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史上最強太子 >第421章 開天闢地,民無徭役
    沒錯,今日主持這場早朝的是朱標。

    爲什麼呢?

    明面上的道理非常光明正大:朱元璋最近身體不爽,讓朱標主持幾天早朝。

    真正的原因呢?其實就是朱元璋倦政了。

    事實上,從洪武七年除夕那天,就露出了苗頭。朱標還興致勃勃的,和朱元璋商量中南半島的事情呢。朱元璋已經決定放下國家大事,和朱標一起去微服私訪了。

    以後,朱元璋倦政的情況越發明顯起來。

    洪武八年的時候,一個月總有那麼兩三天,朱元璋身體不爽,讓朱標代爲早朝,乃至於處理奏章。

    到了洪武九年,這種情況愈演愈烈,達到了一個月四五天的程度。

    當然了,一個星期只休息一天,不休息的時候一天工作十二三個小時,朱元璋依舊稱得上“勞模”一名。

    但毫無疑問,和他之前的勤政比起來,朱勞模的確是墮落了。

    其實想想也不奇怪,現在的洪武九年,相當於歷史記載中的洪武十三年。

    而在歷史記載中的洪武十年,朱元璋發動胡惟庸案後,就命羣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啓皇太子處分,然後奏聞”,命令朱標“日臨羣臣,聽斷諸司啓事,以練習國政”。

    換言之,朱元璋幹掉了宰相胡惟庸後,卻用朱標做了一個大號的宰相,小號的皇上,替朱元璋處理國政。以至於留下了朱元璋“以子爲相,累死太子”的說法。

    現在,朱元璋在洪武八年(歷史記載中的洪武十二年),才表現出倦政來,讓朱標一個月替他幹那麼幾天活兒,已經很對得起朱標了。

    再考慮到現在大明的形勢遠比歷史上好,朱標也遠比歷史上能幹,不得不說,朱元璋是比歷史記載中還要寵朱標。要不然,早就把全國大部分瑣碎政事,一股腦扔給朱標去處理了。

    不管怎麼說吧,大明洪武九年九月初六,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御駕奉天門,開始早朝,御門聽政。

    朱元璋坐於主位,微微閉着雙目養神。朱標側坐相陪,處理着瑣碎的日常政務,直到近兩個時辰後,才處理完畢。

    直到這時候,朱元璋才睜開眼睛,道:“大家都等不及了吧?也是,家國天下,家國天下。一個不重視家庭的人,怎麼可能真心忠君愛國呢?諸位愛卿只要取之有道,就不失爲君子!標兒!”

    “兒臣在!”

    “將朝廷具體的章程,跟大傢伙都說說吧!”

    “遵旨。”

    朱標索性從側位上站了起來,朗聲道:“距離上一次父皇頒佈三大旨意,施恩天下,已經過去了五年。今日,父皇將再次頒佈五大旨意,施恩天下。其中四大旨意,施恩於全體軍民百姓。最後一道旨意,是酌情給諸位愛卿增加俸祿。”

    羣臣齊聲道:“陛下聖明,太子英明!”

    “來人,宣第一道恩旨。”

    “是。”

    上次時間倉促,朱元璋親自宣旨,稍後才形成正式的旨意,明發天下。

    這次卻是醞釀已久,旨意已經寫好。

    具體宣讀旨意,當然也不用朱標親自來幹,朝廷有專門的宣表官。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聞,聖王之道,循天理,因民情,隨時變量,而治天下。昔者,我大明糧少而民衆,應節糧而少釀。故,酒稅十一也。今我大明物阜民豐,糧草充足,穀賤傷農,應減酒稅,以順民情。着從即日起,我大明酒稅百中取三,與其他工商之物等同,欽此。”

    “吾皇聖明,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第一道恩旨,說穿了,就是大明現在糧食多了,不必小心翼翼地節約糧食了。所以,酒稅從原來的百分之十,降低爲百分之三。

    降稅,對於天下的軍民百姓來說,當然是好事。起碼,以後酒會便宜一些不是?

    當然了,再降低,也最多僅能降低百分之七的價格。現場的大明官員們,還真不缺那點錢。

    不過,這總是個好的兆頭——朝廷都進一步減稅了,待會兒,給大家加俸祿,總不好意思加太少吧?

