個故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說是那整個湖州城啊,就算加在一塊,都比不上南潯的半個鎮。

    並且那裏還用動物的大小來進行劃分商人們的家產。

    正所謂四象、八牯牛、七十二狗。

    哪怕是最低級的狗,想要入選啊,都是要求這家產有着三十萬兩。

    記住,這三十萬兩隻是入門的門檻。

    至於那底層的大象,則是需要百萬兩白銀以上才能稱得上大象。

    這種傳聞,朱載壡是相信的。

    因爲各大織造局其實還會署理整個運河邊上乃至長江邊上的重要鈔關。

    就像是蘇州織造管轄的滸墅關,單單這一個鈔關啊,每年能收上來十九萬一千一百五十兩銀子啊。

    不過這筆銀子主要是爲了供養那幫子宗親,也就是朱載壡的親戚。

    這一點實在讓朱載壡生氣,真是一羣又一羣的蛀蟲啊。

    另外,第二個產業便是棉布紡織業。

    這一行業,在朱元璋時期就已經很鼎盛了,發展到如今,已經到了頂峯時期。

    那松江,也就是後世的松江,便號稱買不進盡松江布。

    單單他這個地方所生產的每半年就能達到三十萬匹以上,這一部分都是供應官府的。

    因爲兩京戶部每年都會在春夏時期各購買三十萬匹藍棉布。

    又比如在蘇州,也就是張居正現在所待的地方,那裏有一家汪益美號,單單這一家,在整個天下的銷售量,能達到極爲驚人的百萬匹!!

    而且整個江南地區,有着大量的村子之所以後來演變成城鎮,就是靠着紡織業。

    就比如那嘉興府當中的王江涇鎮,整個鎮子,一萬多戶人家,有着差不多七千多戶都是不務耕作,而是專門紡織!

    又像朱載壡之前所去過的孝陵衛,那裏一帶也有着民戶專門就是織剪絨的。

    甚至於在北方也是紡織業極爲發達的,當然還是集中在山西。

    果然,這山西在明朝真的是一塊寶地啊,正所謂西北之機,潞最工。

    整個北方能拿出手的就是潞綢。

    在當時就有着南淞江,北潞安,以衣天下的傳言。

    這一棉布產業,朱載壡估摸着,也能達到整個絲織業的產值。

    這第三個產業,那就是陶瓷業了,單單景德鎮的官窯,便有着差不多三百座,一年所能產出的瓷器大概在四萬六千擔。

    但是記住,這還只是一個地方的瓷器產量。

    整個南方的窯口何其之多啊,江浙,福建,兩廣,四川,湖南湖北都是。

    這三大產業就支撐起了整個南方商業的大半江山,再算上其他的百工技藝。

    真是應了那一句話,天下財貨聚於京師而半產於東南!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