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史上最強太子 >第398章 官吏無別,逢進必考
    若是別人,朱元璋絕對不會如此發問。

    很簡單的道理,歷朝歷代,看出科舉弊端的人多了。甚至,科舉的考試形式、考試內容,歷朝歷代都是逐漸變化的。

    但是,誰把科舉的弊端完全解決了?

    只能說,兩權相害取其輕,人們在“察舉制”和“科舉制”中,選擇了弊端沒那麼多的“科舉制”。並且,儘量減少“科舉制”的弊端而已。

    但問題是,現在和朱元璋討論的是朱標啊!

    “文武雙聖”之姿,折服大儒宋濂、劉基,土地改革,種痘之術,甚至剛剛準備制定《海外國民法》的朱標!

    朱元璋對朱標,還真是抱着極大的希望!

    朱標也沒讓他失望!

    朱標道:“兒臣準備,通過三個方面來解決。其一,咱們要解決的,是考什麼的問題。考策論,肯定是不行的。寒門子弟,有書讀就不錯了,哪裏有機會接觸那些實務?但是,光考經義也是不行的。皓首窮經,終歸不過是個書呆子而已。”

    “標兒的意思是?”

    “兒臣以爲,咱們可以考三門,每門總分一百。三門總共分數,就是進士考試的總分數了。朝廷按照分數從高到低,進行錄用。”

    “具體,考哪三門呢?”

    “其一,儒家經義。在這裏,兒臣有個私心,請朝廷以天元學爲總綱,進行考試。”

    所謂“天元學”,就是朱標、劉伯溫、宋濂等人,將“天理說”和“元氣說”結合起來,創造的儒家新學問了。

    最大的特點,是推崇“格物致知”,重視實踐。

    現在,宋濂爲國子監祭酒,國子監學生的世界觀就是“天元學”。

    而成爲國子監學生,就是大明當官最便捷的途徑。

    能當官誰不愛啊?

    所以,“天元學”早就成爲了這個時代的顯學,風靡大江南北。

    現在,朱標直接敲磚釘腳,讓這“天元學”成爲儒家經義的考試總綱。

    想必如此一來,那些士人們重視讀書人輕視匠人,重空談輕實務的風氣,能減少許多,對朝廷對天下都大有裨益。

    當然了,此事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效果——不學習“天元學”就不能當進士,就不能當官。學了天元學呢?以後的大明的進士們,就都成了朱標徒子徒孫了。朱標再推行什麼改革,誰敢反對,那就是欺師滅祖!以後各種政令推行起來,絕對事半功倍!

    朱元璋對此當然大力支持。

    他還有一個理由:朱標之前只是有“文武雙聖之姿”而已,現在卻是向着“文聖”前進的節奏!朱元璋這個當爹的,能不支持嗎?

    朱元璋道:“很好,就按照標兒你說的辦!孔子在讀書人中地位太高,恐怕不好取代。但是,孟子麼……咱本來就看他不順眼了。什麼‘民爲貴,君爲輕,社稷次之’!什麼‘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是人說的話嗎?從今天開始,我大明的官學,就是你和幾位老師所創的‘天元學’了。來日,把孟子的牌位取下來,你弄個亞聖噹噹!”

    “呃……”

    好吧,朱元璋心中第一觀念,還是保住朱家的萬年江山。

    朱標也不爭辯,繼續道:“其二,就是考數學。禮樂射御書數,君子六藝麼,想必讀書人也沒好的理由拒絕。”

    “其三呢?”

    “考歷史。以史爲鏡,可以知興衰。”朱標道:“兒臣以爲,一個既熟悉歷史,又懂數學的人,即便不通實務,也能很快上手,融會貫通。而且,這些人如果科舉無望,無論是種田、經商、還是做工,都要比尋常百姓強一些,不算爲了科舉,蹉跎了歲月。”

    朱元璋微微點頭,道:“有道理。咱如果早就知道什麼‘指數’的問題。當初,也就不會險些鑄成子子孫孫一直分封的大錯了。不過啊,標兒……”

    “父皇請講!”

    “你這三門,單獨拿出哪一樣來,都毫無問題,說得過去。但是,綜合起來……儒家經義,在科舉中的分量如此之小,你就不怕天下那些讀書人反對嗎?”