    很快地,朱元璋的第二道旨意下發。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聞治國之道,首在得賢。洪武六年,朝廷恩科,首錄兩千進士,多爲人傑也!其衆兢兢業業,爲國爲民,銳意進取,朕心甚慰。着洪武九年恩科,取士三千,欽此。”

    三年招兩三百當官的進士,是真不少。但是,如果是隻招從小吏做起的進士,那兩千人是不夠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洪武六年的科舉,就是一場大規模的實驗。如今,實驗效果的非常好,大明朝廷就開始加大力度了。大明第二場科舉快要舉行了,朝廷取士的人數達到三千。

    錄取率的提高,對天下人來說當然是好事一件。

    “吾皇聖明,萬歲萬歲萬萬歲!”羣臣再次謝恩。

    對於大明朝廷官員來講,很多人有子侄參加了這場科舉。錄取名額的增加,比酒稅的降低,對他們更加意義重大。

    緊跟着,朱元璋第三道恩旨下發。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即日起,我大明子民經商遷徙,無須四鄰作保。非犯罪者,有司只有記錄之權,而無拒絕之權,欽此!”

    “不是……”

    “這能行嗎?”

    “百姓都跑了,誰開交稅,誰來服徭役啊?”

    “此事,是不是從長計議啊!”

    ……

    旨意剛一念完,全場文武大臣,面面相覷,一陣陣竊竊私語。

    很簡單的道理,在古代想離開本地經商、旅遊、遷徙,沒那麼容易。

    首先,你得有幾戶人家作保,你不會一去不回。若不然,你應該交的稅收,你應該服的徭役,官府找誰要啊?

    然後,即便有人願意給你做保,沒打點好小吏,人家就是能找各種理由不批准。畢竟,人家小吏也是爲朝廷着想,穩定稅源不是?更無恥的,可以說,是爲了你父母着想,避免你死在外面,沒人給他們養老送終不是?

    現在,朱元璋和朱標商議了一下,索性剝奪官府這項審覈的權力。大明百姓只要沒有犯罪,願意去哪就去哪。官府只有發路引,記錄某人去哪的權力。只要某人沒有犯罪,官府就沒有拒絕某人遷徙的權力。

    給大明子民自由遷徙權,當能進一步促進大明工商業的發展。

    當然,現在問題就來了。

    人走了,他們要交的稅,要服的徭役怎麼辦?要知道,稅收的收取,是大明官員們政績考評的重要標準之一。

    所以,衆大臣聽到這道聖旨後,才一陣陣竊竊私語。

    朱標微微一笑,道“諸位愛卿勿憂。我大明的稅收,無非是農稅和工商之稅。一個人,在哪裏從事工商業,就在哪裏交稅,這是毫無疑問的。至於農稅麼?人可以走,地搬不走。官府是根據地收稅,而不是人。所以,如果某塊土地應該繳稅,而土地的主人不在未能交稅的話。官府完全可以,沒收他的土地,進行官賣,以抵農稅嘛。”

    “敢問太子,那徭役呢?一個人不在本鄉本土,他應該服的徭役,又該如何?”

    所謂徭役,就是指百姓每年要無償給官府幹一定時間的活。換言之,他們是用本身的勞動力納稅。

    幹什麼活,幹多少,完全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來定。小吏可以敲詐勒索的地方,簡直是多如牛毛。

    不知多少民變,就是因爲徭役而起。

    “這個簡單。”朱標微微一笑,道:“來人啊!宣讀父皇的第四道恩旨。”

    “是!”

    宣表官手持第四道聖旨,高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聞,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如今我大明府庫充盈,兵精糧足,何以重役以困吾赤子乎?即日起,我大明百姓,不服任何徭役。官府有所需求,請財帛於朝廷,募民爲之即可。欽此!”

    第四道旨意通俗來講就是:你們不就是擔心,百姓遷徙後,沒人服徭役嗎?現在,朝廷規定,免除一切徭役!這項稅,朝廷直接不收了!

    “什麼?朝廷免除一切徭役?”

    “真的假的?要不要從長計議?”

    “如果真能實現,這就是我大明文治武功,最響噹噹的證明啊!”

    “免除徭役啊!開天闢地以來,歷朝歷代,哪裏有過?我大明威武!我大明萬歲萬歲萬萬歲!”

    “陛下以壯士斷腕之心,免除徭役苛政,真千古仁君也!”

    ……

    譁~~

    如果說,前一道旨意,“允許大明百姓自由遷徙”,引得衆文武大臣竊竊私語的話。

    那這一道旨意,就是引起了一場渲染大波!

    全場譁然!

    全場沸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