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開元盛景 >第一章 巖棲谷隱太鶴山
    秋空清迥,羣山連綿,一羣仙鶴翔集於青山綠水間。浮影交橫,並翼連聲,清唳劃破了長空。

    這裏是大唐括州的青田太鶴山洞天。

    括州處於江南道腹地,境內山清水秀,谷幽壑深,處處皆可入詩入畫。羣山自洞宮山脈和括蒼山脈分來,綿亙千里之遙。兩道山脈在括蒼青田交匯,凝結出了著名的太鶴山洞天。

    梁元帝蕭繹在《鴛鴦賦》中雲:“青田之鶴,晝夜俱飛”。傳說,上古時期,就有仙鶴巢於太鶴山混元峯上,年年生子,繁衍不息。這些仙鶴日啄青芝,夜飲仙露,與神仙一樣賴以永年。

    唐人愛鶴。青田之鶴的軒軒仙姿,一直被世人視爲雅人韻士的象徵。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在《送王明府參選賦得鶴》中大讚青田之鶴:“振衣遊紫府,飛蓋背青田。虛心恆警露,孤影尚凌煙。離歌悽妙曲,別操繞繁弦。在陰如可和,清響會聞天。”以至於後世詩聖杜甫信誓旦旦地寫道:“馬來皆汗血,鶴唳必青田。”

    羣鶴展翅高翔,彷彿是從書畫名家薛稷的《啄苔鶴圖》中飛出來的。

    唐人言鶴必稱稷。薛稷是大唐最擅長畫鶴的名家。他畫的仙鶴,“頂之淺深,氅之黧淡,喙之長短,脛之細大,膝之高下。”形神兼具,呼之欲出,被列爲神品之作。

    杜甫在梓州通泉縣署參觀了薛稷所畫的鶴後,寫詩讚曰:“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長人。佳此志氣遠,豈惟粉墨新。”

    松墨和巖彩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褪色,但薛稷筆下的青田之鶴永遠是超凡出塵的。

    天地造化以來,道家地上仙境,逐漸衍生出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無論洞天、福地、靖治,還是水府、神山、仙島,皆爲天地陰陽正氣凝結而成。這些人間清虛之所,由各路上仙或大德高道一手統治着。

    南北朝天師道經典《老子昇玄內教經》曰:“得道之品,莫不有三,上得神仙,中得泥丸,下得延年。”修道者,須幾經洪爐試煉,功德圓滿,方可成道爲仙,居於神仙洞府,或壺中天地。

    太鶴山洞天何時被列爲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之一,不得而知。這裏層巒挺秀,雲壑迭起,溪上風清月白,山中鳥語花香,田間青芝葳蕤。數千年來,就是隱士高人避世絕俗的聖地。

    棲隱於此的,是大唐著名的道士葉法善天師。

    是日,太鶴山混元峯上山澤蒼然,煙嵐氤氳。葉法善天師閉關結束,從白鶴洞裏徐徐而出。

    他松形鶴骨,面若童顏。頭戴一頂松翠色上清蓮花束髻冠,別一支松翠色子午簪,兩鬢各垂一縷長髮於胸前,淡淡一抹八字鬍,下頜垂一縷長鬚,更顯器宇不凡。上身着沈香茶色直襟寬袖褙子,領口鑲一寸珠母灰寬邊,腰間繫珠母灰纓帶,褙子長至小腿,底下露出一雙玄青色的平步履。   站在白鶴洞前,葉法善天師手託天理三焦,默運虛元,幽通洞微,呼吸着沁人肺腑的天地清氣,彷彿身心都得以洗濯,感到一陣陣神清氣爽。

    “貧道一生以苦修爲己任,修得七品靈人。潛行陰德,爲百姓厭劾鬼神、治病驅邪;常散金帛、米糧,救助貧困之人;在甌江流域廣開靈寶仙壇,點化世人,如今六十有四了,不知還能行道多少年吶!”

