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錦繡山鄉 >第192章 不做“甩手掌櫃”
    楊濤今天和秦爲民等幾位縣領導下鄉來到下凍鎮兩莊村時,有一個村民迎上來無比感激地對他們說:“縣領導,謝謝您們,謝謝政府,我不是貧困戶,卻拿到了精準防貧救助金,幫我解決了許多困難。”

    這位村民昨天收到了幫扶幹部送來的6000多元救助金。

    他這是得益於龍州縣脫貧摘帽後實施的精準防貧救助機制,哪家有困難,扶貧濟困就覆蓋到哪裏。

    他一家5口人原本衣食無憂,然而,他去年被診斷出患有嚴重的腦瘤疾病。經過多方治療,目前他的身體正在逐漸康復。醫療費用除去報銷部分,仍要自費2.2萬元。他老母親癱瘓在牀,女兒在高校讀書,兒子在讀幼兒園,家庭花費很大,生活十分困難。拿到這筆救助金,着實讓他一家鬆了口氣。

    龍州縣摘帽後,堅決不當“甩手掌櫃”,實施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四不摘”,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一手抓剩餘貧困人口減貧,一手抓已脫貧人口鞏固提升,推進精準防貧救助機制。

    針對有返貧風險的脫貧戶以及有致貧風險的非建檔立卡困難戶,龍州縣相關部門主動幫助他們申請“精準防貧救助金”。

    據統計,該縣確定因家庭生活困難符合精準防貧救助條件的農戶共有71戶,認定救助金28.17萬元。

    回憶起以前的扶貧工作,秦爲民開玩笑說,脫貧是“無法無天”做出來的,“無法”即無法定節假日,“無天”即扶貧工作沒有星期天。

    他說,龍州的扶貧工作不是敲鑼打鼓完成的,而是實實在在幹出來的。據瞭解,龍州縣堅持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創新開設脫貧致富奔小康電視夜校,把電視夜校打造成政策宣傳、扶心扶志、技能培訓、感情交流的平臺。

    楊濤說:“雖然現在脫貧攻堅戰結束了,但是“扶貧幹部脫皮,羣衆脫貧”這句話仍然是我的感言,走,我們進村去找駐村第一書記們,今天他們全集中來這裏參觀學習。”

    秦爲民微笑點頭,回憶往昔脫貧攻堅戰的一幕幕……

    無論是酷暑,還是寒冬,在廣西龍州的扶貧道路上,總能看到幹部們奔走的身影,“連軸轉”是他們的正常狀態。正是因爲這一羣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人,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貧困羣衆的幸福指數,龍州縣的這場脫貧摘帽攻堅戰最終傳來了喜訊——2018年8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龍州縣正式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

    龍州爲何能在廣西3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片區縣)中率先摘掉這頂“窮”帽子?或許可以從龍州扶貧道路上這些最可愛的人身上尋找到答案。

    面對如此龐大的貧困人羣,如何精準、高效、有序地推進扶貧工作是關鍵。爲此,龍州縣建立了縣、鄉、村、屯四級網格化管理工作體系,成立網格化管理服務工作中心、工作站、工作小組,層層壓實責任,配齊47個貧困村駐村第一書記,派出7000餘名黨員幹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四級網格上下聯動,形成了多點發力、各方出力、共同給力的脫貧攻堅格局。

    “等入完這一戶,我們就收隊,大家再加把勁!”金龍鎮雙蒙村,縣委宣傳部派駐的駐村第一書記潘海生看看還未完全黑透的天色,帶着駐村工作隊員擡腳又往下一個貧困戶家中走去。

    “加入合作社,用技術養牛,收入會更加穩定……”武德鄉農幹村,縣林業局派駐的駐村第一書記農鈞元不厭其煩地入戶向貧困戶宣傳扶貧政策,動員貧困戶加入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村集體經濟。

    ……

    在龍州,第一書記帶隊開展工作的場景屢見不鮮。

    通過網格化管理,精細發揮第三級網格管理人員作用,由駐村第一書記、包村工作隊長、駐村工作隊員、包村工作組員、村屯幹部等2-3人組成一個網格化管理小組,每個小組負責包乾一個屯的脫貧攻堅管理工作,使得龍州“四個一遍”、“五大行動”、“六看一聽”等重點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廖哥,試試發展一個產業怎麼樣?”縣裏的幫扶幹部梁國慶在2016年與上降鄉梓叢村板莽屯的貧困戶廖乙汀結成了幫扶對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瞭解後,梁國慶分析出廖乙汀家中經濟來源單一、沒有致富產業、發展資金缺乏是制約脫貧致富的主要因素。他認爲,廖乙汀想要脫貧致富,必須要從產業發展上想辦法。

    於是,梁國慶經常走村入戶,到廖乙汀家中與他談心,替他謀劃產業發展路子。廖乙汀受到梁國慶的鼓舞,不停地思考如何發展產業增收致富,深思熟路後,他想到了養牛的發展路子,迫不及待地就給梁國慶寫了一條1500字的信息,談了自己養牛的想法。爲了實現廖乙汀的黃牛養殖項目,梁國慶爲他申請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貼息貸款。如今,廖乙汀的黃牛養殖規模已經從最初的11頭,逐步發展到了現在的21頭,正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自己脫貧致富的夢想。

    “如果沒有他的鼓舞和支持,我可能都還沒那個勇氣邁出那一步。”提到自己的幫扶人,廖乙汀只有滿滿的感恩。

    這只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龍州幹部走村入戶爲貧困羣衆謀生計的一個小小縮影。

    近年來,龍州縣圍繞“種養貿遊工”五大扶貧產業,堅持物質幫扶“輸血”和精神激勵“造血”一起抓,通過網格化管理,鼓勵幫扶幹部多走村入戶,貼近羣衆,瞭解羣衆所思所想,幫助羣衆繪製發展藍圖,促進貧困羣衆穩收增收。

    要把扶貧工作做出成效,絕不是在辦公室裏“拍拍腦袋”“敲敲電腦”就能夠完成的,依靠的是每一位扶貧幹部能夠真正把雙腳塌在泥土地上,真正向羣衆宣傳好扶貧政策,以及一顆真誠引導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的“心”。

    “每一個貧困戶家裏都積攢了許多悲傷無奈的故事,我們只有多和他們交流才能真正瞭解他們的情況,清楚致貧的癥結所在,才能因症施策,更好地幫助貧困戶脫貧。”

    原龍州縣地稅局的馬天冬到金龍鎮立醜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時已經45歲了,在工作隊員裏,年紀較大的他仍兢兢業業,起早貪黑,爲立醜村村民宣政策、抓落實、謀福利、促收入。他非常關愛貧困線上的村民,面對最困難的黃學民戶,他精心繪製幫扶計劃,幫助其看病、起新房,同時克服種種艱苦條件,鼓勵掛點幫扶村羣衆共同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

    然而扶貧道路上總是充滿了意外。2018年3月21日,前一天還熱情飽滿開展扶貧工作的馬天冬因突發腦溢血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年僅46歲。

    “殫精竭慮,爲羣衆脫貧致富而奔忙。”馬天冬的精神激勵了更多奔忙在這條精準扶貧道路上的幹部們,龍州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扶貧幹部。

    路通了,電有了,飲用水乾淨了,羣衆脫貧致富奔小康了……這一項項成就凝聚着扶貧幹部們的血和汗。正是以幹部用辛苦指數換取羣衆的幸福指數,以幹部“脫皮”促羣衆脫貧的精神,龍州摘掉了“窮”帽子,昂首闊步,邁向小康新時代。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