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歸晉 >第391章 羌族政策弊端
    閻行是痛醒來的,他的胸口被張飛捅了好幾個傷口,其中一個是貫穿傷,張飛還讓人拎着他在君軍陣中表演,羞憤交加之下加上傷痛他直接昏了過去。

    等在醒來他發現還是在自己的軍帳裏,不過確實換了主人。

    閻行帶着六部聯軍三萬多人被張遼、趙雲、太史慈和張濟四部突襲,苦戰兩個多時辰,楊秋、馬玩戰死,閻行。候選被擒,程銀、梁興兩人帶着殘兵圖爲而去。不得不說涼州這些叛軍也是沙場老兵,戰鬥意志還是比較頑強的,三萬多人在失去主將的情況下一直戰鬥到損失大半才選擇投降。

    進攻方損失也不小,其中損失最大的是進攻最勇猛的張繼部,不過好在他軍中大部分是涼州兵,現在的俘虜足夠他就地整編。張濟也毫不客氣,先從中天選騎兵,將自己的騎兵增加到四千人,然後再補充步兵,剩下的再交給趙雲押送前往狄道。

    六部聯軍在首陽慘敗的消息隨?着梁興和程銀帶着殘兵逃回金城而傳到了韓遂二中。韓遂得知了消息也是大喫一驚,他聽聞過衛宣軍厲害,但成家父子的首戰大捷讓他放鬆了警惕,現在看來成家父子顯然早就被朝廷軍隊拿下了,不然那不可能朝廷四部兵馬同時出現在距離狄道一百五十里的地方。

    雖然如今金城中尚還有一萬多步騎兵,但光是依靠這些兵馬肯定是受不住金城的。所以韓遂一面安撫程銀、梁興,一面給錢給糧食讓程銀、梁興二人回去自己原來的地盤募兵。同時韓遂派人給馬騰和羌族各部落送信求援。

    讓韓遂以外的是衛宣也並沒有乘勝追擊,四部兵馬在首陽一直徘徊不前。韓遂當然不知道衛宣在想什麼,歷史的經驗告訴他涼州的主要問題並不是當地漢人,而是羌族,要解決兩週的問題就要解決好羌人的問題。

    隴西、金城往西武威、酒泉、敦煌往南的廣大區域都是羌人盤踞。

    兩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存續時間較長的大一統王朝,兩漢的國力也是非常強盛,所謂“強漢盛唐”,強大如匈奴,被漢朝打的遠遁漠北,漠南無王庭。“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也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整個民族都以漢作爲民族的名字。

    然而,東漢王朝居然和羌人進行了長達百年的鬥爭,最終也沒有解決羌亂的問題。羌人不論從人口數量,文明程度以及戰鬥力都比匈奴差得遠,東漢爲何卻被羌人拖垮了呢?

    衛宣曾經將這個問題子啊軍事會議上提出來過,賈詡、戲志才、郭嘉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因爲時代的侷限很多事情真相掩蓋主了。曠日持久、消耗巨大的漢羌百年戰爭,並不爲人所熟知。

    羌人本是和匈奴聯合,漢武帝打擊匈奴後,鑿通西域,切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繫。漢宣帝時代趙充國就對屢次犯邊的先零羌進行就地打擊,漢光武帝時代的馬援亦是如此,當時漢朝國力強盛,對付小小的羌人自然不在話下。

    第一次羌亂,發生在漢和帝時期,雖然小規模的叛亂很快被鎮壓,但羌人卻此起彼伏,前後持續十餘年的時間。東漢朝廷爲了鎮壓羌亂,在帝國邊境屯兵二十多萬,消耗二百四十多億軍費,幷州、涼州幾乎被掏空。

    第二次羌亂,發生在漢順帝永和之後,羌人當時的叛亂波及東漢西北大範圍地區。幷州、涼州、幽州、冀州都受到侵擾,朝廷再次耗費八十多億進行平叛,暫時穩定了局面。

    第三次羌亂,就是衛宣這一代人所熟悉的漢桓帝、漢靈帝期間,張奐、皇甫規、段熲“涼州三明”的名號響徹西北,然而國家仍然耗費了四十四億。持續近百年,耗費幾百億軍費,然而實際上羌亂從來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不但羌亂沒有解決,在涼州、幷州等地,卻出現了韓遂、馬騰、董卓這樣的軍事強人,他們?要不割據一方,要不就禍亂朝廷。這幾個軍閥當中不少乾脆就直接是羌族人充當士兵。爾後,就出現了涼州叛亂,東漢朝廷也就此被墜入了深淵。

    毫不客氣地說東漢朝廷在羌族問題上是應對失措的。

    公平地講東漢國力並不弱,爲何始終沒有能夠解決羌亂問題呢?衛宣認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東漢的建國形勢。衛宣認爲東漢的國力不如西漢,最重要的一點原因是因爲西漢建都長安,而東漢建都洛陽,具體詳細引述如下。