    朱標微微一笑,道:“朝廷這麼多年,不開科舉,那些讀書人想當官都想瘋了,有多少人敢爭多爭少?還有最關鍵的,朝廷可以加恩啊!”

    “如何加恩?”

    “唐朝進士科,錄取人數甚少,不過是幾十人而已。宋代進士人數衆多,一科兩三百人。最多,達到了六百人之多。如今,朝廷一科取兩千人如何?”

    “那怎麼行?”朱元璋着急道:“宋朝之亡,一大原因,就是冗官太多。朝廷三年錄取兩千進士,哪有那麼多官位給他們做?”

    朱標胸有成竹地道:“父皇不是一直憂心,那些進士不通實務,不大堪用嗎?兒臣以爲,進士初爲官,不必爲官,可爲縣中小吏。他們在小吏的位置上磨個兩三年,如果確實能幹,再行升遷。如此一來,。豈不是什麼實務都通了?什麼情弊都懂了?”

    “那就更不行了。哪有讀書人,願意做小吏的?小吏污濁不堪,以敲詐勒索百姓爲能事。歷朝歷代,無不鄙視小吏,連科舉都禁止他們的子孫參加科舉!”

    朱標反問道:“父皇既然知道,小吏污濁不堪,以敲詐勒索百姓爲能事,難道就不想改變嗎?咱們不如從三方面規定,其一,允許小吏子孫,和尋常百姓一樣,參加科舉。其二,所有官員小吏,犯了國法,禍及三代,不準子孫參加科舉。其三,從今以後,非進士得中,不能爲我大明小吏!如此一來,誰還能說小吏污濁?小吏盡忠職守,百姓們也大有好處不是?”

    “但問題是,小吏收入低啊!人家寒窗苦讀十年,怎麼願意做小吏?”

    “那就加俸祿!小吏喫不飽,還不是要敲詐勒索百姓?現在,朝廷有足夠的財力,給小吏增加俸祿以養廉,讓他們過上基本體面的生活。”

    “還有……還有……”

    朱元璋連說了幾個“還有”,還真沒想出什麼了。

    讀書人不願意做小吏,不就是一個名聲不好,一個收入低嗎?只要規定,進士初入仕途,必須從小吏做起,小吏還能名聲不好?至於收入問題,以大明現在的財力,完全可以解決。

    還有最關鍵的。

    朱元璋赫然發現,之前科舉的幾個弊端,經這麼一折騰之後,已經消失了。

    科舉進士不通實務?先從基層小史幹起不就行了?

    科舉進士,也能通過同年、同鄉、師生、姻親的關係,盤根錯節?那是進士的人數太少!人數多了,誰認識誰啊?

    另外,就是各省文人水平差異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要解決也很簡單。南方、北方確定名額,分別錄取不就行了?以後,大明佔領了新的地區,還可以定個海外榜嘛。

    甚至於,朱元璋還想到了,這個方法的一大好處——擴張!

    如此一來,沒有比大明的讀書人們,更盼着大明開疆拓土了。因爲,進士太多了,帝國不擴張,他們怎麼有足夠的官位,進行升遷啊!而且,只要帝國新佔領一個地區,就可以拉出大量的地方官吏,建立基本的統治。不必像上次對付吐蕃那樣,緊急抽調國子監剛畢業的學生湊數了。

    另外,朱元璋還發現,原來他擔心的那些察舉的官員互相勾結,根本就已經不成問題了。

    很簡單的道理,面對海量的、經過實務歷練的,科舉官員的衝擊。即便朱元璋不拉偏架,那些察舉官員也過不了幾年就會潰不成軍。留下少量的察舉精英,與科舉官員互相爭競,也不是什麼壞事不是?

    “所以……”朱元璋總結道:“標兒你的意思是,三科取士,取消官吏之別,逢進必考?”

    其實,朱標所說,其實就是後世華夏的文官制度了。

    朱標道:“父皇英明。不知父皇,以爲是否妥當呢?”

    “不得不說,標兒你這一策,既救了十幾萬條人命,又爲我大明的長治久安,添磚加瓦啊!”朱元璋微微點頭,道:“咱讓中書省、六部,商量一下,制定一下細節。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很快就公告天下。我大明第一場科舉,就從今年開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