    他嘴裏喃喃自語,收起三清指,兩儀合心,氣回丹田,舉步往山崖邊走去。

    葉法善天師,字道元,括州松陽卯山人氏,出身於上真世家,四世習隱,祖上皆有攝養占卜之術,在江南一帶享有盛譽。

    父親葉慧明法師是一位詩禮儒雅的火居道士,一生不務榮寵,亦農亦道,樵蘇自給,遁跡藏名於民間。傳說他的母親劉氏,夢見流星入口,吞之入腹,不久便懷孕,經過十五月妊娠,才誕下了葉法善。

    年幼時的葉法善聰慧機靈,篤學好古,耳濡目染之下,對黃老、符籙、禁咒、占卜、星象、服氣、爐火黃白等頗有興趣。葉慧明法師十分歡喜,將其度爲籙生弟子,一有空閒,就教他詩書禮樂和家傳道術。

    十二歲那年,葉法善跟隨父母和姐姐,到六十里外的括蒼全塘口村,尋訪凌虛福地。他們在白馬山山腰發現一處天然石室,那裏松竹茂翠,終年林泉環繞。全家便以石室爲家,隱修道術。

    天有不測風雲,葉慧明法師和劉氏不幸感染惡疾,不久就仙逝了。

    葉法善將父母安葬於白馬山山麓,姐弟倆寄居到全塘口村的外祖母家裏。葉法善一邊爲父母守孝,一邊勤讀詩書,研習禮樂,耽周易,嗜老莊,河洛圖緯,悉皆詳覽,無所不通。

    一日,葉法善在家中煉丹,誤食了毒丹,身中劇毒,行將就木。氣息奄奄之際,兩位青衣仙童現身,得其飛印相救。

    葉法善感念其恩,決心子承父業,專修道法。

    服喪三年後,葉法善辭別姐姐,開始雲遊四海。入天台、婺州,歷四明、會稽,渡江北,涉天柱、天目、姑蘇、洞庭、句曲、衡霍諸嶽,南遊劍水、登赤城、尋羅浮勝蹟。  二十多年間,遊歷了道界名山大川,遍訪高道名師。

    他在茅山,追慕茅君七年,茅君賜其道號羅浮真人,傳授他上清符籙、法術、手決、陣法等真傳;在洪州,師從豫章萬振法師六年,得辟穀、導引、胎息、煉丹之訣;西入蜀地,向青城趙元陽法師學習遁甲、步玄之術;北上嵩山,向韋善俊法師學習八史雲蹺之道。

    離開嵩山,葉法善又入東蒙,訪求八化玄真之術。在蒙山深處,偶遇一位神仙羽客,得授《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五嶽符圖》《天皇大字》《三一真經》《八景素書》《黃庭紫經》等諸多仙書,並賜予一把太上決雲劍。

    …。。  經過三十多年勤修苦練,葉法善融攝上清茅山法脈、太清正一法脈、太上洞淵法脈、西山淨明法脈,集各家之長,修成仙家正果,成爲譽滿大唐的大德高道,被召入長安宮中,侍於帝君之側。

    葉法善天師和父親一樣,清心寡慾,淡泊名利,喜歡棲遲林泉之下。侍君五年後,乾封三年,他辭別長安,重新回到江南,晏息歸隱於青田太鶴山洞天。

    他像一棵千年老松,巍然佇立在混元峯山崖邊。

    倚欄遠眺,遠山綿延起伏,淡若水墨,半浮於浩渺無際的白色雲海上。悠悠一脈甌江,在千巖萬壑之間蜿蜒穿梭。碧水兀自東流,與青山上的梅林、蒼松、翠竹、秀石,青白相間,動靜參半,彷彿展開了一幅山水清音圖。

    想起年少時,他訪賢天台,身披箬笠蓑衣,輕舟急槳,沿着這條清冽的甌江順流而下。途經青田太鶴山洞天,葉法善天師登岸系舟,慕名遊覽了這處洞天福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