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踹了老爹後,我親自一統大宋 >第五百三十九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大宋,靖康六年,三月初一,

    西夏國各地有流民相繼出現,甚至一些部族整體變成流民,他們從各自已經找不到絲毫食物的部落或者村鎮一路匯聚到了附近縣城,人數越來越多,少則百人,多則已經上萬人。

    而西夏國這些縣城因爲長平倉裏面沒有糧食,興慶府也沒有送來什麼糧食,所以城中官員冷漠的下令關城,不讓流民進城。

    流民找不到活路,只能繼續往最近的州城匯聚,結果州城和縣城一樣,同樣關着城門,甚至有一些州城因爲關城門不及時,流民和城門士兵發生了衝突,或者聚衆去劫掠附近還有喫食的部落或者村鎮,從而出現了流血事件,差點就出現暴亂。

    事實上只差一個導火線便有可能出現非常大的暴亂事件。

    有那盡責、仁慈一些的地方官員還會讓人在城外擺個攤子,只是那鍋裏面的粥稀比清水好不了多少。

    本地州縣城不讓進,父母官給不了活路,大部分流民開始向興慶府、宣化府、西平府等大城匯聚。

    但也有靠近金城王治下之地的,則是在情報司的暗子暗中散佈的一些傳言的引導之下,向金城王治下之地大老遠的趕去。

    而金城王治下的州縣官府在趙諶安排下,早已做好了接收難民的準備。

    黃河北邊往屈吳山、壽鹿山之間的白銀、平川、靖遠三縣雖然才建立不到兩年時間,但這三縣的富庶不光是在金城各地有名,即使是相鄰的西夏國百姓都多有耳聞。

    所以附近很多西夏國的流民都在某些突然出現的輿論或者傳言的引導之下,穿過邊境,往這三縣而去。

    這三縣的官吏雖然有不少人對於自家王爺收容敵國百姓的命令不理解,但卻不敢不遵守趙諶的命令,對於這一次王爺親自下旨安排接收流民的事情高度重視,甚至在邊境上已經佈下了探子,這邊流民一入境,便有快馬報告給縣令,然後帶人親自向邊境而來。

    靠近壽鹿山一帶過境之處,靖遠縣的知縣於一凡見到了一羣背井離鄉、跨國跨境的西夏流民,發現他們之中大部分分明就是漢人,一個個大包小包的揹着、挑着,有的還推着獨輪車,小孩兒們不是坐在籮筐裏,就是坐在車上。

    見着一隊馬隊直奔而來,其中有許多還是跨弓帶刀的金城官兵,從西夏國來的流民們一下都被嚇得四散奔逃。

    幸好知縣於一凡對此早有預料,讓旁邊有一大嗓門的幕僚適時大聲高喊:“各位西夏國的鄉親,你們不要怕,我們不會趕你們走的,現在我們靖遠縣的知縣大人於大人來探視你們來了。”

    話語傳開,本來也沒力氣跑快的這些流民才才又戰戰兢兢的站定了下來。

    於一凡先遠遠的下馬,然後慢慢的走上前,幾名護衛拿着刀要走到他的前面,卻被他推開。

    流民們各個面有菜色,衣衫襤褸。大人都瘦得脫形,而小孩子的腿腳更是都瘦得能看到骨頭。

    靖遠縣最窮的一戶人家都比這些西夏國來的流民要強得多。靖遠縣最窮的幾戶人家,雖說貧寒,至少也能夠勉強喫飽的。而眼下的這羣流民,卻個個面黃肌瘦,搖搖晃晃的隨時倒下都不奇怪。

    看到這片慘狀,於一凡只覺得觸目驚心。

    面對着這些依然臉有驚慌畏懼之色的西夏國流民,於一凡儘量的將話說得溫和一些,將語氣表現得和氣一些,說道:“西夏國的災情,我們早已知之,我們金城王有旨,凡是西夏國落難向我們王爺治下投奔而來的百姓,我們官府都不會趕走,全部接收,並且儘可能給大家一條活路。

    就在縣城外,本官也已經安排下駐地,搭建帳篷和窩棚的材料也準備好了。諸位父老鄉親先在本縣安居,且等休整一些時日後,災情過後,再回鄉不遲。”

    本來按照趙諶的意思,這些流民只要來了,便不會放他們回去,待“思想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便將他們遷徙至人煙稀少或漢族稀少之地。

    當然,去了之後,官府會帶領他們開墾田地,給他們分田地,幫助他們建立家園,成立村鎮,建縣立州,讓其歸心,正式成爲金城王治下的百姓。

    而那些一心非要回西夏國自己家鄉的,按照趙諶的意思也不阻攔,這些人回去自然會將他金城王的仁政傳開,以這年頭百姓心中並不是很強烈的國家概念,西夏國上下千萬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稱,與西夏國朝廷官府這一次對待受災百姓做法一相比,民心所向顯而易見。

    而等趙諶發兵攻打西夏國之時,不說所有西夏國百姓夾道歡迎,但派一些人在西夏國搞一些祕密的敵後根據地,甚至讓不少百姓成爲大軍內應都有可能。

    ……

    ……

    無比殘酷的實事證明,西夏國朝廷絕無賑災的能力!

    接連半個月內,西夏國各軍司、州、縣,報告災情的文書急報如雪片一樣飛入西夏國京都興慶府。

    每份文書上,都無比清楚的告訴西夏國主事的皇帝和官員們,本州縣已經有大批的百姓開始逃災,流民目的地,除少部分逃亡金城王治下之外,大部分流民的目的地卻是京都興慶府!

    西夏國的官制與宋國相差不多,同樣設有政事堂,而政事堂自雪災出現之後,便已經取消了輪值的制度,所有的重臣,每天都必須到齊。

    而拓跋仁孝現在接到的文書,甚至不需要貼黃(用黃紙貼在奏章上的提要,以方便皇帝閱讀),凡是災區送來的奏章,幾乎毫無例外的是報告災情的嚴重性。

    災區官員們和一些部族的頭人的語氣誠惶誠恐,但是卻也無比清晰的告訴拓跋仁孝,“我們無力賑災,也無力阻止流民的出現!”

    “陛下,各地流民已經已經多達百萬,並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各州縣官府因爲沒有糧食,強行將流民阻之城外,有一些發動大戶在城外施粥,但也是杯水抽薪,解決不了問題。流民已經開始向京城而來。”西夏國皇宮之中,有官員向拓跋仁孝據實相告。

    拓跋仁孝臉色陰沉的能夠滴下水來,但在文武百官之前強壓着怒火,不讓自己太過失態。

    “諸位愛卿,值此國難之時,當如何處置才能渡過危局?”拓跋仁孝目光掃過羣臣,沉聲問道。

    “方今之計,只有仰仗興慶府這兩年的積儲了。”衆臣顯然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還有一個月,天氣回暖,野地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野獸,到時候百姓打獵自能尋到一些食物,應當可以度過這個難關。”

    衆人心中都清楚,興慶府不多的存糧本來是用來南伐金城,收服壽鹿山和屈吳山時用的。如今用了興慶府的糧食,對金城用兵日期更加遙不可及了不說,橫山一帶白豹城和六個軍寨又丟失了,眼下他們只能盼望着金城王不要繼續發兵北上纔是。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