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末:從渾河血戰開始 >第二十一章 射擊方法
    在嚴亦飛的鳥銃旗隊每人都有了堪用的武器之後,他向盧慶瑜描述了一下定裝紙殼子彈的樣式,聽了嚴亦飛的敘述之後,這名深諳火器的技術型軍官立即在心中有了思路,在笨拙的誇讚了他的上官之後,就頭也不回的跑去研究這個思路了。

    所謂定裝紙殼子彈,就是把定量火藥和鉛製的彈丸一起裝入一個防水的紙製彈筒之內。使用時只需用牙把紙殼咬開,把裏面的火藥倒一部分到發火池裏,再把剩下的火藥和彈丸用通條塞到槍管裏就可以射擊了。

    口口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使用紙殼子彈的鳥銃兵,嚴亦飛估計能把射速提高將近一倍,也就是射速可達到每分鐘兩發以上,甚至像盧慶瑜這樣的火器高手,可以達到三發每分鐘。這就使鳥銃兵們能夠打出足夠密集的彈雨,即使面對騎兵的衝鋒也不再是軟弱無力的了。

    而今天來到這校場之中,就是因爲盧慶瑜向嚴亦飛彙報,已經成功的製作出了這定裝紙筒子彈,於是嚴亦飛讓他帶了衆鳥銃兵前來試驗。

    盧慶瑜帶領他的手下排成了縱向三排的一個隊列,每排九人。射擊時採用紀效新書裏所著的射擊要領:“凡鳥銃手,須眼看兩照星,銃去不動手,不轉頭。前手託銃架中腰,後手開火門,即拿銃架後尾,人面妥架尾之上,用一隻眼看後照星對前照星,前照星對所打之人,用右手大食指撥鬼向後,鬼入龍頭,落在火門,藥燃則銃響。”

    而射擊方法則按照嚴亦飛的要求,採用了三段射擊法,也叫做更番疊進法。具體是由三排火銃手成爲一個小隊,先由最前面的一排火槍手射擊,射擊後退至隊伍後方專心裝填彈藥。然後由第二排士兵上前開火、後退。最後是第三排,以此類推。三排鳥銃手交替裝彈、開火,使原本射擊一次需要一分鐘甚至更久的火繩槍效率提升三倍,又近似於歐洲的半迴旋戰術。

    其實此時大明軍中鳥銃手常用的是另一種射擊方法,名爲番遞法。這種方法在嚴亦飛的火器旗隊中也有應用。

    這種射擊方法最早見於景泰元年,提出者王淳于在《京營束伍法》中寫道:

    訪求太宗皇帝舊制,參爲束伍法。神機槍三十三人。其中前十一人放槍,中十一人轉槍,後十一人裝藥;前放者即轉空槍於中。中轉飽槍於前,轉空槍於後。裝藥更疊而放,次第而轉。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三十三人爲一組,分爲三組,第一組射擊,第三組裝藥,第二組負責傳遞槍枝,持續下去維持火力的不間斷。

    在嚴亦飛前些日子在毛文龍書房中借閱的一代軍神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也提到過:

    初謂銃手自裝自點放,不惟倉卒之際遲延,且火繩照管不及,每將火藥燒發,常致營中自亂;且一手託銃,一手點火,點畢且託之,即不中矣。令炮手另聚爲伍,四人給炮四管,或專用一人擎、一人點放,二人專管裝藥、抽換其點火,一人兼傳遞,庶無他失,可以成功。

    讀者身份證-563743675

    當然戚繼光選擇番遞法和明朝後期軍隊戰鬥力大幅衰退有關。明朝後期將領慣於將軍餉大量用於蓄養少量精銳的家丁,而軍戶制度下普通士兵則成爲將領的農奴,平時多忙於爲將領種地納糧。所以出現嚴重訓練不足的狀況,再加上貪污腐敗,匠戶生產的火器粗製濫造。從戰場經驗可以看出,由訓練不足的人射擊鳥銃,很容易胡亂放槍,輕則浪費彈藥,中則發生炸膛自己受傷,重則造成戰場大敗,所以還不如由少數的精銳施放,其他人只負責裝槍遞槍。

    其實三段射擊法和番遞法各有優劣之處。在區域不大的地方,比如城牆之上或者是屋內,隊伍無需移動,那就適合使用番遞法。而在野外防禦作戰時,番遞法則不如三段式射擊法;在需要持續射擊時,番遞法無疑更有優勢,但是面對騎兵攻擊需要短時間火力輸出,番遞法的火力就只有三段射擊法的三分之一。

    所以在嚴亦飛看來,其實最適合的方式就是兩種戰術都進行訓練,然後將領根據戰場時機選擇合適的戰術。

    對於這次試射的效果,嚴亦飛還是基本滿意的。可以看到,在使用了定裝紙筒子彈之後,各鳥銃兵的射速都可以提高到每分鐘兩發,待練習熟練之後還可以進一步提高。不過嚴亦飛也發現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鳥銃射擊的一些問題。

    首先是此時使用的火藥,在射擊時會產生大量的煙霧,在三排鳥銃手每人射擊兩輪之後,他們陣列前方的煙霧就已經開始影響他們的視線了,這個問題需要十九世紀發明無煙火藥之後才能夠解決。

    其次是鳥銃自身的問題,那鳥銃也就是火繩槍,火繩槍顧名思義就是利用一根曾經浸泡在硝酸鉀或者類似溶液中,能夠緩緩燃燒的火繩去點燃火門內的黑火藥,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

    那根長長的火繩就導致了橫向兩名鳥銃兵之間的距離不能太近,至少要保持將近一米,也就是大半步的距離。否則就會相互碰撞導致火繩掉落或者熄滅。而距離過遠就會導致射擊時火力密度很低,尤其在前方被煙霧籠罩的情況下,射擊的火力密度對於最終戰果的影響尤其巨大。

    這就需要研製燧發槍去解決,其實就在幾年之後,也就是是崇禎八年,南京戶部右侍郎畢懋康,就以燧石槍機代替火繩槍機,製造出了自生火銃,也就是中國的第一支燧發槍。

    相對於現在在用的鳥銃或是火繩槍來說,燧發槍或是自生火銃的優勢極爲明顯。除了火銃手們可以不被那條長長的火繩束縛動作,彼此捱得更近,極大的提高了火力密度之外。當然此時,對於嚴亦飛而言,研製自生火銃對於他而言還是一個遙遙無期的事情。他也就不再爲此而煩惱。

    第二天,也就是天啓元年五月初九日,嚴亦飛帶領所部,從廣寧出發,前往三岔河口,作爲先遣部隊,與前來接應的遼東水師會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