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奉國將軍 >第404章 羅洛渾出鎮關中
    “諸位王叔、王兄,關中我熟悉,還是我領一旗人馬,前去坐鎮吧。”

    羅洛渾是年不過二十出頭,因爲從小體弱多病,看起來有些秀氣。

    “朱明皇帝可不是個善茬,你去未必是他對手,你確定有把握?”豪格這人就是個直脾氣,這也是他性格的缺陷。

    雖然他的擔憂並沒有錯,但作爲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斷然不會這樣當面揭人之短。

    “禮親王此去關中,行轅當設在綏德府,統御西北各軍,救援長安。”

    齊爾哈朗擺擺手,接過話頭說道:“讓帥顏保、蘇克薩哈兩位統領同行,再讓方大猷、金之俊二位漢臣協助。”

    “統率正紅旗、漢紅旗兩萬人馬,護衛中軍,當可確保萬無一失。”

    “皇叔老成謀國,小王附議。”嶽樂欣然點頭,拱手作揖附和。

    羅洛渾對此安排,也是十分滿意,拱手拜道:“願從皇叔之言,即刻奔赴綏德府,統御三軍,確保關中不失。”

    豪格見三人都同意,只得沉着臉說道:“此事就這麼定了,內祕院上奏皇上,下旨意吧。”

    豪格此番回京,原本是有希望問鼎皇位的。

    但因爲阿濟格的強烈反對,豪格與阿濟格在多爾袞靈柩前,大打出手,上演了一場流血事件。

    雖然,最後在濟爾哈朗的支持下,豪格把阿濟格定了謀逆之罪,押入大牢。

    但也讓他再次與皇帝寶座,擦身而過。

    原因是皇太后大玉兒,以及大玉兒背後的蒙古八旗,科爾沁部落的人馬,不支持豪格。

    女真八旗人馬,如今經過江南戰役,兩白旗,兩藍旗損失過半,兩黃旗由皇帝執掌,加上蒙古八旗,皇帝手中的兵馬,一點都不弱於豪格。

    爲避免內亂,濟爾哈朗這個朝中的常青樹,輔政親王,最終選擇了放棄豪格。

    小皇帝順治正在逐漸長大,心智也日益成熟,沉穩的個性,也讓濟爾哈朗大爲滿意。

    “現今前明死灰復燃,大有崛起之勢,本王認爲,我朝當效仿先祖,執行大遼、大金時代的國策。”

    濟爾哈朗這些時日,苦思冥想之下,認爲當今的局勢,對於大清十分不利。

    所以他決定效仿遼、金與北宋故事,以黃河爲界,控制山西、河北河套地區。

    穩固遼東、漠南、漠北,形成南北對峙,等待時機,再圖中原。

    濟爾哈朗這個戰略方針,也得到皇太后大玉兒的支持,朝中的王公大臣,大部分也都認爲可行。

    唯有內祕院大學士范文程,以及鎮國公、鑲黃旗都統鰲拜等少數人,表示此策行不通。

    但他們的反對,並沒有獲得濟爾哈朗的重視。

    “遼西半島,高麗王國的蠻夷,需要進一步削弱,嶽樂你率一軍,前往漢城搜刮一頓,整編一支三五萬人青壯士卒。”

    “若那半島蠻夷,敢不屈服,就用馬刀征服他們。”

    濟爾哈朗雖然少有統兵,但他卻是一個難得的文武兼備之人。

    精通治國方略,能夠統率大軍,深諳政治立場。

    “喳!”

    安親王嶽樂一彈衣袖,拱手應道。

    “肅親王,山西、河北的防務,就交給你帳下的人馬負責了,本王協助皇上,執掌京畿大營,拱衛京師職責。”

    濟爾哈朗頷首一笑,把山西、河北的軍政大權,盡數放給了豪格。

    因爲他深知,若不這樣做,豪格必然不滿,到時候雙方免不了內鬥。

    不是他畏懼豪格,而是濟爾哈朗深知,如今的大金朝廷,實在是禁不起一場內耗了。

    西北邊陲,蘭州城外。

    清廷三邊總督孟喬芳,統率的西北各路漢軍,在總兵張勇、孫得功、王進寶、趙良棟、陳福衆將,統率五萬漢軍人馬。

    從平涼、慶陽一路北上,先後數次大敗叛亂的義軍。

    被米喇印、丁國棟扶持的大明宗室延長王朱識奔,數萬義軍人馬,被孟喬芳率領的清軍人馬,圍堵在蘭州城內。

    雖然義軍有六萬人馬,實際精銳不過數千,其餘兵馬皆是裹挾的青壯民夫。

    義軍入城之時,城中豪紳、官吏攜帶錢糧搶先一步而逃。

    這就導致了義軍數萬人馬,進入蘭州城後,繳獲甚微。

    以至於孟喬芳率軍圍城之後,城內的義軍,便開始陷入恐慌之中。

    面對三面圍城的清軍,城內義軍將領,紛紛表示應該從北門突圍,返回涼州老巢,從長計議。

    米喇印與丁國棟都是西北的明軍出身,清廷平定西北之時,他們以爲大明亡了,從而投降了清廷。

    但因爲不滿清廷的剃髮令,以及對邊民的盤剝政策,這纔在甘州率衆舉義反清復明。

    就在蘭州城內的義軍,意見不一之際,城外的孟喬芳,率領的清軍,突然撤圍而去。

    原來,孟喬芳接到長安將軍,貝子兆祺,以及陝西巡撫朱延慶的求援軍報。

    雖然蘭州緊要,但相比起長安來,顯然是長安更爲要緊。

    雖然總兵張勇強烈反對,就此撤圍,但孟喬芳還是決定回援長安。

    只留下張勇和趙良棟二人,統率一萬人馬,負責鎮守隴西要道,防止叛軍進入關中。

    張勇是原明軍陝西副將,清廷入關中,追隨前巡撫投降了清廷。

    趙良棟則是張勇帳下的守備,二人亦師亦友,關係不淺。

    歷史上的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加上孫得功的兒子孫思克,因爲長期鎮守河西走廊,爲清廷肅邊有功,被後人稱之爲河西四將。

    眼看孟喬芳率軍而去,張勇看着蘭州城牆,不由感嘆道:“前功盡棄矣,從此河西之地,恐不復爲大清所有了。”

    “張總兵,爲何如此悲觀?待長安穩定之後,再攻河西便是。”趙良棟顯然沒有意識到張勇話中之意。

    “米喇印、丁國棟之流,不過癬疥之疾,何足掛齒?”

    張勇剛毅的臉上,露出不屑之色。

    在趙良棟不解的眼神中,他這才緩緩的說道:“短短三年時間,前明朝廷死灰復燃,大軍所向披靡。”

    “從江南打過了長江、淮河,如今兵鋒進入關中,關中若失,西北、西川之地,必然淪陷。”

    “河西賊軍,勢必望風歸順,你我將來,怕是要死無葬身之地了。”

    “這……”趙良棟一愣,一時竟無言以對。

    他們二人原本皆是大明長安守將,雖說是在明亡後歸降了清廷,但總歸是在氣節上是有虧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