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奉國將軍 >第471章 大明的根本是吏治
    陸軍部尚書張名振,左侍郎陳子龍,右侍郎張煌言三人發言完畢。

    海軍部尚書熊汝霖,左侍郎兼操江水師總督沈廷揚,右侍郎兼福建巡撫,夷州艦隊提督朱成功三人。

    也先後彙報了海軍的情況。

    “陛下,海軍內陸操江水師,松江艦隊,皆已經完成戰備,隨時聽候調遣。”

    熊汝霖頭戴烏紗帽,身穿紫袍,腰釦玉帶,面容清瘦的他,目光如炬,氣質迥然。

    “很好。”朱連壁點點頭,不管是陸軍部,還是海軍部彙報的情況。

    朱連壁事先手中都有一份暗件。

    如今朱連壁手中有三支密探組織,分別是錦衣衛校尉府,東廠提督太監衙門,以及白蓮教教會。

    沒錯,就是白蓮教教會。

    陸淸璇放下心中執念後,已經把原來聞香宗手下,盡數交給了錦衣衛指揮同知張尚廉。

    張尚廉如今雖然仍然兼着錦衣衛指揮同知,但明面上他的職務,卻是白蓮教的大主教。

    白蓮教現在在民間叫白蓮教會,因爲它已經與西洋傳耶穌教徹底融合。

    朱連壁這麼做的原因,是爲了吸納更多的西洋人科學家爲自己所用。

    自從南洋艦隊在平海城,也就是荷蘭人在東南亞建立的巴達維亞總督府所在地。

    無數的西洋傳教士,以及各國商人,通過平海城,進入廣州港,泉州港、松江港進入大明經商。

    這一年來,南洋、西洋各地,超過三十個島嶼王國商船,代表各自的勢力,來到金陵城。

    請求接見和通商,光這一年的海上貿易利潤,大明就獲得兩千萬兩白銀。

    大明的絲綢、瓷器、茶葉、布匹以及香料,暢銷列國。

    而且朱連壁不限制任何人經商,只要按照朝廷制度,合法經商繳納賦稅,任何私人船隻,都可以出入南洋諸國。

    不過,朱連壁唯獨禁止了與高麗王國與扶桑島國的海上貿易。

    原因很簡單,高麗王國首先背叛了大明,其次又是女真建奴的附庸。

    扶桑島國,更是朱連壁建立,海上霸權的重要起點,對其進行封鎖,只不過是第一步。

    待消滅女真建奴,完成統一大業後,這扶桑島國,他勢必要讓它亡國滅種的。

    白蓮教與西洋教會融合,一來是爲了吸引西洋科學人才,二是朱連壁曾經答應過湯若望,南懷仁這些西洋傳教士。

    讓他們在大明傳教,但畢竟他們西洋教,在大明肯定水土不服。

    披上白蓮教的外衣,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

    其次,朱連壁扶持白蓮教,也是因爲明末以來,各地佛寺大興,那些肥頭大耳的和尚,不事生產,卻坐擁良田寺廟。

    這點,讓朱連壁自是大爲不滿,但佛教徒又太多,他又不想學歷史上那幾位皇帝滅佛。

    所以只能扶持白蓮教,對佛門進行抑制打壓。

    同時朱連壁還大力扶持了本土的道門,追封了武當真武大帝,龍虎張天師一脈,以及金陵的茅山三教,爲大明的護國神教。

    不過,白蓮教內部,所做的事情,還是爲朱連壁效力,負責監察百官,體察各地民生吏治。

    大明要長治久安,離不開軍隊和吏治,有軍隊國防才能牢靠。

    吏治清明,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吏治能不能清明,除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外,還要對權利的有效監督。

    要知道歷朝歷代,民間都有一個說辭,叫滅門的知府,破家的知縣。

    在信息傳遞緩慢的古代,一個擁有絕對權利的知府,知縣,對於老百姓來說,那是十分可怕的。

    所以除了有效的制度外,監察監督也是必要手段。

    除此之外,朱連壁還在府州縣各地,設立了御史臺的告狀銅匭。

    銅匭告狀制度,那可是大唐武則天設立的告狀制度。

    當年武則天有這套告狀制度,那可是掀起過滔天巨浪,讓不少酷吏聞名與世。

    不過,朱連壁的初衷,自然跟武則天不同,他的目的就是震懾基層官吏,防止貪污,提高官吏辦事效力,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事實上這一年來,大明官場的吏治情況,也確實得到不小的改善。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司這一年來,查處法辦的貪官污吏,比之往年的人數,減少了三成。

    人性都有貪慾,即便在嚴苛的法度,也杜絕不了貪官,這點朱連壁也清楚,所以他也只能以殺止殺的手段,來進行遏制。

    朝會的彙報,按部就班進行,陸軍部,海軍部彙報完。

    便是財政部尚書路振飛的彙報,接着農業部尚書姜曰廣彙報。

    對於接下來的滅清之戰,陸軍部和海軍部都做好了備戰工作。

    剩下就是財政部和農業部的事情。

    路振飛手捧芴板,拱手說道:“陛下,財政部兩千萬兩白銀軍費,已經籌備妥當,可以隨時調動。”

    “兩千萬兩雖然少了一點,但也夠了。”朱連壁心中預計的軍費是三千萬兩白銀。

    畢竟要想滅清,少說也要三到六個月時間,三十萬大軍伐清,軍費是重中之重。

    路振飛在開口之時,多少有些忐忑的,因爲他的預算,也是三千萬兩白銀。

    但這一年來,國內的賦稅財政,開支龐大,西南三省光復之後,這一年投入五百萬兩白銀,卻僅僅收回一百萬兩銀子的賦稅。

    嚴重的拖了後腿,要不是今年海上貿易興盛,他還真擠不出兩千萬兩白銀軍費。

    “啓稟陛下,農業部今年秋糧已經完成統計,江北行省,湖廣行省,江西行省收納的糧食稻穀,已經超過歷年最高。”

    “加上紅薯、玉米、土豆雜糧,足夠我大明舉國軍民一年所需。”

    姜曰廣紅光滿面,雖然是在躬身彙報,但他那語調和神態,無不彰顯着得意。

    原因很簡單,今年大明的糧食收入,不單單是歷年最高,而是大明開國以來,最高的一年。

    這還是沒有計算山西、北直隸河北各地的情況下。

    “糧食是根本,自古百姓最大的需求,無非是個溫飽,手中有糧,心中才不慌。”朱連壁欣然點頭,臉上露出笑容。

    “今年的糧食收購價格,可以下調三成,同樣糧賦,也下調兩成。”

    自明末以來,糧食的價格節節上漲,最高的一年,有些地方的糧食漲到五兩銀子一石。

    想想就知道有多恐怖,但自朱連壁登基以來,江南各地,採取旱澇之地分種之法。

    水田種植水稻,旱地種植紅薯,土豆、玉米,加上工部採取的漚肥養土之法,讓糧食進一步增產。

    朱連壁登基第一年,糧食價格是三兩一石,如今已經下降到一兩五錢一石,如今再降差不多也就一兩二錢一石。

    平均糧價,並不是壓榨百姓,而是更好恢復市場經濟。

    按照大明如今的經濟情況,糧食穩定在一兩一石價格,纔是最好的經濟循環。

    而穀賤傷農這個觀點,在漢朝時期,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上》就已經闡述過。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