    自先秦至秦國統一六國,中國先民的活動範圍主要在黃河流域。西部上游武力較優,東部下游文化、經濟更發達。西漢建都關中長安,東方的文化、經濟不斷向西部輸送,與西方武力相凝合,繼而從長安向西北延伸。這就是西漢驅逐匈奴,開拓西域的根源。

    西漢的立國姿態,是協調的、動的、進取的。反觀東漢,其立國姿態常是偏枯的、靜的、退守的。究其主要原因,因爲東漢建都洛陽,東方的經濟、文化不再向西移動,也不免於轉弱。東西兩方人口密度不調節,社會經濟容易發生動搖,因此小小的西羌之亂,成了東漢的一大痼疾。

    基於這個經驗,衛宣覺得自己如果掌握了朝廷大權應該將首度遷徙到晉陽,因爲我大漢民族主要的威脅始終還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如稀罕開通西域那樣說不得還能來建立一個北方都護府。

    第二,東漢中央政府之內耗。東漢中後期,由於皇帝短命、夭折,外戚、宦官輪流掌權,導致朝廷陷入巨大的紛爭,不是皇帝聯合宦官殺外戚;就是士大夫聯合外戚謀誅宦官,最終衍生出兩次“黨錮之禍”,東漢整個朝廷陷入巨大的分裂!甚至出現了袁紹這樣的四世三公之後竟然帶着家奴屠戮皇宮的壯舉。這是對皇權極端藐視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的事情。和袁紹兄弟比起來,其實武夫董卓帶兵進靜止後可是謹慎得多。

    另外,儘管屢戰不利,東漢中央仍堅持從關東調兵鎮壓,而不就近啓用涼州豪傑,這未嘗不是鎮壓羌亂花費巨大的重用原因。棄涼州、內遷邊民之議因東漢擔心涼州豪傑造反而作罷,仍清晰地反映出東漢內部東西的嚴重隔閡及關東朝廷對關西豪傑的忌憚。現在衛宣採取拉攏馬騰打壓韓遂也是急於這個考慮,涼州還是得依靠一部分涼州人。

    第三,漢族官吏對於羌人的剝削與壓迫。東漢朝廷在平定羌亂的過程中,居然多次有人提出捨棄涼州。並將涼州邊民全部內遷,而且朝廷所用涼州地方官吏多爲關東人(太守令長,畏惡軍事,皆以素非此土之人,痛不着身,禍不及我家,故爭郡縣以內遷。

    東方的護羌校尉、地方郡守長官既然多位東方人,所以對於羌人多所壓迫和奴役。羌人“數爲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故致反叛”,“?時諸降羌布在郡縣,皆爲吏人豪右所徭役,積以愁怨。”不但官吏欺壓羌人,郡中的漢族豪強也奴役羌人,所以造成民族關係緊張。

    奴滿地爪牙,東漢卻被羌人拖入泥潭,不能說是國力不行或者羌人太強,只能說是東漢自身應對失策!

    要解決涼州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解決羌人問題,而羌族部落衆多,大部分是崇尚強者,這也是韓遂和馬騰以及以前的董卓能夠在涼州喫得開的主要原因。現在衛宣來了,當然要給韓遂機會,讓他聯合大部分羌族與自己來一次決戰,一戰擊潰羌族就能夠震懾羌族幾十年,如果再派遣一些能臣武將鎮守於此,涼州就應該能夠和幷州一樣恢復安寧。

    韓遂當然不知道這些,他的使者頻繁地進出羌族各部落,大部分羌族都派出了自己族中的青壯來支援韓遂。

    金城附近,每天抵達的慶祝少則兩三千,多則四五千。

    看到這些逐漸聚集的羌族人,韓遂的心裏總算安心了一些。

    儘管朝廷軍隊看起來來勢洶洶,但長途跋涉到金城也差不多是強弩之末了。當他們得知要面臨的是和他們數量差不多甚至超出他們的清一色騎兵的時候,相信衛宣和其他各部主將的表情都會很精彩。

    唯一讓韓遂有點擔心的是馬騰方面一直沒有動靜,雖然韓遂和馬騰偶讀派遣了質子在長安。但馬騰似乎更親近庶長子馬超,這一點韓遂是知道的。

    韓遂覺得馬騰這樣是成不了大師的,如今大漢朝廷已經分崩離析,衛宣看起來強大,但同樣得不到關東羣雄的支持,只要自己等人在這裏將喫住,衛宣肯定會很快退兵。

    當然韓遂也是有私信的,儘管閻行生死不知,但他自己的兒子和女兒還有家眷都在金城。這裏遠離長安卻臨近羌族,想要將家眷藏起來也是一件很容的事情。這樣等於他立於不敗之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