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水滸種地做豪強 >第五百七十章 幽州出兵奪寶
    當宋軍大敗的詳細消息傳回來之後,大家那種無語的感覺就更加加深了。

    劉延慶從幽州大敗之後收羅殘兵,幾萬人屯住在順州以南,打算趁機會攻取順州。

    結果纔到半夜蕭幹就派兵去斷了劉延慶的糧道。蕭幹抓了大牛手下的護糧將軍王淵,故意讓他在帳中聽到自己手下的士兵交談說半夜之時想要發動偷襲,以精兵衝入劉延慶的隊伍之中,然後讓王淵給逃跑回去。

    第二天凌晨時劉延慶的隊伍之中已經都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蕭幹派人潛伏到營中放火,得到消息說遼軍將要夜襲的宋軍看見火起就以爲遼軍的精兵已經進入營中,直接四散奔逃。

    剛剛聚集起來三天的隊伍不戰自潰,這時候衆位將軍也管理不住自己的士兵了,只能跟着一起跑。

    居然就這樣,又迎來了第二場的大敗。

    在幽州的監理會官員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全都目瞪口呆,石秀在良鄉伏擊宋軍好歹是打了一場伏擊戰,而宋軍在順州的崩潰,根本連正面作戰都沒有打,只是被一個假消息就給嚇的全營潰逃。

    這隻能說宋軍已經被打成了驚弓之鳥,同時整支軍隊的士氣都有的大問題,這纔會導致他們根本就不敢和遼軍正面作戰,只要聽到遼軍來劫營的消息就已經不戰自潰。

    就在幽州的監理會還在驚訝的時候,一封孫新親筆寫的書信也到達了幽州。

    監理會在遼國境內的主要運輸渠道是從天津一路往西走,但是這封信卻是從大宋雄州傳來的,與華北根據地聯絡的最快渠道就是這一條,只不過從這條渠道每傳遞一個消息都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孫新居然動用了這條渠道肯定就是爲了將消息最快速度傳到幽州。

    光看這一點,所有人就不由得重視起來。

    打開孫新的書信,內容卻只有短短的幾句話:若是宋軍在遼國境內大敗、全軍潰散,華北根據地必須馬上派人去搶奪輜重糧草!

    華北根據地高層們看到這封信全都目瞪口呆,莊主身處山東居然能夠提前預判了宋軍的大敗而且做出指示來。

    鄧飛連忙派人去查一查,宋軍現在潰退到了什麼地方,與此同時,石秀帶人跟着護產隊一起出發,執行孫新的命令看有沒有機會可撈。

    而這一查大家再次無語,大敗的消息是今天早上傳出來的,而到當天傍晚最新消息,劉延慶等人跑得快的已經快到雄州了。

    根據地的諸人都是有些軍事常識的,想一想就清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退的這麼快,絕對不是劉延慶一個人的指示,就憑宋軍的行動能力,哪怕是最高將領給出了撤退的指揮,想要從順州退回雄州那也得磨蹭上好些日子呢。

    劉延慶這肯定是一路收羅着部隊,同時全軍的潰兵全都下意識往雄州逃散,邊收邊逃,邊逃邊收,最後發現根本無法再將潰軍收攏,於是就先回雄州去等待了。

    而得到這一消息之後鄧飛也慶幸自己派出了石秀去撿輜重。

    要不是孫新的提醒,石秀出幽州多半還要等個幾天,那可是五萬大軍的輜重啊。

    大軍潰退肯定不可能把輜重糧草一起帶着走,等於說這麼多糧食和大軍逃跑時丟下的武器盔甲全都散落在他們的逃跑路線上就等着人去撿呢。

    參與這一場分贓大會的人數想必不會少,監理會就挨着大軍逃跑的路線,當然是要去搶他一搶。

    而對於大宋的這一次慘敗,衆人則是紛紛感嘆自己開了眼。

    劉延慶領着幾萬大軍來攻打,結果被別人燒了一場大火之後直接亂營,甚至從遼國一路逃回宋國境內。

    這仗打的實在是太令人感到無奈。

    就在石秀匆匆忙忙的安排易州和涿州監理會按照就近原則組織行動隊深入遼國境內去搶東西的時候宋軍大敗的消息也終於瞞不住了。

    這可不是丟了七千人,而是整整五六萬人的大潰敗。

    不光是監理會目瞪口呆,就連帶着兵去夜襲的蕭幹也想不到這大宋就是一個大水包,自己纔拿根小針捅了一下,浩浩蕩蕩的宋軍就啪的一聲裂了,五萬大軍瞬間化成一汪水。

    就憑蕭幹手下那剩下的一萬多軍隊,想要把五萬大軍的糧草輜重撿回去都不夠,而在後續的爭奪糧草戰鬥中,蕭幹手下的軍隊倒是和監理會的工作隊打了幾場,雙方互有死傷,劉延慶帶領的五萬人給蕭乾造成的損傷甚至還沒有零星的幾支華北根據地的行動隊和他作戰造成的損傷來的多。

    華北根據地很快也慶幸自己聽從小王的意見馬上去搶東西,因爲這些聚集了大宋精華的糧草輜重實在是太豐厚,光是一路上撿來的兵器都足夠裝備根據地的護產隊民兵了。

    而這場大敗的消息傳回山東之後衆人也是目瞪口呆,只有孫新默默嘆了一口氣。

    哪怕時間線改變這大宋誰也打不過的經典場面還是再次出現了,這事情和他基本上沒關係,純純就是這宋軍從內部爛透了扶也扶不起來,只怕再換一個穿越者來,也是同樣的結局。

    而這消息傳回大宋,終於也瞞不住了。

    這是一場無法掩蓋的大敗,而造成的影響甚至超越了之前孫新的粗淺瞭解。

    大宋從來沒有忘記過恢復燕雲十六週的偉業,熙、豐年間一直到今天雖然表面上和遼國安好,可是一直沒有忘記王往雄州囤積糧草和軍備,童貫和劉延慶兩人領兵獲得的兩場大敗可不是沒有代價的,第一場大敗耗費了大宋計口出丁徵集來的填線軍隊還有的六千多萬貫錢財,一場大敗之後還能夠及時補充上去,靠的就是雄州多年的軍事儲備。

    沒想到這支大軍中的精銳選拔出徵不到半個月就再次大敗而回,而且敗的比上回更慘。

    這次大敗之後自熙、豐年間所存儲的軍實已經消耗殆盡,大宋短期之內再也沒有精力組織起第三批十萬大軍遠征了。

    大宋實在掛不住面子,童貫上下打點之後,將大敗的主要責任全都歸到了劉延慶身上,劉延慶先被推出來頂鍋,貶到筠州去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